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模式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3-06-22 19: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自《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基本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并相应逐级、分批创建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求,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也逐渐提上议程并开始付诸实施,文化下乡、文化惠民的局面初见雏形。

一、乡村博物馆的兴起

乡村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博物馆是对乡村特有文化的认同,是集体价值观的体现,它不仅可以增强乡村内部凝聚力,营造社区感,展示乡村文化,活跃民间交流,还可以让乡村留住记忆,传承乡村历史文明,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例如,山东省近年来开展了“乡村记忆工程”和县及县级以下历史展示工程。2015年山东省公布了第一批“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名单,包含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地的民俗博物馆、村史馆、传统民居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传习所)共计56个,为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示范带头的作用。另外,政府主推的县及县级以下历史展示工程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纳入考核范围的105个县(市、区)已经完成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工作,121个乡镇(街道)、268个村居(社区)建成了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此外,山东省文化系统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乡级、村级的历史文化展示,建立县、乡、村三级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一些民间博物馆也相继出现,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小、专题性比较强,虽然政府部门还没有将其正式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但它们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忽视,私有博物馆作为后备力量充实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队伍。

二、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遍要求其公共设施如博物馆的建设要契合“美丽乡村”的主题,无论是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还是生态文明型和民俗特色型的乡村,博物馆的主旨始终离不开三点要求:立足于农村;宣传乡村传统文化;展现新农村建设成果。但每个乡村的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和基础设施条件各不相同,博物馆建设的模式也不一样。归纳国内各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乡村博物馆可分为政府主导、乡村自建和众筹众创(共享共建)三种建设模式。

(一)“政府主导、专家献计、村民参与”的模式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过程中,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政府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主体,在资金、政策等各方面将乡村博物馆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如2015年年初,山东省文化厅出台《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展陈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市、县、乡镇和村级的博物馆建设要求。

浙江安吉乡村博物馆群的实践获得了高度一致的赞誉,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专家献计、村民参与”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安吉生态博物馆群采用“一个中心馆、十二个专题生态博物馆、多个村落文化展示馆”的“安吉村落博物馆群”框架结构,实现从“馆舍天地”到“广阔田野”的跨越,打造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中心馆是系统展现安吉传统民风、民俗,融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十二个专题馆和多个村落文化展示馆则分布在安吉的各乡村,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內容。

在安吉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对乡村未来发展之路进行顶层设计,精准定位;鼓励优秀人才回村参与建设;同时邀请一流的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教练式培训指导;出台各种措施有效激发当地村民参与建设;政府部门、专家团队与当地村民通力合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这种模式非常适合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且具较大规模的乡村,乡村业态丰富,产业多元化发展,经济和文化成效显著。

(二)村民自建与政府指导两者结合的模式

在有些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村庄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村民文化自觉度较高的乡村,村民自发建起了乡史、村史博物馆,如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何各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出一套“何各庄模式”,并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乡村”。这个展现了村庄完整历史发展脉络的陈列室设在果园里,已经成为了具有新农村鲜明特色的小型乡村博物馆和农村文化教育基地。

除了何各庄村,朝阳区的常营、豆各庄乡、将台乡等多个乡、村级史馆也陆续建成,尽管主要资金由村里支付,但是为帮助各乡村建设史馆,每年朝阳区都向各个已建成的乡、村级史馆(室)发放5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区文化委还从前期的调研策划,到中期的规划设置、文献整理,再到后期的展陈方式、保护管理等进行全过程指导。

乡村的文化自觉与政府指导结合的模式助推了北京各区乡史、村史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富裕的乡村,如北京的韩建新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在村史馆的建设方面资金充足,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随着乡村经济的转型成功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越来越多的自建乡村博物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和“名片”。

