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的探索

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的探索

时间:2023-06-25 09: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校企合作的力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现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及与之相对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特有的“培养规格分类加专业方向分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构建“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在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科学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与电气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产业需求;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美兰(1962-),女,山东金乡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

孟大伟(1956-),男,辽宁锦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JG2201201107)、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1200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15-03

在制造业国际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教育正面临本国制造业全球化和国际工程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我国有各类工科在校生数量约700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诸如“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等问题。[1]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电气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带来了重大的机遇。通过调研发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电气工程领域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紧缺,成为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工程人才体系,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电气工程领域的高等工程人才,是一项紧迫而十分必要的任务。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现状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工程的要求,人才培养过程未能突出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必要的工程训练条件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日益弱化。具体如下:[2]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前受前苏联、现在受欧美影响较大,始终未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在认识上有差异,教育部门侧重培养毛坯,提倡宽口径,而工业部门希望合格工程师,需要上手快;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工程院校按照培养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对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养成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科学高于技术、理论重于实践的传统观念仍然有广泛的影响;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多大变化,教学计划基本上沿袭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交叉不够,综合性训练不足;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增加,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课程负担层层加码,知识与课程的整合、融合、更新不够;工科院校的许多中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学校也缺少有效机制,吸引企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程师到学校来为学生授课;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的削弱,许多学校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减少;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主要是参观而很少能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远离工程实际,更多的是虚拟题目。

2.国内校企合作现状及措施

我国校企合作现状的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交流与合作,学校未能直接和及时地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企业在要求学校提供合格人才的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办学特色”、“布局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等。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深化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机。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的前身电机系和电工材料系设置于1958年,到现在已经有54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2005年入选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本专业目前含有“高电压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5个专业方向,是一个集高、低压电气设备的制造、运行和维护等于一体的强电类综合专业。“电气绝缘技术”在变压器制造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在电机制造业,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相应的行业中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在电线电缆行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近年来,学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服务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试点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哈尔滨电站集团与哈尔滨理工大学签署了本科生的“定制式”培养、工程硕士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在我院投资建立“大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并设立5万元/年的学生奖学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也积极支持和推进哈尔滨理工大学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学新模式的示范单位,在我校建立了5个黑龙江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其中“电站成套设备人才培训中心”和“电力人才培训中心”设置在我院并由电气专业负责,同时拨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培训中心的建设。

积极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再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我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科在全国有一定声誉,基础设备较好,所设的电机、电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专业领域为大型企业、机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学院为企业培训人才的工作始终没有间断过。目前学院的2个人才培训中心都承担着三种培训任务:为企业培养本科层次的紧缺人才,对企业中的非主导专业人员进行转专业人才培养,以上岗资格培训为主的专门人才培训。

2005年以来学校与哈尔滨电站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缆厂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定制式”培养协议》。2005年开始,每年组建“电机试点班”和“电缆试点班”和“特变电工班”。到目前为止,电气专业“定制式”人才培养试点班已有6届毕业生,共计482人。2007年,我校获批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专业作为我校“定制式”人才培养的首批试点专业,为该项目的获得与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产学研协同培养电气工程急需人才

为了应对制造业全球化和工程教育全球化带给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巨大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充分考虑电气产业需求、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三方面的要求,在工程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科学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措施,建立起以电气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以我校特有的“培养规格分类加专业方向分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采取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构建两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框架,即“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和“应用型工程师”培养平台,并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校电气专业的生源包括一表和二表B两个批次的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能力,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方向是掌握某种实用技术的应用型工程师,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精英拔尖人才。为此,学校确定“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大类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相应构建“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工程人才培养平台。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类型搭建创新教育平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的讲授,专业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针对“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类型,搭建职业技能训练平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强调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以电气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与产业需求匹配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上针对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卓越工程师”,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方向引导,体现在培养方案上即:一、二年级为基础理论课,三年级为专业前沿技术课,四年级学生进入企业或校企合作工程研发中心参加工程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4]对于“应用型工程师”,注重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体现在培养方案上即:一、二年级基础理论课,三年级专业应用技术课,包括半年专业基础课加半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四年级学生进入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参加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多组专业方向课和任意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工程实践环节的锻炼;同时,对专业课进行合理的前移,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参加实习和项目实训。另外,针对不同企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开设相应的桥梁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CDIO理念,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实现专业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模块化。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注意提高课程内部内容的知识集成度、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集成度,并注意选取恰当的知识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模块化将每门课程划分为几个单元,既有理论、实践又有操作技能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从而便于自主学习和弹性学习,也使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课程,改变教师的自由授课方式,实现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本位”转变。

3.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由于自身的局限,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失。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形成电气专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库。同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开放性创新实验、计算机实践、科研训练、技能训练、学年设计等实践项目,完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开放性创新实验—学年综合设计—科研训练等多环节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此外还可以设置创新学分,对于各类竞赛获奖、发表论文、科技成果、科研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素质拓展教育、社会实践、英语考试及计算机考试等可以根据获奖级别和成果影响给出创新学分,替代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建立校外(企业)工程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车间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习,在企业通过项目实训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实际项目,并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和工业化素质。

通过校内实践平台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工程能力。对于“卓越工程师”,通过进入企业及校企合作工程研发中心的实践锻炼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工程师”,通过进入企业实践基地的真实项目实训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4.跟踪电气产业发展,建立“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工程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静态的,所以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和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电气专业要紧紧跟踪电气学科技术的发展主流和企业主流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实现新旧知识点的更替。

5.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重视“知识的载体属性”,探索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或者减弱了能力的培养。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单纯传授理论的教学,尝试着将课程中所含的知识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学科中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对于基础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了什么”,进一步地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最终使“学生会做什么”,这才是现代工程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学会,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高效率地学会。在教学实际中,就是要针对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课程知识点,并通过大量实验使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专业课程,采用“做中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对于课堂教学,不同的专业课程各具特点,对象各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研究,发现其规律,并依照规律实施教育。工科专业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电气行业的实际案例为背景,实施案例教学。

6.以能力考查为核心,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由注重知识的考查向注重能力的考查转变。对于基础课程采取考试为主、实验及作业为辅的考核方式;对于工程性强的专业课程,针对“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人才培养平台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卓越工程师”,采取以工程研发为主、通过研究论文和答辩相结合进行考核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工程师”采取以工程设计为主、通过设计文档和答辩相结合进行考核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7.“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真正的工程实践经历,其本身的专业知识完全来源于教科书和课堂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十分薄弱。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开放式教师队伍建设机制,[5]其内涵包括: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电气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形成一支了解企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增加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

建立电气产业和领域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及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机制,使师生更好地了解业界最新技术、管理方法及业界最新动态。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必要的特殊政策,积极吸引高档次工程人才,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人员、国外著名高校工程专业博士、具有海外工程经历的留学人员、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企业高层次人员等。[5]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将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而学校的智力支持也将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必须强化管理,规范合作程序。首先要政府重视,在制订和实施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领导,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人才储备、开发和利用的平台。最后,学校应从产业要求、学科专业以及学生个性发展三方面出发突破过去那种比较僵化、刚性的教学管理形式,设计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产学研协同培养,逐渐形成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1).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张苏俊.中外校企合作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5]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推荐访问:产学研 协同 急需 电气工程 探索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