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略谈如何走出中国历史文化教学的困境

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略谈如何走出中国历史文化教学的困境

时间:2023-06-06 13: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论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要抓好职专旅游专业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必须重视趣味性与专业性,即学习的趣味性与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并探讨如何挖掘教学内容所隐藏的趣味性和专业性,达到教学相长,提高审美情趣,共同走出中国历史文化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 趣味性 专业性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 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Both Fun and Professional: A Brief Discussion of how to Get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YE Jianfeng

(Fujian Xiamen Haic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27)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basis of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eaching in tourism profession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 and professional in learning, the fun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to promo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o explore how to tap the teaching contenthidden in the fun and professionalism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mprove the aesthetic taste, common out of the pligh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eaching.

Key words fun; profess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eaching; plight

中国历史文化是职专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文化史包括思想史、文学艺术史、科技史三个部分,教学材料十分丰富。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从如此繁多的史料里抉择出可用的、有效的材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性工作。加上面对的是从初中上来的充满着厌学情绪、个性化又很强的学生,要想顺利开展有效教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走传统的路子早已行不通了,那如何另辟蹊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突破重围,走出中国历史文化教学的困境。

1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的困境及原因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个初中就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连高中也普遍存在,遑论职专。高中的老师普遍感叹文化史难上,要么干脆上成划书课,要么错上成艺术欣赏课,借用深圳市福田区嵇成中老师的说法,前者是不知如何种自己的地,后者是“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二者都是一样陷入困境。

当然,也不能全怪老师,老师不是神,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领域;况且,文化史头绪繁杂,跨学科性特别强,着实令人棘手。

问题的另一面——学生。职专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动力还是在学习品质上都不能跟高中生相比。经过三年初中的洗礼,由于学科的边缘化,他们对历史的学习由美好的憧憬到希望的无情破灭,学习热情早已降到冰点。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从哪里寻找突破口以破除冰封突出困境呢?

2 趣味性——重燃职专生学习热情的火把

挖掘历史知识点的趣味性,多一些创意,多一些批判,少一些说教、附会。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为什么那么迷恋上网、游戏,为什么一致要求听故事,就是因为他们所喜欢的对象无论在内容、情节或形式上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理,若能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便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心,激活其历史思维,激发自主探究的愿望,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要想挖掘知识点的趣味性,就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教材提供教学的一个文本、一个框架,此外,就要靠教师如何去运用、取舍、简化、补充。如果我们教学上面面俱到,那根本就没有时间(课时限制)深入挖掘历史的深刻的教育意义,结果只能尝浅则止而流于形式,一切重又回到老样子,使学生更加远离历史学科,使教师在教学上趋于边缘化。那么,怎样取舍呢?以点带面。取舍后怎样挖掘呢?联系实际。

以点带面,就是抉择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展开教学,以充分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打破常规的尝试。联系实际,就是要在知识点背后挖掘出联系学生的实际、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接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启示、警示的价值意义,能引起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当然,联系实际切忌牵强附会,教师必须时刻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既要具有创造性,又要不主观随意解读历史,也就是要忠实于历史。而且,要善于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点非常重要,不能让学生察觉你在说教。这样才能体现历史的价值,真正实现如英国学者卡尔所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实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让过去和现实碰撞出具有价值意义的火花。

如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人物。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人物作为教学素材最能引起学生兴趣,以人感人、以人动人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影响也最为久远、最具意义。学生喜欢听故事,原因即在于此。中国历史文化里有太多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像周公、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孙子、商鞅、及众多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科学家等不胜枚举。

(2)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周易》开其流源,随后周公制礼作乐,延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大放光彩,最后儒、道、佛三家并驾齐驱,相互渗透、糅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对如此浩瀚的思想海洋,掬其一朵浪花,便也足够。

