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习近平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思维

习近平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思维

时间:2023-05-27 17: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相关论述贯通中外,纵横古今,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合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对政治制度的探索阐明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联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评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担当,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在世情、党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新时期,全面认识贯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历史思维,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思维;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3-0017-03

历史思维,就是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将历史思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在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高度评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深刻分析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为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深入中国近现代史阐明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中华民族苦难和血泪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结合近现代历史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引起广泛关注。他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來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历史地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结合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某一阶级或政党特殊意志的体现,而是历史经过一次次艰难探索后的最终选择,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智慧。

(一)联系议会民主制的失败阐释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的讲话通篇充溢着历史感,在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他首先阐明了这一制度的历史定位。他指出:“近代以来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始终是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课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中国人民为解决这一课题给出的答案,而得到这一答案之前,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旧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习近平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探索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孙中山的成功与失败,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历史演进,深刻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和议会民主制的政权形式必然失败的一般规律,促使更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形式,这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局部地区的尝试。习近平正是运用历史思维,从历史深处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民主制度在中国失败后,历史的郑重选择。

(二)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探索阐释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回答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一历史课题的责任落在共产党人的肩上。但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共产党的选择,它也是经过历史的反复实践摸索确立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建立新型的人民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借鉴或创造了各种政权形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劳工专政政权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与之相适应的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这些政治实践有符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制度形式,也有在后来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试错,它们的发展壮大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得出一个历史性结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关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政权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历史深处说明,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必然选择。

二、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历史思维不仅表现为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尊重历史联系,同时也表现为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历史实际。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的‘飞来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总书记立足国情,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多年发展史,结合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证了这一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渗透着历史思维的理性。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

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历史实际是历史思维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人民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革命胜利后,它不再单指无产阶级或者工人阶级,而是指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包括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组成的集合体。人民占中国的绝大多数,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因此我们只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而与之相适应的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规定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职权的划分上,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原则,适应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的特殊国情,保证了国家机构的协调高效运转,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智慧,他立足国情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同时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这些观点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去,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在,展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未来,渗透着深刻的历史思维。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政权架构

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重视历史、善于总结历史。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综合评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指出: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自此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保障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势;保障了党的領导和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保障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世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一切的显著成就都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革命60多年历史中发展出来的,是经过历史的反复实践检验得来的,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具有极强的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正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史来肯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贯穿着深刻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智慧。

三、联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评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担当

历史思维不仅表现为鉴古知今的历史智慧,还表现为看待问题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担当。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开宗明义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5000年文明史中建立起来,对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站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责任和政治抱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途中,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历史演绎的必然,同时也是当今时代的召唤。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涵和政治保障

习近平把历史当作最好的教科书,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评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担当。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悲苦交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开启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新篇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了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它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飞跃,为其它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从法律上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管全局、管根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中国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将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华夏文明再次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总书记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域下,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历史思维的理性。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世界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史思维不仅表现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同时表现为坚定的历史担当。中华文明的发展得益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必将滋补人类文明发展的土壤。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写道:“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展现出一代领导人的世界情怀。步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更加强调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随着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将展现出更为强大的感召力、塑造力和影响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有别于西方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6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规避西方多党竞争及“三权分立”政治体制造成的风险,而且可以为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给世界政治发展提供全新的选择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近几十年来中西政治体制的实践和探索,结合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担当,渗透着深邃的历史智慧。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回答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智慧。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成就和实践经验;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对我们坚定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思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习近平 历史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