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研究

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06-18 18: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和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摆在包括我区在内的很多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对该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提出了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机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要求:“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和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2015年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全面破解基层文化建设难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对如何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二、典型案例

2017年,常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常州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了“十一个一”建设标准:一个宣传栏、一站式服务大厅、一间多功能室、一个县(区)级图书馆分馆(或图书室)、一个中老年文体活动室、一个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一个体育健身室、一个调解室兼法律服务工作室、一个卫生室(计生服务室)、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一个生活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庄稼医院),设立不少于1个由政府财政购买的公益性文化岗位,有至少1名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室外文体广场不低于300平方米。并要求2017-2019年,全市按照50%、75%、100%的三步目标,全面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和社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常州市武进区共有299个行政村(社区),该区于2016年就正式启动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区政府与市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到2019年,要全面完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第一,顶层设计,层层落实责任。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武进区专门成立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区政府办下发了《关于推进武进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全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与各镇(街道)、开发区签订了目标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基层职责,并召开了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下发了《关于印发武进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

第二,强化督查,分段有序推进。2016年,武进区在全区299个行政村(社区)中率先建成69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为其他村(居、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思路,提供参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建设目标为79个,已100%完成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在常州市所有辖市(区)中推进进度高居榜首。2018年计划再建成53个,2019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过程中,区文化部门每季度定期对全区行政村(社区)建设推进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充分调动基层建设积极性,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参照周边地区做法,制定奖补政策,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将给予每个建成的村(社区)3-5万元奖励。积极向上级文化部门争取,每个镇(街道)获得常州市发放的2萬元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奖补资金。

第三,统筹资源,结合城乡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综合利用”的工作思路,武进区突出“三个结合”,高标准推进基层服务中心建设。一是与特色镇建设相结合,结合特色文化打造,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挖掘本地文化,建成回顾、展示、交流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场地设施整合,既挖掘了美丽乡村的内涵,又提升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水平。三是与村(社区)集体经济实力相结合,对有一定基础的村(社区),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不搞大拆大建;对需要新建的村(社区),则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集中建设,确保一步到位,不留后遗症。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武进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建设标准及下一步建设任务,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今后两年建设压力较大

目前,完成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都是区内经济条件较好或资源整合较为方便的村(社区),剩下的大多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的地区。而且部分地区还处于观望状态,既未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也未制定周密的推进计划,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情绪。

(二)设施功能亟待改善提升

部分建成的服务中心面积虽然达标,但功能室的设施设备配置不足。一些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内部布局不合理,设备缺漏老旧,各活动室未发挥出应有作用,造成资源闲置及浪费,尚不能满足“十一个一”要求。尤其是图书室,很多都不满足80平米要求,且缺乏管理、书籍老旧,导致读者稀少。此外,在阵地开放方面也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顽疾,很多基层服务中心在周末和节假日等群众需求较高的时段不能正常开放,导致阵地服务功能弱化,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三)人员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除了硬件要达标外,其软件尤其是人员配备也必须达标。即每个服务中心都要设立不少于1个由政府财政购买的公益性文化岗位,有至少1名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武进区2011年创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时,即为每个村(社区)配备了一名文化管理员,但直至今日,仅一个镇落实了岗位补贴。且目前的基层文化管理员普遍缺乏专业素养,队伍不稳定,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严重制约基层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对策思路

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亟需进一步加强推进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创新推动功能提升和长效建设。

(一)健全政绩考核体系

政府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者,为整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当今形势下,针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绩效考核体系,采取行政问责制势在必行。这将有效提高其文化政绩意识,从而能夠正确地进行决策,指导辖内建设工作的高效推进。同时,要尽快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多元保障建设资金

按照中央及省、市各级要求,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各镇(街道)要每年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各村(社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新建或整合等形式全力推进服务中心建设。同时,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奖惩措施,探索出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五个星级标准对已经建成和新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确定等级,并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发放奖补资金。

(三)制定建设标准

制定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服务标准,做到“建、管、用”同步推进,保证建成一个管好一个用活一个。要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要破除部门壁垒,推动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通过中心进行整合,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确保服务中心开放时间。鼓励大学生村官、学校老师、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培育和组建村(社区)文艺团队,引导文艺团队参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镇(街道)聘村(社区)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承担经费”的办法,解决人员待遇问题。同时加强对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服务项目、推进精品活动、提升服务水平等多种举措进一步盘活设施,力争每个阵地打造一个得到百姓广泛认可的优质服务品牌,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村(社区)文化建设重要阵地和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推荐访问:进村 性文化 服务中心 实践 建设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