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Music,Video与流行音乐对青春期青少年的影响

Music,Video与流行音乐对青春期青少年的影响

时间:2023-06-20 10: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青春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会同时引起性心理的微妙变化,通过正确的疏导以及两性之间的健康交往,这一时期会平稳的度过。但是,受到传统思想与社会实际等方面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上存在缺位现象,相比之下在这一问题上大众媒介的覆盖率与影响力更大。Music Video即音乐短片,MV与流行音乐是青少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爱情”则是流行音乐中最主要的主题。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结合媒介的涵化效果与学习理论,认为应该运用媒介引导青少年正确度过青春期,通过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正确的使用媒介、消费音乐,从而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青少年;流行音乐;媒介素养

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据此而言,儿童是指那些年龄不足14岁的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两者之间的定义出入是一个有意的安排,因为联合国希望《儿童权利公约》能为属于同年龄组的尽可能多的儿童提供保护和权利保障,同时也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台与《儿童权利公约》相仿的《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①虽然对于青少年的定义在时间上和国家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整体上就目前而言,青少年指的是年龄低于24(含24岁)的人群。这一类人群需要经过儿童时期的身体器官的发育、思维智力的发育、心理的发育,到青春期的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到成年人初期的心理等方面的再次成熟时期。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青春期是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青春期为10~20岁。在我国,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基本为小学四、五年级至大学一年级左右的学生。这一阶段的人群在生理上处于生殖器官发育,身体再次发育的阶段,在心理上受青春期叛逆,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本研究最终将年龄段限制在这一时期,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青少年②在青春期中,生理第二性征出现了明显变化,生理变化会引起性心理的微妙变化,对异性和两性话题的关注会提升,这是人生长发育的正常反应,通过家长老师的合理疏导,以及两性之间健康的交往,这一时期会平稳的度过。但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社会、学校和家庭一直对性教育讳莫如深,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家长和老师在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上长期缺席。根据2011年一份对222名13~18岁在校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有62.7% 的高中生已知的性知识来源于传媒,仅有 22% 的人的性知识来自相关课程或老师,性知识由家长告知的人不足 13%。学生已知的性知识主要限于青春期生理现象,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保护意义的那部分性知识知晓的人不多。③这一结果不仅显示出家长、学校在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上的缺位,同时显示出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覆盖率与影响。大众传媒并没有年龄准入制度,理论上青少年可以接触到大众传媒上的任何信息,特别是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移动终端高度发展,使得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近用权大幅度提升,接触到的内容更加不受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与控制,由此带来的危害可能不止停留在对青少年两性观念,爱情观的塑造上,还可能发展到实际的层面。生殖健康作为青少年青春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生理和身体的双重发展。影响青少年生殖健康最主要因素有两类:一是非意愿妊娠与人工流产,二是生殖道感染,据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人工流产例数在逐年上升。④青少年性行为,未婚先孕,人工流产等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性教育的缺失,大众传媒相关内容的影响,很显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Music Video即音乐短片,简称MV,是指与流行音乐搭配的短片。MV以歌曲、歌词为基础,通过画面和故事来展现歌曲情节。流行音乐是青少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著巨大的影响,而“爱情”则是流行音乐中最主要的主题。音乐作为一种伴随性的媒介,青少年可以长时间的较为方便的接触,并且受到偶像崇拜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媒介内容来说,流行音乐可以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

综上,本文将目光聚焦于10~20岁的青少年,因其处于青春期及对两性认识的动荡时期,而家长及学校对青少年两性认识的关注较少,大众媒介对青少年有关这一问题的影响较大,Music Video与流行音乐相比于其他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更易获得与长期接触,“爱情”是流行音乐与MV最主要的主题,因此对青少年两性观念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

流行音乐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因此早期有关流行音乐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上世纪四十年代,Peatman对美国流行音乐进行了内容分析。20 世纪 60年代,美国学者Carey 的研究突破到歌曲背后的深刻意涵,他发现在 1966 年爱情歌曲中出现较多新的价值观。⑤后续的研究有Cole对歌词叙事的分析,他提出了爱情追求过程中的五阶段模式,并总结了歌词所表达的爱情观。⑥Edwards 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的歌曲发现,爱情与性仍是美国流行音乐的重要主题,而且爱情歌曲中的悲观成分居多,在爱情中的性别角色则是男性较易成为诱导者及牺牲者的角色,而女性则为拒绝与照顾的角色。⑦