(三)众筹、众包、众创的共享共建模式

与上述经济发达的乡村相比,大部分乡村博物馆建设通常面临资金不足、规模不足、展品不足、吸引力不足和关注度不足等诸多问题。但共享经济的时代仍然为乡村博物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凭借乡村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和“互联网+”的优势,众筹模式开始流行。不仅资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行“众筹”;乡村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工作任务也由社会“众包”;由社会或公益组织申办主题契合的展览的创意或理念也可以向社会进行“众创”。另外,与生态农业开展深度合作的乡村往往通过企业提供赞助的方式,支持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度,既适合一些老龄化、“空心化”的村镇;也适合现有文物资源较少的乡村,通过这种方式向社会征集展品,或由村民捐赠,或向村民借用文物、照片或工艺品等用作展览;同样适合当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较好的乡村,通过“众筹”的途径筹集资金用于展览或租用、改造展馆。如杭州2017年举办的“金鸡报晓”展览采用众筹、众包、众创的模式,从策展创意、内容策划、文本撰写、展品征集到资金筹措全过程社会化,对乡村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此外,乡村博物馆可以与当地的图书馆或知名企业联手,借助对方的网络资源在平台搭建、内容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方式实现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和电子化传播。甚至还可以采用官网、微信、微博、APP、淘宝、搜索引擎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展示,开设论坛讨论交流,方便在外打工的村民时刻关注村里的新变化,为村里的建设出谋划策,建言献计,并加强感情联络,留住乡情。

三、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形成民间自助力推动

与政府主体相比,民间力量才是乡村博物馆建设的真正主力军和受益人,虽然大部分乡村博物馆借助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或者文物保护等机遇开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建立社会多方参与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加入,构建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博物馆自筹、专项基金运作等多种运营机制。

因此,仅仅依靠国家的资金与政策,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难以满足当下的需要,是目前乡村博物馆建设很难尽如人意的原因。即使一些博物馆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帮助建立起来了,但在后期的运营上仍然矛盾重重,问题诸多,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民间自助力推动机制。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如果民间力量没有与政府拧成一股绳,政府投入资金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民间自助力的形成又有赖于旅游经济、特色文化、创意文化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这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二)倡导可持续利用

保存活态文化、倡导互动文化,用文化创意推动乡村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生态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题,也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上,可以充分考虑对原有建筑的二次利用,倡导对保护建筑的活化利用。建筑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而不是一种仅供人观看的摆设,将乡村内的一些旧建筑修葺改造加以利用,正好可以作为博物馆的场馆,不需要另行建造新的展馆。这种利用原有建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做法不仅可以节约资金,还更加亲民且有说服力,在使用的同时也延续了建筑的生命周期。一些乡村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行动,留住了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同时通过修复民居、祠堂、寺庙等建筑,保护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使得乡村保持了原真的状态。

另外,通过制定乡村级的总体规划和村庄保护规划,将整个村落及其周围划分为核心区和保护区。核心区内严控新建住房,其外围作为保护区或协調区,在建筑高度、色彩、风格等方面要求与核心区相协调,将田园、山水等自然环境和村落等人工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保护,防止在开发的过程中被破坏。

(三)以点带面,形成网络化布局

目前,乡村博物馆呈点状散落分布在各乡村,互相之间的关联比较弱。即便隶属同一行政管辖区域,也缺乏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化、风貌比较接近的区域,甚至出现主题类似的展馆重复建设,千篇一律、雷同化的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应在建设之初就开展充分的调研,深挖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例如,以乡村体验文化作为开发主题,可以细分为生态农业体验、文化旅游体验、民俗风情体验、田园养生度假模式体验、牧场休闲体验和生态科技体验等。同时,建议加强各乡村博物馆的平台建设,彼此沟通有无,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以点带面的网络化布局,为构建“国家级—省级—县级—乡村级”的四级博物馆公共服务框架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结语

虽然乡村博物馆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政府为推手的乡村博物馆的振兴之路还很艰难。政府主导并不是包办,乡村博物馆建起来容易,但是要长期运营维持,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更需要持续注入的创新动力。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乡村博物馆的数量、质量、规模、类型、功能等配置仍然非常不均衡,各地区各乡村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在今后的乡村博物馆建设中,不仅展品的来源要正规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要大幅提高。另外,在专业化和专职化方面还需要下拨或筹集专门的资金进行培训提高,只有充足的资金、科学的陈列、专业的管理才能让乡村文化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与发扬,而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将转变为监督和引导。

基层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它直接影响到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对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推动力最强,只有乡村级的博物馆建设得到均衡化的发展,才能缓解目前城乡两级分化严重的矛盾,真正实现文化服务贴近群众、服务基层的宗旨。

[责任编辑:刘 霞]

推荐访问:服务体系 乡村 博物馆 模式 建设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