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彝族社区中的基督教礼拜仪式研究

彝族社区中的基督教礼拜仪式研究

时间:2023-07-01 13: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基督教传入云南已有一百多年,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基督教文化开始逐渐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彝族社区建设中,基督教仪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不同民族、不同村舍中的人们整合到一起,使这个组织拥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凝聚力。吸取基督教文化精华,发挥基督教文化的整合、激励、心理调节等多重作用,能够更好的为社区发展服务。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思其中之义,明其中之理,对彝族社区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彝族社区;基督教;仪式;研究

宗教与社区重建和社区发展的关系甚为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往往以超世俗的力量影响着少数民族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的云桥社区,是一个由移民搬迁而来、现居城市边的少数民族社区。这里90%以上的居民是彝族,50%以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由于信教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影响深远,在居民中逐步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粘合剂、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和文化圈。在云桥社区的重建和发展中,基督教文化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个人行为、提高社会整合度等多种作用。2013年4月——2014年6月,笔者深入田野一年有余,尝试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解释基督教仪式存在之道。

一、云桥社区概况及基督教传入历史

昆明市区东郊的大板桥镇云桥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海拔2018米,占地面积5224.93亩。由于昆明市掌鸠河云龙水库建设,2000年底,1026名村民于从禄劝县撒营盘镇及云龙乡搬迁而来。搬迁时,云桥村共有农户274户,1026人,其中彝族956人,占总人口的92.6%。2010年,云桥村委会正式翻牌为云桥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3月,全社区共有居民315户,1303人,其中92%是彝族。信仰基督教的居民超过50%,一部分在云桥教会参加活动,另一部分在家庭教会活动。

关于禄劝县撒营盘乡彝族人民的基督教信教历史,云桥教会成员普遍认同:早在1910年前后,一位张姓英国传教士跋山涉水,将基督教文化带到这里。他走村串寨,向人们讲道、传福音,培养了一批基督教信徒。撒营盘乡村民开始放弃彝族传统对太阳神的信仰,放弃古老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等,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教化。对基督教的信仰便从那时开始,形成传统,代代相传。

除了在云桥教会活动的教徒外,云桥社区还有50多名信徒在康保二村的家庭教会参加基督教活动,这部分信徒以禄劝县云龙乡搬迁后组成的康保一村、康保二村居民为多。据康保二村居民杨万忠老人介绍,上个世纪40年代,7户禄劝县云龙乡彝族村民在乡里盖起了礼拜堂,基督教公开落户至此。村民从那时开始接触基督教,信徒越来越多。1966年至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基督教传播和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很多人放弃了基督教信仰。直到1978年,极“左”路线被纠正,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曾一度瘫痪的宗教组织开始恢复。杨万忠说,他的父母正是从1978年开始信仰基督教的。

二、云桥社区基督教发展现状

随着云桥社区搬迁的脚步,基督教会也随迁到云桥社区,原来的两个教会合并成一个教会,神职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合并成一个班子,教会从此有了自己的新名字——云桥教会。

目前,云桥教会是官渡区最大的基督教会,云桥教堂亦是官渡区最大的基督教堂。据2012年统计,云桥社区受洗信徒超过400人,經常参加活动的信徒共537名,其中70%是女性。另外,还有50多名信徒在云桥村的家庭教会参加礼拜。

云桥教会内部管理较为规范,教会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一部分是“长老制”下的基督教会宗教体制。前者负责教会日常行政管理,后者主管基督教神职活动。另外,教会还下设一个21人的讲道班,一个33人的祷告班和一个34人的唱诗班,三个组织成员互不交叉,各司其职。与之相比,家庭教会规模较小,陈设的也相对简单,没有统一的着装,成员之间也没有职务划分,地位平等。

三、云桥社区基督教仪式过程

(一)云桥教会的仪式礼拜

云桥教堂内,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瓷砖铺设的地面整洁如新。教堂里的大屏幕不仅可以通过投影仪播放圣经内容,还可直播现场的教会活动视频。教堂内20排木质条椅整整齐齐排列着,日常参加活动的教徒约200人,每位教徒落座后会自行低头祷告,准备开始礼拜。