我国对于流行音乐与青少年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对于流行音乐呈完全批判的态度,认为其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有腐蚀性作用。第二个时期是九十年代末至今,态度由完全批判逐渐转向认可与接纳。

在我国,流行音乐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时港台、欧美音乐先后流入大陆,大陆本土的流行音乐也逐渐发展。对于流行音乐与青少年的研究,早期与社会对流行音乐的态度相一致,基本呈完全批判的态度。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流行音乐作为“靡靡之音”,对于青少年来说完全是一种“精神污染”,这一趋向至九十年中期基本没有改变,只有内部的略微变化,主要在于措辞和态度上不再完全是批判式的,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抵制流行音乐的诱惑。虽然其目的还是拒绝流行音乐,但是态度已有所改变。九十年代末至今,有关流行音乐与青少年的研究已经开始由早期的完全批判开始转向认可与接纳,特别是随着实施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中,“通俗音乐”即原来的“流行音乐”甚至开始走入学生课堂。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也不再是泛泛而谈,内容分析开始进入中国流行音乐研究。研究的着眼点也更加多样,2006年以来,流行音乐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研究者与教育者开始着眼于借助流行音乐这一青少年喜欢的音乐形式,从而促进传统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育。虽然对于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等不良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但整体数量下降,并且只针对“内容不良”的流行音乐,而不是全面否定。

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可以通过媒介的涵化效果来解读。媒介对人的影响可以分为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涵化理论最早由格伯纳在针对电视暴力的研究中提出,理论强调媒介的长期影响。声音作为一种伴随性的媒介,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与使用场所的限制(比如教室、卧室等被老师和家长限制使用媒介的场所),更容易长期接触。在长期的伴随性影响下,爱情和两性关系的优先性排序提升,更加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涵化理论认为与媒介内容有相似性的受众会对内容产生“共鸣”效果,更容易受到涵化效果的影响。处于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其生理第二性征出现了明显变化,性心理也出现的微妙的改变,关注相关议题是青春期青少年的天然改变,对相关内容的共鸣效果更加强烈。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完成的,任何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同龄人群体中,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与从众心理的驱动。

媒介的影响已然不可避免,如何通过媒介引导青少年正确度过青春期却是可以探讨的话题。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被引入中国大陆可以追溯至1997年,媒介素养的概念一直强调“赋权”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是指大众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提升,大众才能更好的解读媒介内容,从而减少媒介对个人的不良影响。媒介素养研究是从受众出发的,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是人,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在以受众为研究主体的基础上,又逐渐细分出一些主要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理论上面向所有受众,但是由于受到教育实践操作的限制、研究者背景的影响等因素,传统上学生群体一直是媒介素养的主要关注对象,其中青少年群体更一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媒介素养在中国大陆发展已有20年的时间,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推动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已有一定的发展,教育界与政府也有一定的回应。正如美国媒介教育学者瑞妮?霍布斯在《媒介教育与“大篷车”》一文中所说,集合在媒介素养教育这个“大帐篷”下的既有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也有来自从幼儿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线教师,以及媒体从业人士,社会团体与非营利组织以及学校、政府等官方组织。将青少年性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是有可能的,通过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性教育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将青春期两性关系引入媒介流行文化消费,在正常的课时安排下,既能引导青少年正确消费媒介,同时能引导青少年正确度过青春期。

[注释]

①联合国青年议题http://www.un.org/zh/events/youth/index.shtml

②从这里开始,本文的青少年专指10~20岁年龄段的青少年。

③柳杨.青少年性教育调查现状[J].中国性科学,2011,20(8):23

④程怡民,王潇滟等.三城市未婚青少年重复人工流产印象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670

⑤董金娜.流行歌曲与青少年爱情观的表达——以2003至2011年的流行歌曲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19

⑥郭宏斌.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5,33(2):72

⑦Skills&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by Elizabeth Thomas from 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

[參考文献]

[1]联合国青年议题http://www.un.org/zh/events/youth/index.shtml

[2]柳杨.青少年性教育调查现状[J].中国性科学,2011,20(8)

[3]程怡民,王潇滟等.三城市未婚青少年重复人工流产印象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

[4]董金娜.流行歌曲与青少年爱情观的表达——以2003至2011年的流行歌曲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

[5]郭宏斌.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5,33(2):72

[6]Skills&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by Elizabeth Thomas from 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推荐访问:青春期 流行音乐 青少年 影响 Music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