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化学的人本思维、绿色思维及其教学

化学的人本思维、绿色思维及其教学

时间:2023-05-16 14:05:02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化学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门人本科学。化学的人本思维揭示化学的社会角色、人文意义和存在价值,引导和规范化学活动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贯穿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线。化学的绿色思维是当代化学最重要的人本思维。介绍了化学绿色思维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主要方向、发展趋势及其成果——绿色化学。中学化学教学要抓好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环节、基本途径和取得效果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 化学的人本思维; 化学的绿色思维; 绿色化学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12-0008-08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思维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这是它内在的显性特点和标志,实际上,它还反映着化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即为什么要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并且受到这个根本目的的制约。所谓化学的人本思维就是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化学活动(包括传承活动)基本出发点的思维。化学的人本思维反映了化学的外部联系,不但能够揭示化学的社会角色、人文意义和存在价值,还能够引导和规范化学活动发展的基本方向。可惜,基础教育界愈演愈烈的强化个体竞争的应试教育常常使化学传承活动的目的被干扰,使包括化学思维在内的化学传承活动常常偏离正确的基本方向。有鉴于此,正本清源,对化学的人本思维进行讨论,使其更加明确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化学的绿色思维是当代化学最重要的人本思维,所以本文对化学的绿色思维一并进行讨论。

1  人本思维引导了化学由自发到自觉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说明化学的人本思维如何由自发到自觉逐步形成和发展,需要回顾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1  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简单回顾

虽然直到17世纪后半叶化学才被确立为科学,它却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在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利用火,火逐渐成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手段,推动人类历史先后进入制陶时期、青铜时代直到铁器时代: 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开始陶器制作。公元前2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甘肃广河县齐家坪一带先民已经会铸造红铜器;公元前14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经掌握冶铁技术,我国则在大约2700年前的春秋晚期出现生铁冶铸技术。

在人们认识和利用铜、铁等金属的同时,对金、银、锡、铅、汞等金属也逐步有所认识和利用: 公元前1200年,我国商代已经使用锡、铅及汞的某些化合物,并出现镀锡铜器。公元前3世纪(战国后期),我国出现了块炼铁渗碳制钢技术;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我国有了利用胆水炼铜的湿法冶金记载(宋代时曾利用此法大量生产铜)。此外,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已经會制作玻璃器具。

原始社会末期起,人们逐步掌握了酿造、染色、油漆等跟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医等等有密切关系的工艺: 公元前5~2世纪,我国古籍《山海经》成书,书中就有不少药物学和矿物学的内容。我国著名的药物学古籍《本草经》在大约2000多年前成书,其中载录了动、植、矿物药物达到365种,含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公元2世纪,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参同契》成书,这是现存最早的有关炼丹术的著作。公元7~8世纪,我国唐初孙思邈的《伏硫磺法》最早记载了火药的3种成分;公元9世纪唐代中期的炼丹书《铅汞甲辰至宝集成》记载了清虚子《伏火矾法》,也谈到火药的配方。其后,公元1000年,宋初唐福制成火药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1014年,曾公亮等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书中介绍了3种火药配方和多种火器。1092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13世纪时,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1556年,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该书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技术著作。1637年,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问世。1661年,波义耳的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出版,近代化学开始形成。

1.2  贯穿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思维主线

从上述化学科学形成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化学最初是从人类的吃、穿、用、医、工等角度介入人的生活、进入人的视野、引起人的关注的,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化学最初时表现为一门实用的技术,从物质(物资)角度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是化学的灵魂、基因。

贯穿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思维主线是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形成逐步展开、深化的。这些问题如:

特定的物质对于人有什么实用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特定的物质有这些价值,这跟特定物质的哪一(些)性质有关?(为什么?)

怎样获得特定的物质?需要哪些资源、经过哪些过程、采用哪些方法?怎样改进、提升特定物质的性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怎么样?)……

这些问题促进了原始的实用化学的理性思维,人们开始关注制约有关措施的客观规律和理性依据,为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创造了可能。在化学学科的形成和过程中有关的具体事实主要是:

人们开始关注造成物质性质差异的组成问题。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阿拉克西米尼提出“万物之源是气”,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水、火、土、气四元素说以及干、冷、湿、热四性说。公元前5~3世纪中国战国时期的著作《尚书》洪范篇提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说”。16世纪初瑞士医生帕拉塞斯提出盐、硫、汞三元素说……1661年,波义耳在《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为化学元素做出了唯物的科学定义,使此前唯心、虚妄的元素说迅速溃败。

推荐访问:思维 人本 化学 教学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