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3-07-03 13: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其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文章指出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等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朱红艳(1957-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043-02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开始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历程。几年来,各个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成了社会和高校自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现状

尽管让学生适当负担教育成本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实行成本收费的建议。但调查结果表明实际情形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乐观。虽然家长把子女的教育支出摆在重要位置,但有能力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家庭比例较小,贫富悬殊很大,可开发的潜力有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的物力和财力资源仍然主要由政府负担。据统计,现在高校每位学生缴的学杂费仅是教育成本的1/4,国家要补贴3/4。①而国家投资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近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总在GNP的2.5%左右徘徊(1995年占2.4%、1996年占2.44%、1997年占2.49%),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和高收入国家平均5.7%的水平,②况且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预算的整个教育经费中已经占到了20%,进一步增大比例不大可能,即使今后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也会被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抵消,生均经费仍难以提高。这样,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低水平的教育投入将会带来教学、科研设施不齐全;设备低劣、公用经费短缺、图书资料陈旧等低水平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有限稀薄的教育资源将不得不平摊给更大的受教育群体,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逐渐缩减,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低质量相伴。

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精神因其散漫于群体之中而衰亡,知识则由于被合理地处理到让一切浅薄的理解能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贫困化,除非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实用和物质的价值来表达,否则人们是不愿付出努力的。”③这一观点虽有失偏颇,但它至少表明,起点不同的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知识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没有扎实功底的学生在吸取知识时,一定会把它降低到自己现有水平可接受的层次,这样必然会降低知识原有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由于高校扩招的主要措施是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把一部分相对较差的学生扶上大学这一台阶。因此,招生标准降低导致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而高校的课业(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更高,结果就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课业任务,与优等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伴随不良成绩而来的是不良心态,厌学逃课、考试作弊、游戏人生等颓废思想滋生。这些坏习气不仅使自己产生惰性,不思进取,还会殃及别人,影响整体的学风、校风,既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又有损学校的形象。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质量与数量的统一,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稳中求进,健康发展。

二、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控制招生规模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生数量增加了,必然涉及吃住的问题、上课的场所问题。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没有根本改善,但招生的数量却增加很多,由此导致了住宿拥挤,吃饭拥挤,上课拥挤。一些学校的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图书数量偏少,学生的阅览室、计算机室和语音室或条件很差,或没有。近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很多院校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但由于资金来源和投入的有限,而招生数量又不断攀升,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解决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遵守招生的量力性原则。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可能的范围内决定每年的招生数量,切忌盲目扩大招生。

教育部应根据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果,对不同高校的招生规模做最基本的限定,然后在可能的范围内,国家和地方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高校也可通过银行贷款等手段,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前提性基础。

(二)深化课程改革,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课程的改革。一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1.具有很强迁移性的基础课程被削弱甚至取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基础薄弱。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必要的,甚至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设置一些新课程也很重要。但一些院校盲目设置大量不系统、不完善的新课,往往会因基础课程的削弱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2.过于重视技术类和方法类等操作层面的课程,淡化了基础理论类和思想观念类的课程。具体的技术和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而这些都需要由基础理论类和思想观念类课程来解决。

3.因人设课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一些高校的院系不是从培养目标出发为学生开设课程,而是从自己现有教师队伍能为学生开设什么课程出发为学生设课。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不能开设,而不需要的课程却开设很多,甚至很多陈旧落后的课程仍在为学生讲授,这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此外,一些院校的教材建设和选择也存在很多问题。国家在很多学科,尤其是各个专业的基础学科都编有较高水平的教材,但有的院校一些从经济利益出发的老师自己为本校公共课程编教材。因专业水平的差异,自编教材很难保证教学的高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比例。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层次比较复杂,但是,教育质量的要求不能因此降低,更不能因学生的层次不同,开设课程结构比例而有差异,应当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比例,保证基础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比例应当为5∶3∶2,根据各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结构比例是最有实效性和最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法。

第二,选择科学的课程内容。课程是知识的代表,不能期望在大学学习更多的课程,也不是课程开设得越多越好,而应当选择高等教育必须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课程、最基础的课程,至于拓展学生视野的知识或课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学习。当前各高校盲目增加大量质量不高、内容过时、学生不感兴趣的选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浪费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到底开设哪些课程,必须结合本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充分论证其课程的代表性,设置课程内容结构。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优良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的思考和学习,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好的教风和学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约束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使教师乐教善教,使学生乐学善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迈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尤其是学习风气不如从前。加之很多高校只重视盖大楼,轻视培养高水平教师,轻视学术研究和人的培养,这一切都在削弱甚至破坏着真正的大学精神。

一些高校合并后,在获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合并前的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其结构和功能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合并后,各学校师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彼此缺乏了解,对新校缺乏归属感。尤其在工作或人际交往上遇到挫折时,则会产生强烈的怀旧情绪与抵触情绪。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建设无疑是个难题。

学校对学生纪律的约束,对学生外在行为的管理,对于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重要的,但对于培养人却是不够的。培养人才需要和谐的文化氛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统帅和引领。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呼唤重建大学精神,必须注重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和灵魂,加强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今天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容乐观。主要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一些高校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问题严重。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现象绝非个别,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科学研究和教学都缺乏活力,导致科研和教学的低质量。各个高校都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学缘结构。二是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匮乏。教育思想是教学工作的统领,很多教师业务水平、专业水平很高,但缺乏培养人才的科学观念,这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一些教师缺乏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不能把学生引领到本知识的最新领域。总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高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不是新问题,只是在高校扩招后问题更加突出而已。为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当前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哪些最突出的问题,然后决策解决。

任何先进的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传授讲解,任何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去使用。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等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各个影响因素中是决定性的,是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高校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1.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学生观。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更应该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明了大学生的希望和追求,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德厚方可载物,敬业必有收获。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思想影响不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也会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度过大学四年生活。

3.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人才是复杂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的任务,深厚的文化功底可以帮助教师滋养学生的品格和性情。

4.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走向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教师没有前沿知识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再好,传播的都是陈旧的东西,也终归无用。

5.坚定国家利益至上的立场。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学教师是人才培养加工的最后工序,大学教师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立场实是当务之需。只有坚定正确的立场,在人才的培养上,才会明了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才会真正完成为社会培养人的使命。

[注释]

①樊新明.略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8):45.

②纪宝成.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7):36.

③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得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8.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大众化 教学质量 思考 高校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