云桥教会一般的礼拜程序为:(1)序乐:通知社区居民请到教堂集中,并提醒会场肃静,准备开始礼拜。(2)入堂式:请主礼人、长老、唱诗班、讲道班等人入场。(3)宣召:由主礼人宣布礼拜开始,并通告活动议程。汉彝语交替使用。(4)讲道:由讲道班成员组织。讲道时汉彝语交替使用。这个部分是教会礼拜的主要环节,持续时间最长,一般持续40分钟以上。(5)诵经:由讲道人选定章节并带领信徒朗读。一般使用汉语。(6)唱诗班献诗:成员年龄在30-50岁之间,穿着蓝白色相间的圣服,女性约占总人数的3/4。献诗曲目由诗班长决定,一般唱诗2首,用时5分钟。(7)祷告班献诗:祷告班成员由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妇女组成,她们穿着传统的彝族服装,使用彝语,献诗一首,约7分钟,没有指挥。(8)唱诗:全体起立同唱赞美诗。使用汉语。(9)祷告:全体起立共同祷告祈福。使用汉语。(10)收礼拜:交代相关事宜。

礼拜开始前,教徒已然投入礼拜的气氛中,有的练习赞美诗歌,有的翻阅《圣经》学习。身处教会活动的环境中,孩子似乎也能感受到宗教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开始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可以看出,参加神职活动时,教会成员的集体观念、自律意识都比平日强,疲倦时也会选择安静,很少交头接耳、大声喧哗。

讲道,是一种包含宗教教义、道德准则、做人规范等内容相互穿插讲授的过程,也是教会对旗下成员进行教化、培训的过程,是群体成员就某一专题进行集中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对所学所思进行践行的过程。仪式过程中,每位成员都在施与受,即在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和继承基督教文化,信徒比平日更强烈地认同自己是主的子民,不仅自身要遵守圣经的教义,而且有维护信仰神圣性和崇高性的使命,群体中各成员潜意识里也在互相监督。与此同时,教徒们既是基督教活动的参与者、基督教秩序维护者,也是基督教文化的传承者。三重身份的统一,使教徒的精神、思想和行为方式高度统一在仪式过程中,教徒、教会、教义相互依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结构稳固的关系体。

(二)云桥社区家庭教会的仪式礼拜

云桥社区家庭教会聚会点设在杨姓男子家20平米左右的小平房内,面街一侧的卷帘门紧闭,进入聚会点要绕到后门。当日参加聚会的成员共30人,以老人和妇女居多,最年长的老人80多岁,最年轻的成员约11、2岁,跟随父母一同前往。

以下是笔者2013年4月7日12:30观察到的家庭教会礼拜过程:(1)唱诗(彝语)——一中年妇女组织。(2)祷告(彝语)——同上。(3)唱诗:《来听福音》、《快来信耶稣》(汉语方言)——杨万忠组织。(4)讲解赞美诗和圣经(汉语方言)——杨万忠。(5)唱诗:《今到主殿》(汉语)——一中年妇女组织。(6)祷告——杨万忠组织,使用汉语。(7)讲道(彝语):主要谈自己对圣经的认识,理解。——杨万忠组织。(8)祷告(彝语)——杨万忠组织。(9)讲道:一小时左右(彝语)——教会负责人组织。(10)唱诗:《认识了主》(彝语)——另一中年妇女组织。(11)讲道(汉语)——教会负责人组织。(12)唱诗(汉语):齐唱《愿神怜悯》。(13)祷告(汉语)。

家庭教会活动的模式基本是唱诗与讲道穿插进行,时间较长,一次活动大约用3—4个小时。据负责人介绍,聚会时,唱诗一般由女性带领,讲道由男性组织。形式上,家庭教会的礼拜活动程序不如三自教会严格。家庭教会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职责划分,成员之间地位平等,互称兄弟姐妹。活动时没有统一的服装,环境设施略显简陋。但礼拜时,教徒态度极为严肃认真。迟到的人总是压低身子歉意地顺墙边进到屋内。由于聚会时间长,活动内容有重复,部分年纪较大的老人已然疲惫,还有的妇女在照顾小孩。看上去,这里的教会活动和家庭生活并不冲突,或者说,教会活动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活动有秩序但没有强制的戒律,其他成员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从以上细节看来,家庭教会成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都相对强于三自教会的成员。

