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风险分析

时间:2023-06-21 18: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梳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着重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风险问题和应对方法进行探讨,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 证券化 分析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资产负债表表外的融资方式,通过对资金池的重新组合,使其能够在在金融市场流通,从而实现融资目的。1992年我国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2005年伴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始逐步在商业银行发展起来。虽然我们国家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比欧美等国晚了二三十年,并且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我国于2008年至2011年暂停了资产证券化业务,2012年该项业务才得以重新发展,但是得益于国家的推进以及金融机构的参与,发展速度仍是较快的。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占银行业务的很大比重,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通过将不良贷款或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供投资者认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趨势。自我国资管新规开始施行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优化资金配置,增强银行内部风险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一定影响,导致传统存款方式吸存能力越来越弱,利差收入有所下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传统中长期贷款资源转向环保等新兴行业,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产业务转型,增加流动性缓冲,对于快速回笼资金、调整风险资产机构规模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增强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如浙商银行于近期发行的首单微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整个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风险。根据我国银保监会数据,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两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一些中小型银行缺乏外部融资渠道,由于流动性不足,不良资产的风险逐渐暴露,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化解处置不良贷款,防范并分散风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商业银行期限错配情况的发生。但是随着我国不断加速的市场化进程,资产证券化的过度繁荣会使得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这项业务,从而忽视对风险的管控,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吸取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经验教训,对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制度设计仍需完善,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与成熟的国外市场相比,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践中基础制度设计仍有待加强,如资产质量、产品标准、交易结构等方面,缺乏相关和全面的法律体系对其加以规范,尤其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风险管理系统过于单一,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风险因素。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管理框架对于收益来源和分配、证券化资产组合方式、市场机制构建等与资产证券化合规发展紧密联系的细节仍然缺少完备的专业法规,无法全面保障各方主体的权益。

2、商业银行既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行机构,也是重要的投资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必须是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行信贷证券化资产业务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仍有一部分金融机构未能发展该业务,现行规则体系标准仍然具有差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适用于不同的监管规定,市场交易并没有统一的估值和定价机制,加之做市商体系不成熟,市场间尚不能构建有效联系,因此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不高,不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分散风险。

3、一些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上升与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呈现正相关性。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借助于持有他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使得彼此在业务方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其他金融资产的行为对冲风险,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池同质化,使得各个金融机构资产涨跌呈现同方向的变动,一旦外部条件恶化,商业银行效益将同时下降,风险过于集中容易引发金融系统震荡、导致恶性循环。

4、征信体系缺乏权威性,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立时间较短,尚未建成庞大的数据库。目前国内信用评级和增级机构大多信用低、规模小、缺乏运行经验。在评级环节中片面信息、虚假信息甚至对不利信息加以隐藏,使得风险并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我国外部评级市场不完善,不同机构评级标准有一定的差异,投资者对其真实合理性难以加以全面的判断。投资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往往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期望值过高,同时由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有限,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总是低估甚至忽视风险的存在。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对资产证券化加以合理利用,使其为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业务的存在,一旦发生风险对金融领域乃至宏观经济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趋势下,资产证券化已不仅仅关乎商业银行自身,更与维护金融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针对上述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风险问题综合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弥补证券化市场改革制度设计缺陷,引入专项法律规范,通过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序发展创造条件。鉴于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市场发展框架下,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对资产证券化的审嗔风险监管,各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协调,力求构建多维度的监管体系,为资产证券化业务主体与监管机构构建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相对健全的交易市场,适当开放促进市场互联互通,增加基础资产池的资产种类,以满足各类产品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激发债券市场活力;构建形成多元发展的市场机构,发挥不同市场的优势,满足投资者的多样性需求,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种选择,充分发挥各类投资者的分散风险优势,减少商业银行风险随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银行系统内部转移的情况的发生。借鉴传统的信贷业务风控体系经验,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的预警机制,有效识别风险,完善针对不良资产的风险隔离。通过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对不同监管主体实施差别监管,实现金融监管资源的进一步有效配置。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部门,一旦业务环节监管不力,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应创建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与传统风险管控相区分的规则体系,积极探索同银监会风险暴露体系管理相适应的测量方法,尽全力防范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

2、建立较为统一的评级标准,提升信用等级评定的权威性,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对现有征信体系加以完善,提高信用评审中的公信力。首先,要在征信市场通过实施更加统一的标准构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评级机构应具有自主性,严禁利益相关部门干涉评级结果。适当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数据模型测评技术,进行专业化信用审查,只有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增加公信力。证券投资者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评估资料和监督评估过程,降低黑幕操作和机构勾结的可能性,让证券投资市场信息环境更加透明。其次,各级公司机构充分履行信息披露职责,严禁隐瞒信息等造假行为的出现,适当将核心基础资产数据公开。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的功能,与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结合,建立专业全面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细化业务流程设计,对基础资产探本溯源,全面地核实债务人资产情况,达到控制信用风险的目的。最后,对基础资产实行集中监管,定期对基础资产包括现金流、资金闲置比例等重要指标跟踪监测,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全流程管控,以此保证披露的信息准确有效,从而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风险,实现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降低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风险。

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相对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监管评级、运作模式、担保机构等发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传统业务的转变与发展。商业银行若能有效利用资产证券化业务,合理配置资产池,积极探索业务模式与机制创新,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尝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由传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的转型优化,通过相应措施控制风险,对实现资产证券化对存量资产的有效“盘活”,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风险 分析 发展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