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俗造型艺术在图形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造型艺术在图形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5-20 08: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风民俗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中国民俗艺术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野之上的一朵奇葩,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古会同地区有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间造型艺术,有证据表明以沅水为中心的环洞庭湖区就是神农氏族的起源之地,湖南会同县的连山乡就是炎帝故里。这片土地上至今流传的一些习俗和造型艺术能够有力地证明这一点,本文试图从这一地区流传下来的某些习俗和民俗艺术造型来揭示民俗造型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并以此探究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俗造型艺术;会同县连山八卦;现代设计传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69-02

一、会同县概况

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枕雪峰山脉,南倚云贵高原,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也是驰名全国的“广木之乡”。下辖7镇18乡(含1998年设立的6民族乡),人口34.21万,侗、苗、瑶、满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63.6%。渠水、巫水两河流经全境。

会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两汉、三国为镡成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为舞阳县地,梁为龙捌县地,唐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朗溪县,属巫州;北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次年(公元1103年)改名会同县,属靖州。

会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宋崇宁元年设三江县,二年改为会同县,县名取自《周礼》:“时见日会,殷见日同。”据《宋史·地理志》载:会同于宋代崇宁二年(1103年)置县,置县时就是以“会同”命名的,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处以“会同”命名的地名。“会同”二字,取自《周礼·春秋·大宗伯》:“时见(个别会见)日会,殷见(集体会见)日同。”,通俗地说,会同就是一个“帝王接见诸侯的地方”。会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皆有名人出于此,当代更有战功赫赫、名扬中外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会同地处山林地区,山美水秀,风光旖旎。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华夏同始祖,天下共连山”的炎帝故里;有闻名遐迩的红色教育重要基地粟裕故居和纪念馆;有被誉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耕读文化完美典范、江南第一古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椅古村;有堪称“中国南方生物基因库”、“小张家界”的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丰富的本土文化、浓郁的侗苗民族风情等等。

二、连山八卦解读

炎帝因发明《连山易》号称“连山氏”,会同不但有“连山乡”,还有由8座古庙组成的“连山八卦图”。史载炎帝有“火神”和“太阳神”之称,而会同连山也有“火神坡”和“太阳坪”的古地名。连山八卦是会同县高庙文化的代表性造型艺术,距今都有7-8千年的历史了,至今连山当地还保留有它所对应的八庙有:山神庙、天星庙、莲花庙、火神庙、地神庙、雷神庙、风神庙、镇江庙。它与易学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有关连山八卦图和相关的资料来看,它有如下特点:

这是一幅以指导人们生活生产为目的的简明历法图,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1、体现了事物周而复始的“时间”轮回规律。时序按顺时针旋转推移,但应还没有确切的方位表达。

2、表示自然物象的符号形象简明,有很强的原始性。

3、表现了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对自然的影响。

4、体现了远古人类的忧患意识和一定的预测能力。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第一步,让我们弄清图中的符号及所表示的意义。图正中的大圆圈体现了“轮回”的特点,表示一年。当然,那时的人们还不太可能清楚一年所表示的确切时间,它只是一个大体时间表述。圆圈被图中的十字分成四等分,说明一年分为四个季节。

第二步,让我们来分析整幅图所表示的内容。图右下方是春季,图案表示草木发芽。图左下方是夏季,出现两个表示河流的符号,说明河水水量大增,出现了洪水。符号说明阳光照射强烈,对人的外出劳动影响很大。也表示这时期因为日照时间长,会出现旱灾,影响农作物生长。接下去出现的符号表示水稻成熟,可以收割了。

顺时针前进到图的左上方区域,季节进入了秋天,符号表示一些植物的果实已成熟。提醒人们可以上山采野果充饥饱口福了。

接着进入图右上方区域,符号表示树已完全凋零,万里雪飘,大地银装素裹,白皑皑一片。

图中下方的表示水,说明上半年对人类生活、农作物影响最大的是水。农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同时也提醒人们上半年降水丰富,要预防水灾。

图中上方的表示火,说明下半年气温降低,火对人类生活极其重要。提醒人們火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暖,但也可能带来火灾,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古人说:“大道至简。”的确如此,我想通过简单的图画来表现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丰富的内涵,应该是远古人类的必须的选择。

连山八卦源自河图,是真正意义上的伏羲八卦,或者叫正宗的先天八卦。其象实质就是一山连一山,或者叫一浪接一浪,很连贯,它涵天盖地,任何事物变化规律都走不出其中。一直以来流传至今的所谓先天八卦才是名符其实的假货,也就是按: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的顺序排列是假先天八卦,这八个象连接起来并不连贯,与大自然万物变化发展形成的天象对应起来还是未能对号入座,存在诸多缺陷不足。连山八卦讲的是9,9字写法是由内(无)向外螺旋扩张,实际讲的是生。前人文字描述伏羲得河图,授人以渔,教人驯养动物,打猎,这是藏头文字,意指其画出八卦讲生之象。

正因为连山八卦具有原始性,所以说,处于沅水上游的会同连山应该是中国宗教祭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三、会同连山一带现存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物。史载炎帝神农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功劳”。在会同这块土地上,处处可以找到这“十大功劳”遗迹遗风;创立稻作农耕、易经八卦和历法、陶器和冶铜术、日中为市、古文字、宗教文化等等。“牛打架”就是一项较为原始的民俗。“牛打架”又称为“放地牯牛”或“车地牯牛”。其道具制作是用天生象牛头的树干,经过雕刻和描绘制作而成,再拿棕用麻线制成牛衣,表演时两人扮一头牛,一人演牛头,一人演牛尾。模拟牛走八封、劳作、打架等情景。

当地还有一习俗,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村民便会到“药王洞”祭祀药王,据说这天是神农炎帝的生日。神农“尝百草”有药王之称,显然,连山人敬的药王就是神农。如今,洞内有一孔道还残存古代祭祀用的铁锈朱砂。从收藏朱砂孔道表面流水形成的碳酸盐厚度判断,这里有过数千年的祭祀历史。

四、民俗造型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上面提到过的连山八卦图形都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哲理和生活智慧,充分体现了恢弘、灵巧、简约、精致、工整、粗放、质朴等多种特点。它具备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华夏民族对宇宙

自然乃至社会各层面的认知。这些丰富的资源理应是现今视觉设计的一个宝库,它们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鲁迅先生曾经要求设计师注意吸收中国古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营养。但在今天的现实中,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的现象非常突出。如何把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图形语言与现代招贴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体现中国特色的招贴设计视觉语言,为国际招贴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提供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语言,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民族造型艺术经过代代劳动人民的传承,不少已经衍生出不少新的造型,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民族造型艺术许多已经不存于世。这不能不引起当下人们的警醒,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造型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比方说上述连山八卦图就和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太极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集结构、规则、玄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于一身;它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融为一体,将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演化的道理,用最简易明白的图形表达了出来。另外还有许多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图形典范——八卦图形(代表世间万物的综合)、龙(各种走兽的综合)、凤(各种飞禽的综合)、宝相花(各种花卉的综合)等等。

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因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延其“意”是要将民俗造型艺术背后的“意”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并运用于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五、小结

中国民俗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揭示出了中国历史上受各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风俗习惯、艺术特征和那些深藏在图形背后的设计文化,在特定设计思想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的中国图形艺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艺术创作思维的具体体现,是民俗风情的最直接表达。我们必须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古代民俗艺术造型及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各项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会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会同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推荐访问:造型艺术 传承 民俗 图形 发展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