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由学生群体错误引发的思考

由学生群体错误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3-07-07 17: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作者针对教学《辛亥革命》后学生在当堂练习中出现群体错误反思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优化地安排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教学设计的人为性决定了它的主观性个性的存在,而教学目标带有普遍性和宏观的指导;教学设计者是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这两者应有效衔接起来以实现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辛亥革命》 群体错误 教学设计

一、情景描述

案例:在备课高中必修一《辛亥革命》时,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很容易得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中,我认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句话有点抽象,而且参考多数教案均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时我从政治体制的变化,思想文化的变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详加说明,同时还展示了反映这些变化的图片,并请同学举例说明。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好像也真正理解了。整个课堂过程很顺利,直到进行当堂练习时出现了很尴尬的一幕。

1.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2.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最充分的理由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C.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D.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对于这两道题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错误答案1C、2B,其中包括一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因为时间关系,我匆匆纠正了答案,没来得及说明原因。通过习题检测可以说明,这堂课部分是失败的。

二、教后反思与分析

课堂习题学生做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这两道题知识点的考察度相似,学生错的一样,那就说明是我的教学设计出现了问题,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标“宏观”与教学设计“微观”的把握平衡性不够。

历史教学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问题,如果只注意宏观方面,历史教学未免显得空洞,而如果只注意到微观方面则缺乏体系化和系统化。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握两者间的关系。

在研读课标时,以课标作为编写教案和设计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落实的是它的整体理念和基本思路,属于宏观的掌握。教学设计时兼顾可能出现的细节难点问题,这牵扯到微观问题具体解决。然而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具体落实的前提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体掌握,所以对于微观历史问题应尽量以精悍的语言解释,举例时不用过多典型即可。

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的课标明确规定重点之一是掌握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而我却重点放在意义的某个具体方面,凸显设计某个闪光点,从而丢失全局,导致设计考虑不全面;过于关注片面历史问题的解决,导致学生注意力出现偏颇,很难引发他们从整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角度感受革命事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对此,在下一个班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辛亥革命使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有哪些呢?然后展示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的结果,并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启发他们同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比较,同时也保留了上节课中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例子,让他们自己总结意义并归纳哪个是最大的历史功绩,这样知识整体性、细节性都兼顾了。

(二)教师“所疑”以为是学生“所惑”。

在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教学设计时注重情境创设以便学生生动体会,从而体现学生的参与,但这些真正解决了学生所需吗?

我所设计的这节课材料选用和课堂气氛都很好,但是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虽然教学设计是带有主观性的蓝图,但这种主观性是受到服务的群体——学生限制。我的错误就在于在教学设计时想当然地认定学生的困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演变成为实现教案而希望学生加深理解哪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的真正疑点被忽略,出现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都疑惑的现象。

对此我认为应该在设计教案前先了解学生的问题,鼓励他们质疑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带有普遍性,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更好地针对问题创设情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推荐访问:群体 引发 错误 思考 学生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