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

新时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6-25 17: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让社会治理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随之而来的社会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管理服务;以人为本

社会治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社会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一、新时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只有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减少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社会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全面体现出来了。因此,作为执政者,必须认识到人们全方位的需要,不能把社会治理仅停留在单一的管理模式上,而应向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从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出发,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在现有社会治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治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治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機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治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治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利益多元,流动加速,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如何把握“创新”,就是社会治理要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社会治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可以说,特定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其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史无前例。新的历史阶段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社会治理制度上的创新也迫在眉睫。

二、新时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也出现过有农民工因讨薪而自焚跳楼、土地拆迁中的暴力争端等社会性事件。

(二)人口高度流动

强大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的流入,一方面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等一系列问题社会治理问题,对社会治理提出很大挑战。1.需管理的流动人口规模急剧扩张。劳动力的流入为区级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2.流动人口的户籍、职业结构日趋复杂。从职业结构来看,流动人口来源地和职业结构的分殊,使得流动人口不仅与流入地社区居民相差很大,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较强的异质性,由此将流动人口这一群体进行有效整合就面临更大的困难。3.外来人口刑事犯罪高发。庞大的流动人口基数和结构差异给管理服务带来新的挑战,而外来人口刑事犯罪高发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未能完全融入新的环境中。由于分配体制失衡,社会保障缺位,外来人口面临着购房无力、社会保障无着落的困境,缺乏本地社会归属感,直接导致了犯罪率的升高。

(三)群众维权意识增强

时代的进步,社会诉求在不断提高,群众愿望在不断升级。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但是,在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同时,对政府的意见也不断增多,群众与干部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了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之后,发展快了问题更多、更棘手、更复杂。”

(四)社会治理理念有待提高

1.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思想依然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确实使经济取得了深远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也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只着眼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治理研究不够深入,往往得等到社会矛盾突出、突发事件出现时,才会想起社会治理问题。

2.管控意识仍强于服务意识。社会治理本来应该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但是,在旧时代,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政府作为权利的执行者,在社会治理中往往采取的是管控模式。社会治理人员对于被管理的社会成员具有心理上的优越感,对于群众的内心需求、难处不能及时了解,缺少主动发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人们的主观思维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旧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应该尽快从“以管控为主”的模式向新的“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

三、新时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是理念的转变,政府必须从传统的“重经济轻管理”转变到“经济建设和管理服务并重”,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关键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民主民生意识。过去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了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一切围绕经济建设转。我们面临的是人民群众广泛的新期待,应该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同时,要牢固树立社会治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从源头上加强治理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实现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社会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从根源上遏制社会问题的出现。1.要健全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是通过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确定共同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规范体系不健全,或不遵守共同行為准则,是产生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危害正常的社会生活的重要根源。浙东K区区域产业发达,尤其是纺织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不乏部分厂商行为失准,出现拖欠工资等行为。所以,要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环境。2.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治理源头治理的根本。区、乡镇(街道)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治理源头治理的重要基础。要努力实现由区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联动,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的大格局。要在实现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尤其要解决好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为这些新居民构筑一个共同的家,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三)建立健全民众诉求机制

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机制,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党和政府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群众诉求表达,是社会问题的风向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动力源;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是社会矛盾的平衡器,也是社会和谐的减压阀。1.表达诉求的渠道要畅通。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是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的前提。如果群众的利益诉求找不到反映的渠道,阻塞了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就有可能积聚问题,激化矛盾。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必须以满足群众、适应群众、方便群众为标准。在可行的前提下,多开通局长热线、局长信箱以及政务微博,使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能及时、准确、全面、顺畅地反映并得到迅速有效的响应。2.诉求表达的成本要降低。在对待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要从“群众利益无小事”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群众反映的每一个具体诉求。降低群众的诉求表达成本是各级机关部门的职责所在。一方面要使群众在反映和解决问题上少花时间、精力和财物。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司法成本。

近年来,在社会综合治理大胆实践,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服务手段,以区域化党建为“龙头”,着力构建区域党总支、和谐共建理事会、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综治警务工作室)“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加强各类资源的区域统筹,通过组织整合、服务整合和利益整合三大举措,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社会治理创新任重道远,并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华珍.武汉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问题及对策[J].长江论坛,2017(01):31-35.

[2]刘丹.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J].大连干部学刊,2015,31(05):43-46.

推荐访问:新时期 路径 治理 加强基层 创新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