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关于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时间:2023-06-26 16: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属于典型多民族融合国家,民族民俗文化丰富。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职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内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出了一批又批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国内外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民族文学受到广泛关注,对于民族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多。虽然民族文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民族文学发展开始面临瓶颈,受到制约。本文将针对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前瞻展开研究和分析,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学的持续发展,调动民族作品创作热情。

【关键词】: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历史;现状;前瞻

引言:民族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国最有的文化遗产。二十世纪中国民族文学开始得到发展,并展示出自己的辉煌风采。现如今中国民俗文学会员已超过一万人,包括各个民族的作家,民族文学创作呈现繁荣态势。但与民族文学创作相比,研究工作却相当滞后,存在诸多问题,模式化现象非常突出,已逐渐进入瓶颈。对于民族文学的研究中,必须理清思路,走出传统,转变研究理念,构建多元化研究模式。从而通过研究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实现我国民族文学的持续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特点

民族文学是相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总称。民族文学内容丰富,涉及道路民俗民族文化,其创作主体是少数民族作家,多通过小说、史诗、传说、神话等体裁,反映少数民族风貌,风俗习惯,生产活动及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属性、宗教文化属性。例如,《藏地密码》、《臧吉》、《枫蛾歌》、《美丽的壮族女人》等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民族艺术[1]。由于少数民族,多集中生活在荒凉边远地区。如雪山、草原、盆地、沙漠、戈壁及原始森林等,这些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及地域风物,塑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因此,这些民族文学作品,无不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异域风光与独特的风土人情,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所以很多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渗透着少数民族的精神诉求。例如,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的岁月》就对宗教文化进行了细致描写,并对宗教文化在本民族历史发展及当代生活中所起作用进行细致全面的剖析。此外,民族文学生活性较强,忠于继承,多历史为题材,对少数民族历史进行描写,赋予作品深厚的历史感悟和丰富的文化内蕴。例如,《额尔古纳河右岸》,就在讲述鄂温克人的历史与发展。这些作品揭示着少数民族生活,展现着他们的精神,非常具有严谨价值。

二、关于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近些年来,民族文学创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民族文学作品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蕴含着民族内涵,对内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了中华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华文化发展开始受到世界关注,民族文学做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文学创作仍比较狭隘,存在诸多不足,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明显,大多作品内容缺乏艺术感染力,缺乏深度[2]。民族作家没也并没有明显的艺术个性,文学意识淡薄,叙述方式和节奏上均存在问题,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描写不深入,导致作品缺乏典型性和历史穿透力,缺乏审美表现力,没有思想蕴含。在创作中没有认真思考民族文化,忽视了民族身份,缺乏对民族独特性的强化,作品平淡无奇,局限性非常强。八十年代后,民族文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创作出现新高潮,影响力越来越大。进入九十年代后,西方文化融入中国,民族文学发展开始缓慢。二十一世纪,民族文学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有着主流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但当前民族文学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通过对民族文学发展历程来看,毫无疑问民族文学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些作家,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民族价值观的坚持开始动摇,民族特征在不断减少,甚至一些作品在刻意回避民族人物形象,没有汲取到本民族文化,缺乏对生活本质的精准把握能力、缺乏震撼人心的思想深度,而忽略对民族现下状况的关注与思考,民族文学创作面临严峻挑战。

从前文分析可以知道,当前我国民族文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十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损失。因此,为了促进民族文学创作与传播,应不断增加对民族文学的认同感,明确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包容性,并不断反思本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与支持民族文学作家,推广民族文学创造事业。例如,内蒙古作协提出的“草原文化”,倡兴民族文学的主题活动,就十分值得借鉴[3]。另一方面,民族文学创作与传播应融入现代技术,丰富民族文学传播渠道,利用主流文学传播渠道来进行民族文学传播,从而增强民族文学传播效果。传统传播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而信息化传播成本高,效率快,范围广,能大幅度提升民族文学辐射范围,为民族文学发展打开更为畅通的渠道。从而使民族文学传播走向现代化,使民族文学具有时代性,在形式上不断超越传统媒介,丰富载体多样性,增强作品艺术属性。

结束语: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中国文化传播有着巨大贡献。然而,当前民族文学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为了促进民族文学的传播与继承,应加强对民族文学创作的支持,为民族文学创作与传播创作有利条件,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琴.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傣文贝叶历史档案发掘利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5,04:89-91.

[2]南科敏.壮族民间散文体叙事文学的稻作文化内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11(14):132-136.

[3]王鹏.中国文化叙事学发展历程与主要视角模式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4,16:108-109.

推荐访问:文学理论 前瞻 现状 民族 我国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