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时间:2023-06-30 10: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4m5M޴iv^u٨ky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在精准施策上出产业“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模式“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收益“实效”。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一直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虽是一个旧话题,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却是时代要求的新课题。特色产业扶贫和以往产业扶贫不同,特色产业是立足当地,结合实际而发展的可持续优势产业,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依托,也是当地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而“精准”是特色产业扶贫中最根本的要求和时代特点,贵在“精准”二字,而恰恰难点也在如何“精准”。

二、相关文献述评

产业扶贫是当前热点和重点,一直广受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探讨,关于产业扶贫的大量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扶贫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备受关注。杨文杰、陈美君认为,产业扶贫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少农户参与生产的成本和风险,贫困户能够收入增加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均见成效的扶贫目标。[1]刘清荣、程文燕等通过对产业扶贫不同模式的对比研究,得出产业扶贫可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共赢,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以此提高经济效率加强社会效益。[2]

然而,产业扶贫虽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推进作用,但因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致贫因素复杂多样,“照搬照抄”的产业扶贫手段和模式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引起部分学者的担忧质疑,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扶贫成效的深入研究思考。胡振光、向德平基于参与式治理视角,发现政府、企业和农民在产业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参与性较低,多元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互动的机制并未在产业扶贫的各阶段形成。[3]郝静怡、王磊再以新疆为例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整体来看在自然条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并未给当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4]马玉成、兰玉蓉通过梳理青海省产业扶贫的问题时发现,产业扶贫中的龙头企业这一重要主体未能较好带动贫困户,贫困户利益也未能与龙头企业利益相关联,两者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5]

管理视界彭谦,李阳: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策略分析针对产业扶贫过程中的不适应性而导致扶贫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学者们对不同地区进行了不同模式的研究。申紅心提出要将生态保护和产业扶贫紧密结合,以青海藏区特殊环境为例,以此推动藏区以及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扶贫发展。[6]黄承伟、覃志敏以重庆市涪陵区创业园区产业扶贫为例,提出以农民创业园区为平台,以扶贫责任书为纽带的贫困户自我发展扶贫机制。[7]段淇斌、赵冬青则以临夏州和政县的啤特果产业为例,提出培育产业品牌、注重原生态品质的特色产业扶贫是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的新思路。[8]另外,宋彦峰、夏英介绍了以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连片开发减贫理论,并以甘肃省一贫困县连片开发为例认为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需要从优化产业选择、统筹片区开发、吸纳农户参与等方面来共同推进。[9]

在对产业扶贫研究的文献梳理后,不难发现当前有关产业扶贫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产业扶贫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差异研究,不同地区产业扶贫模式选择的探究和主张,而缺乏从国家精准扶贫治理层面展开,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来研究特色产业扶贫的运作和地方性实践,研究仍需进一步开拓。

三、聚焦“四个精准”策略,让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见实效

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是当下的新课题新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要从普适性的产业扶贫聚焦到特色产业如何精准扶贫,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发展本地普适性产业扶贫聚焦到本地贫困村户应发展何种特色产业;二是从脱贫攻坚政策上泛指的产业扶贫工作聚焦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户的产业脱贫工作;三是对传统依靠财政资金来推动产业扶贫的方式聚焦到当前可依托市场的带动力量来引入大量社会资源共同推动特色产业扶贫。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转变民族地区要实现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就要在 “精准”二字上下功夫,要聚焦以下“四个精准”策略,才能更好地通过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来促进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早日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

广西钦州灵山县梅花鹿特色养殖产业自2014年开展以来,已在当地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该地精准扶贫工作、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以“四个精准”策略为研究基础,对这个特色产业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解答民族地区如何切实提高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效率这一现实问题。

广西钦州灵山县地处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金三角”扇形中心,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养蛇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也是久负盛名的水果之乡,水产之乡和鱼米之乡。灵山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水域景观、民俗古迹、旅游资源等特色优势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灵山县曾多年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殊荣。

灵山县鹿生源企业是一家以梅花鹿繁育、果蔬种植、食品加工、酒类生产及农家乐观光服务为一体的当地龙头企业。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地处灵山县灵城镇独岭村委、旺牙村委和梓木村委,现在的鹿生源企业下辖鹿生源梅花鹿生态产业园、扶贫牧草种植产业园、梅花鹿深加工、鹿生源梅花鹿专业合作社及七家鹿生源专卖店,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北鹿南养”梅花鹿驯养繁殖基地,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及产品加工许可证证书。

