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等学校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机制探索

高等学校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机制探索

时间:2023-06-01 18: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承担对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需要强大的人才团队和坚实的合作基础,因此重大科技项目的前期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武汉大学为例,对高等学校在重大科技项目方面的培育机制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校;重大项目;培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3-0231-02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核心技术突破、资源集成和协同创新,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重大战略产品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产出的高水平文章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等,以及由此荣获的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亦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并且对于项目实施效果显著,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将在后续项目支持、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予以倾斜。因此重大项目的获批及顺利实施对于高等学校能力和地位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科研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为了进一步发挥武汉大学多年来科研整体实力和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加强武汉大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武汉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层面的话语权,切实履行武汉大学“顶天立地”的科技发展战略,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本文所指重大科技项目以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为主。

1 培育思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新时期科技工作思路,瞄准国家战略意图和长远发展需求,围绕支撑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行动,以武汉大学优势和特色领域为基础,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加快武汉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2 培育目标

到2025年,以武汉大学为牵头单位年均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5项及以上,国拨经费5亿元以上(不含课题牵头及一般参与类)。以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整合相关学科优势力量,激发全校科研活力,全面巩固和提升武汉大学整体科研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相关领域优势地位,为武汉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达成“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3 培育举措

3.1 加强战略顶层设计,提出国家重大需求

着眼国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相关领域科研实力,通过多渠道、多层面举荐专家参与国家科技战略顶层设计及咨询调研,扩大学校在各对口专项的话语权(战略咨询、实施方案、指南编制等),谋划建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领域、新方向。

3.2 充分挖掘存量资源,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立足《“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及各行业部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相关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和实力提前布局,并根据国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整合校内优势力量或引进相应专家团队,做好准备待正式申报指南发布后及时启动申报,积极对接国家需求。

3.3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多向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通过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筹划举办交叉学科论坛,通过优势学科力量带动弱势学科协同发展,推动交叉研究成果互认制度,探索学科交叉常态化机制。针对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内在发展要求,适时向国家提出项目建议。此外,针对不同项目类型,搭建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经验交流平台,从申报、立项到结题验收实现全过程指导以及项目之间的相互学习,实现不受时間、空间、距离和限制的无障碍交流。

3.4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促进人才持续成长

重点关注国字号人才的科研活动,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科研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促进其提升在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完善相应考核机制,对于“优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千人”、“青年长江”层次的人才,要求聘期内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或青年科学家项目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对于“杰青”、“长江”、“千人”、“院士”或其他高水平的人才要求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此外,关注无头衔人才的“45岁现象”,建立激励机制,从责权利各方面保障工作条件和待遇等,充分激发其能力和价值。

3.5 加大重大项目投入,营造积极申报氛围

建立校内重大项目全过程长期持续支持机制,设立足额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培育、申报及实施。对于需要先行培育的项目、参与实施方案和申报指南编制的专家、提出相关项目建议被国家采纳、牵头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以及通过评审立项的项目,按照实际进展情况,以前补助或后补助的形式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申报战略性重大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对学校已经投入的项目进行全覆盖绩效考核,核算投入产出比,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3.6 建立压力传导机制,逐级强化责任意识

在学校校院两级分级考核制度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任务分解和压力传导机制,建立对院系及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制度性安排。强化院系主要领导主体责任意识,杜绝现有对学校投入后考核少甚至无考核状态。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学科水平挂钩的评估体系,原则上A类学科必须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3.7 充实管理服务队伍,做好全面精准服务

推进建立学校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专门机构,吸纳校内优秀管理人才,充实重大项目管理与服务队伍,提供一流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主管部门对接,并适时选派管理干部到国家相关部门借调锻炼。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有关要求,优化相关管理办法和程序,提升科研管理效能。重点关注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项目,积极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推荐,协助做好项目组织工作,在策划、申报、形审、评审、组织实施等环节做好跟踪服务。

4 几点思考

(1)国家制定的各项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各专项实施方案及申报指南编制的核心基础。根据各大专项准备程度及中央专项资金计划安排,部分专项在规划制定2-3年之后才能启动实施,因此对照已经公布的各项发展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布局,并结合项目申报指南的征求意见稿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成功获批项目是很有意义的。

(2)重大科技项目实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集成度较高,很多类别的项目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因此需要不同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此要求之下,组织开展学科交叉探索,寻找不同学科需求结合点,以优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协同发展,结合国家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学科交叉项目定点培育显得尤为必要。对于特别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和交叉产生的重大研究成果,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提出重大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计划和建议,对于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3)国字号人才是当今各大高校激烈争夺的稀缺资源,因此各大高校对于国字号人才都有着相对倾斜的政策和资源,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及实施都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且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国字号人才各方面能力的持续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体现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水平,更加提升了项目负责人的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对于科研人员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国字号人才建立相应的重大项目考核机制对单位和个人都显得尤为必要。

(4)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安排方面,针对项目不同进展程度可以以前补助或后补助方式分类进行。对于有基础但是交叉融合程度不够需要给予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可以以前补助的方式先行培育,但是培育目标要明确,待国家启动相应项目申报时要求牵头努力申报。对于部分专项有本校专家参与撰写申报指南的、有基础未先行培育直接申报且申报情况较好(进入第二轮申报和成功立项)的,要对这些专家对本校所做的贡献(指南编制专家本人不能申报该专项)和申报人员的辛勤工作予以认可,可以以后补助的方式进行资助。

(5)对于院系等二级单位财务独立核算的高校来说,二级单位主要领导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决策权。鉴于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对于其任期考核指标设置应当不仅包含个人科研指标,更要有科学的单位整体目标,并实行严格的综合绩效评价,根据阶段和任期考核结果予以发放奖励薪酬,这样对于激发其组织本单位科研人员积极协调策划项目申报才能有所约束,否则压力过度集中在学校层面显得不太合理。

(6)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生和科研人員,更要有一流的管理人员提供一流的服务。对于重大项目而言,其申报和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有一流的科技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指导与服务。重大项目的申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自由探索类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其申报均是有固定指南要求的,指南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的需求和意图。但是指南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描述详尽,因此对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来说,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重大项目申报的节点和形式审查的各项规则,更需要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加强与专业机构的沟通及汇报,争取得到他们指点,这样对指南的理解或许更加到位,以便更好的组织队伍进行申报。

参考文献

[1] 王祎娜,常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管理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9):132-134.

[2] 侯婉莹,刘蓉蓉,等.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2):18-21.

[3] 乔进,江世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工作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39-40.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 培育 探索 机制 项目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