(3)作品。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品也一样是不胜枚举。

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之后,就要考虑、设计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的现实需要,并付诸教学实践,之后从实践来再回,如此反复,以求臻于完善。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的时候,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闫璟老师在实际调查中也看到了学生“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与现实相联系的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的历史”的呼声。笔者很赞同他的观点“历史在生活中,昨天、前天的事情、事件,就是今天的历史。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在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地践行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肩负着帮助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影响着现在,进而明白我们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个体身份和社会角色。实践表明,既关注现实又关照历史才能够使教学向着学生的生活延伸。”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历史上早已逝去的人和事时时出现在他们的周围,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在开展思想史的教学时,很自然地选择孔子这一伟大人物。孔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在春秋时代动荡的社会里,他有着比任何人坎坷又不凡的人生。笔者下载周润发的电影大片《孔子》于课前让学生观赏。正是孔母颜徵在坚持大义,才改变孔子的一生(学习能改变现状的道理);政治上隳三都(不畏权贵、勇于变革的精神);周游列国、广收弟子(豁达的心态、执着的信念、没有门第等级成见)。笔者又将孔子画像展示给学生,并补充一个材料: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让他们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说:孔子的长相简直是圣人优点的结合体,形象鲜活无比,隐隐透出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又那么令人感到亲切和蔼,又能苦中作乐,高洁于世,他是那么的儒雅、豁达、谦恭……这样既从宏观上重点讲述孔子不凡的人生,又从微观、细节上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好的借鉴作用,能扣动他们的心弦,能引起他们深刻的反思,从而彰显历史的生命力。

在讲到传统的礼仪文化,绕不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一对至今对中国人生活仍有强大影响力的封建伦理规范。学生早有了解,但不解其义,一味从众贬斥。笔者专辟一课时在精确解读其原义并附以若干相关故事以助理解后随即话锋一转,问道:“同学们,你们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反对:“不好!”笔者摇摇头:“我觉得这里面有的很好,值得大力提倡、发扬!三纲先抛一边,我们来看五常,那些不仁不义,没有爱心,冷酷无情之人,你们喜欢吗?那些蛮横无礼之徒,你们喜欢吗?那些莽撞、愚昧、刚愎自用之辈,你们喜欢吗?那些背信弃义之人,你们喜欢吗?”学生大多若有所思地摇摇头。“至于三从,凡事要一分为二,要看看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借鉴的意义。这个从,不是盲从而是积极、主动。你们想,未嫁前是不是要孝敬父母?长辈有益的教诲是不是要听?既嫁了,是不是要做好贤内助?丈夫不幸去世,做妻子的是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而四德呢?在座的大部分是女生,作为女子,品德重要吗?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重要吗?……”这些重视妇女品德仪表言辞修养,代之以时代新内容,哪一点是封建、愚昧、落后的?哪一点不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益?这样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他们善于反思、质疑的批判精神,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批判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去审视、理解现实社会,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至于作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无不让我们引以自豪。这方面的教学,根据内容特点,教师必须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倍感情趣,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参与和体验从而调动其思维和感悟能力。如在教学中国传统绘画,笔者让学生在音乐伴随下欣赏历代名人画作,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有诗文题字和印章等,中国传统绘画分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类。然后再让学生观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教授的讲座《怎样欣赏中国绘画》,通过杨琪教授精彩的解读,学生们了解到中国画原来是可以由别人在上面题诗的;了解中国画艺术特色是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的填补;并了解如何填补;了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早期都追求求真写实,到后来发展到表达情感,以形写神,形即形貌色彩,神即思想感情,即灵魂,即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这是艺术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杨琪教授的解读试着自己欣赏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恰当地补充这些素材,能很好地弥补笔者在绘画艺术专业知识上的欠缺,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富有情趣、充满故事情节的解读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3 专业性——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动力

把历史文化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性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历史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专业发展的渴望能转化为对历史文化学习的动力,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去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更加充满了希望。有了这一个前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更为省心省力,但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放轻松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对他们专业的意义,从而感到兴奋,看到希望,获得成就感,以加强这个动力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可见,在这方面教师关键的是要组织和引导。如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些)历史人物、某个(些)风景名胜、某个(些)风俗习惯撰写导游词,既可以到图书馆也可以上网查资料,甚至走出去实地参观、考察,比如,参观南普陀寺、游鼓浪屿、参加本地保生大帝(吴夲)进香活动等,上台试讲导游词,并请专业老师听课、指导、讲评。教师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必须一一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都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表达与表现能力,感到自身的价值存在,而不能泛泛地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有极强的感染力,能突破课堂形式,扩大教学空间,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加强了专业性、促进了专业的成长。

总之,中国历史文化史是丰富旅游专业职专生历史文化知识、充实他们专业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极好材料,在研究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挖掘传统文化史教学的趣味性、专业性,有利于教学相长,开阔学生视野,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美的熏陶。

注释

① 闫璟.关于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

推荐访问:趣味性 并重 专业性 困境 走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