(一)产业选择精准,“北鹿南养”做足特色文章

“北鹿南养”产业项目将“特色创新”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企业经过对灵山县的气候地理环境考察后,先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梅花鹿的试养和摸索,发现当地非常适宜梅花鹿的生长繁育,“北鹿南养”经济效益比北方养殖提高三分之一,该企业通过繁育培育出的“灵鹿”是优良的鹿品种,例如:养殖的公鹿两年后开始产鹿茸,比北方鹿提早一年,年可割鹿茸3次/头,比北方鹿多割1次/头,年割鹿茸2公斤至3公斤/头,比北方增加0.7—1.2公斤/头,增加效益1800—2600元/头,企业还掌握了一套饲养梅花鹿和深加工的做法经验,“北鹿南养”在灵山县已获得成功。

“北鹿南养”这一特色项目足以吸人眼球,企业巧妙地将新颖产业项目和当地非常丰厚的资源相结合,养鹿是林下经济,延伸产品独特新颖,经济效益明显见效快,企业利用园内自然資源的生态分布,依山势地形而建成集梅花鹿养殖、饲草及名贵中草药种植、园林休闲为一体的“灵鹿”农业观光基地,这一特色项目已为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打造特色旅游业的重要产业支柱。

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气候条件,民族地区大多有着自身独特丰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具有种养加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极大潜力,但很多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竞争同质化严重,缺乏科学统筹,产业布局雷同、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未能很好地把握当地资源优势,培养和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可持续的产业项目。产业选择要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人文优势,差异化、特色化的精准产业项目是将当地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首要条件。

(二)受益人口精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

该企业“北鹿南养”特色项目与钦州市扶贫办、灵山县扶贫办、市财政局、金融办、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达成一致,作为当地扶贫项目,项目只有当地各镇村经“精准扶贫”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参与,有效避免了产业扶贫重产业而轻扶贫的状态。

贫困人口受益精准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核心和落脚点,只有让特色产业服务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对象聚焦到户,产业项目的开展和各项工作都需考虑贫困户的增收和利益,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推进脱贫致富的进程,该项目仅限“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收益,见到了扶贫效果的同时也切实改善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经营模式精准,紧跟发展政策转变经营模式

该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牵头组建灵山鹿生源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釆用“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的特色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引导农户参与梅花鹿养殖和种植饲料牧草。该企业向金融部门担保贫困户贷款,通过政府贴息,企业负责幼鹿的繁育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当地农户长期合作,在养殖过程中为养殖户提供饲养、疫病防治、采割鹿茸管理等养鹿专业技术培训,聘请畜牧业技术专家为农户答疑解惑。在生产加工梅花鹿产品的过程中,对运输和存储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把质量关,质量就是鹿生源鹿业的生存之本,确保鹿生源鹿业产品的质量,是鹿生源鹿业追求养生髙价值的目标。目前“绿色养生”“生态产品”等概念已成为当下人们注重和追求的生活品质,该企业也始终跟随市场需求,坚持以养为本,调养结合,秉承养生之道,创制有益于人的梅花鹿养生产品。

2016年该企业紧跟当地发展政策和趋势,在灵山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的氛围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特色优势,在发展当下特色养殖业的同时,转变产业模式为“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深加工+科研+旅游观光”,投入巨资打造梅花鹿生态(养殖)观光园,目前已完成绿化设施、道路硬化、桥梁建设、园林景观等设施建设并配套农家乐、烧烤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因灵山县有着其独特丰厚的旅游资源,要打造特色旅游名县,该项目紧跟灵山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的步伐,由最早期的“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模式转型为“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深加工+科研+旅游观光”创新模式,梅花鹿生态(养殖)观光园与灵山县百年荔枝(核心)示范区相配套,让特色旅游更具特色,该项目可以预见的是“北鹿南养”特色旅游将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旅游业的新兴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也将为农户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收,也为该养殖产业项目打开了新的市场和局面。经营模式的精准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保障,在产业扶贫的经营模式上有多种选择,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项目进展的调整,结合了当地特色优势的同时也达到了产业精准扶贫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成效,确保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