(三)民族节日期间的仪式礼拜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由于大部分村民去文化广场参加火把节仪式,还有一部分人在家招待亲朋,当晚参加礼拜的人数比起平日稍有减少,礼拜程序也专门做了调整。云桥教会的刘光德执事说:“因为今天要庆祝火把节,教会专门简化了礼拜程序,取消了用时较长的讲道环节,赞美、祷告就可以了。李和升长老已经被邀请到文化广场参加活动了,过一会儿我也要过去。”

案例三:

罗阿姨,彝族,50多岁,禄劝县人,基督教徒。为了过火把节,家里买了羊肉,杀了鸡,买了牛肉。女儿也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因为节日团聚在一起。2013年的火把节开幕式正逢周三晚的教会礼拜,罗阿姨决定先参加教会活动,再到社区文化广场参加火把节仪式,二者并不冲突。

案例四:

李学仁,男,彝族,1966年出生,基督教徒,初中毕业受洗。

为了庆祝火把节,李家准备了三四天时间。由于李学仁的儿子邀请了2,30位朋友来家里做客,李家杀了一只羊,3,4只鸡,又买了些好菜回来招待客人。吃完晚饭后,一席人同去文化广场参加火把节庆典。由于家里招待客人,当日就不到云桥教堂参加礼拜了。

7月31日20:00,云桥教会礼拜开始。参加礼拜的约60人,以教会的骨干成员居多。人们脸上挂着节日的喜庆之气,见面不仅只讨论基督教内容,还聊些与火把节有关的话题。礼拜之前,唱诗班已然开始练唱赞美诗歌,人们还相互邀约礼拜结束后同去参加火把节活动。

教会活动程序:(1)序乐——通知社区居民礼拜即将开始,请到教堂集中。同时提醒会场肃静,准备开始礼拜。(2)宣召——刘光德主持,彝语,2 分钟左右。(3)讲道——李荣魁长老,汉语,简单几句话。(4)唱诗——李荣魁长老组织。全体起立,汉语和彝语同唱。5分钟。(5)祷告——李荣魁长老组织,全体起立,使用彝语。

云桥社区火把节节庆活动一般历时三天,由云桥社区委员会统一组织。内容主要包括:祭火、篝火晚会、广场大型蹀脚舞、斗牛会、斗鸡比赛、拔河比赛、赛跑比赛、民族特色歌咏比赛和棋牌比赛等,参与成员不仅有云桥本社区居民、亲友,也有周边社区居民。火把节这天的教会礼拜用时约15分钟,程序精简。火把节节庆期间,基督教教会活动专门做出调整,例如简化活动程序,缩短活动时间。教会成员不仅不排斥民族节日的庆祝,自己也参与其中。

不难看出,多种文化在云桥社区互不冲突,兼具多重职能的火把节节庆活动使人们乐在其中。无论民族、无论信仰,节日都不同程度的增添着人们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节日是一个媒介,给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同一个日子里欢聚的理由。

四、结语

威廉·A·哈维兰在《文化人类学》中说:“宗教仪式是凡人联系超自然力量的途径,它是活动中的宗教。仪式不仅强化着群体纽带,缓解紧张,而且减少着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用,将个体成员团结起来。”在云桥社区的调查中,这个观点再次得到印证。

云桥社区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的礼拜活动周期、形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虽各有偏重,每次活动的程序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但核心内容都是传播基督教精神,进行基督教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在基督教仪式过程中,教徒们遵守同样的教义、规则和秩序,个体在内心中忏悔,祈求自己的罪孽被上帝饶恕,群体成员之间就同一主题进行讨论。常规性的礼拜活动周而复始,信徒在一次次参加仪式活动中,不断寻求着个体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或者说,基督教礼拜仪式的频繁开展,将一个个分散的组织成员粘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也通过仪式缓解着组织关系分裂的可能性。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合参加礼拜仪式,成为社区每一个教徒联系其他成员的习惯性渠道,是其内心的向往,也是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E·涂爾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田汝康. 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芒市边民的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4] 南文渊.功能学派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988(04).

[5] 田斌生,王彦昕.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的社会作用分析[J].思想战线,2000(04).

作者简介:梁媛(1988- ),女,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12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推荐访问:彝族 基督教 礼拜 仪式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