(四)支持体系精准,扶持产业可持续

特色产业扶贫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特殊政策、专项资金投入、市场企业参与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第一,借市场之力,创新金融扶贫方式。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开展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没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保障很难让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该企业所实施的合作社担保贫困户贷款,政府引导支持鼓励贫困户通过专项贷款投入,资金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签订协议贫困户放心无风险责任,并能有效保障贫困户实现收益,此举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资金后劲不足,项目开展迟缓,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无法参与项目等扶贫不到位的系列问题。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需各民族地区鼓励相关金融机构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手段,在整合现有财政扶贫资金的同时,依托市场带动力量,撬动大量社会资源共同支持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各民族地区可在国家金融政策的引领下,制定出台惠民利民的相关保障政策。例如:政府可降低农业企业增值税税率政策,大大增强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积极性,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發和技术,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惠及百姓的同时也增加企业和农民的创收,长远看来会扩大税基,税收总量反而有增无减,这样的政策就给予了产业扶贫企业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其对产业扶贫项目更具动力和责任。

第二,招商引资,打造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主力军,他们是产业扶贫中的领头人,有实力有担当敢作为的龙头企业是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鹿生源公司作为这一项目的带动龙头,自身具备扎实的鹿养殖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广泛的市场人脉,能够确保鹿养殖产业的成功推广,同时能够保证销路、确保盈利。企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意愿非常强,自入驻灵山县项目开展后已受到当地村户的大力支持和信赖,诚信办事、兑现承诺、用让村户真正受益的实际成果来获得人心,更容易带动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一起参与,共同致富。 民族地区要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招商引资促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并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引进效益高、质量好、发展潜力大、支撑力度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规模较大且稳定、基础好有潜力、竞争力强有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需要加强引进和重点培育的。骨干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肩负着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责任,不仅在资金实力、人力技术等方面需要严格的考核,还需要考核龙头企业的企業文化、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等维度,要有担当有决心,敢于和广大农民一起面对产业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农民利益为主,帮助农民创收的同时也壮大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第三,精准“扶贫”,更要“扶智”和“扶志”。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不能仅靠政府、企业的带头作用,我们更应该鼓励贫困户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中,该项目中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养殖、饲养、采割鹿茸等专业技术服务培训,聘请畜牧业技术专家为农户答疑解惑,在整个养殖饲养过程中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成长需求,就是为贫困户提供学习生存技能,锻造其自力更生的能力。

目前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尤其重视,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扶贫”不能仅限于“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贫困”,在扶贫内容上,既要“扶贫”更要“扶智”和“扶志”。正如“所谓发展,根据我们的理解,只有经济生活中非由外力强加的,而是依靠来自内在的主动性产生的那种变化,才算发展。”[10]其实,外来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主要意义在于增强和锻造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因生存条件落后的制约和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大多贫困户在“要我发展”的时代步伐前茫然无措束手无策,有劳动能力无市场需要的劳动技能是重要致贫因素,只有加强对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从“体力型”劳动力武装成“技术型”劳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源动力,调动当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自身“造血”同外来“输血”相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民族地区“我要发展”的根本转变。

四、结论

所谓“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扶贫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中已受重视并取得了成效:产业选择精准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受益人口精准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核心落脚点,经营模式精准是开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基础保障,而支持方式精准则是确保产业精准扶贫的强力支撑,“四个精准”策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聚焦这“四个精准”,确保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落地”精准见成效,通过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进而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杰文,陈美君. 关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考[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2).

[2]刘清荣,陈文燕. 试论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模式和创新[J]. 老区建设,2013(8).

[3]胡振光,向德平. 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以及完善路径[J]. 学习与实践,2014(4).

[4]郝静怡,王磊. 新疆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视角,2012(12).

[5]马玉成,兰玉蓉. 推进青海省产业化扶贫的对策措施[J]. 农业经济,2006(10).

[6]申红心. 构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动力机制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2014(7).

[7]黄承伟,覃志敏. 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扶贫机制创新——基于重庆市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3(5).

[8]段淇斌,赵冬青. 西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以临夏州和政县啤特果产业为例[J]. 开发研究,2015(6).

[9]宋彦峰,夏英. 资源整合、产业扩张与扶贫新方式探索——基于甘肃TZ县连片开发个案的研究[J]. 农村经济,2011(2).

[10]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Abstract: The key and significant task for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help people lift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among these measures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es. Even though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old topic, to promot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minority areas is the current new topic. This paper takes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north deer south raise” in Lingshan country Qinzhou c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 example, make use of “four targeted” strategy: choose targeted industry, assure benefit targeted population, use targeted management mode, take targeted support system to analysi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order to help minority areas take advantages of thes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ight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責任编辑:李祖杰

推荐访问:精准 扶贫 特色产业 民族地区 策略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