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银行理财:从“零”转航

银行理财:从“零”转航

时间:2023-07-08 12: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银行私人理财业务在经历了去年“井喷”式的火爆发展后,目前已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尴尬局面。下一步该往何处转航,已经是银行不容回避的问题。

2007年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产品销售得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出于竞争压力,银行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却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而面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产品如何走出阴霾、迎接挑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内忧重重

透视去年以来银行私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银行私人理财产品总是呈现一种“羊群现象”。去年资本市场形势大好,人民币理财产品就“蜂拥”打新股产品,比重占到了人民币股票产品的47%;今年,资本市场振荡走低,理财产品又“蜂拥”债券票据产品;期限长的不好卖了,就纷纷改成短期的。而且理财产品的推销,始终围绕着收益大做文章,较高的收益预期一直是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卖点。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说,银行这样做不对,恰恰是这样的做法成就了去年银行理财业务的高增长。社科院的相关报告中,甚至指出“2007年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投资价值几乎完全归功于打新股产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正是这种做法也为日后出现的问题埋下了隐忧。

首先,银行私人理财产品的“羊群现象”,不仅造成了“赚钱效应被过分发掘”,继而也使银行在这种盲目的竞争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在2007年发行的1760多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中,以信用、股票产品最多,其它类型产品不仅份额减少,甚至发行数量也出现绝对萎缩。这种状况所产生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用简单重复替代了产品的创新,当出现一个“零收益”的时候,难逃一损俱损的结果。

其次,银行销售的产品以及销售的方式,实际上也对投资者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误导。在零收益问题上,方方面面都在强调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但是,我们没有看到,银行销售什么产品以及如何销售,这个过程正是对投资者最重要的培育过程。如果银行自身对理财业务的定位,就是把它仅仅当作一个博取高收益的工具推销给投资者,总是在预期收益上大吊胃口而不注意充分提示风险,那就难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误读”。去年,在大牛市的情况下,理财收益水涨船高,大家日子都好过;今年,遇到市场振荡,理财收益不尽如人意时,投资者必然怨声不断,并由此产生对银行的不满和不信任。

今年以来,由于零收益等问题导致对银行信任度的下滑,到底给银行私人理财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目前虽无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无论最终的影响是大或小,都要看到背后所蕴含问题的严重性。

理财研究机构的调研分析表明,国内现在大多数银行QDII理财产品,一般都是投资境外投资银行或大型商业银行开发设计的结构性证券(票据)产品,如购买基金、股票组合、指数产品等(甚至有银行完全委托境外大行投资管理募集资金的情况),国内银行很少有自己开发设计的资本市场产品或工具组合。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银行盲目“迷信”国际大行的投资管理能力,缺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自主管理投资和设计产品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银行没有有效的防范国际大行受到资产损失而连带受其影响被动承担资产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最近大半年的实践就证明,很多国际大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中也不能躲过灾难。

外患不断

当前中国经济复杂多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在如此宏观形势下,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产品也面临着相当的挑战。

高利率预期影响银行私人理财产品。去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2008年3月,CPI和PPI分别创下历史新高。社会公众对央行紧缩预期不断增强,并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出更高期望。如果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明显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不仅会打击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而且也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陷入困境。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影响银行私人理财产品。从落实“两防”要求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票发行力度等措施,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将面临挑战。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应对存款分流的重要举措。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保险产品、贷款、持有债券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和“挤出”效应,加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出现银行理财产品的“负替代”,市场供应和需求出现“双萎缩”,从而影响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

不断强化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银行境外私人理财产品。尽管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突破了“7”大关,预示着“6”时代的来临,但当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仍然十分强烈。如果境外理财产品收益低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将直接影响境外理财产品需求。

监管力度加大影响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产品。随着理财产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暴露,监管层的监管力度将加大。从目前消息来看,将从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理财产品、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行为、强化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等方面对理财产品市场进行规范,也会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黑洞”极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程度缺乏前瞻性和准确性的分析判断,冒然加大投资股市高风险产品的比例,在股市出现深幅下挫之际没有及时止损机制,以至出现巨额亏损。如2007年到期的东亚银行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是一只美元6个月期汇率挂钩型产品。该产品的投资收益与英镑兑美元汇率挂钩,由于该产品看好美元升值,不料市场行情正好与产品设计相反,美元一路下跌让投资者颗粒无收。这反映出该行在推出这一产品时对美元汇率走势的判断出现方向性错误。

强身健体

2007年的快速发展给银行私人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的挫折与考验,对于各商业银行不是坏事,更应该成为在理财业务上加快创新以及精耕细作的动力。从长远看,这是利于银行私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的。

首先,完善和创新银行私人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是回归银行理财的本质。好的市场定位才是新生。从市场的长期发展和客户需求看,社会对银行理财服务的需求绝不仅仅是购买几个银行理财产品,或仅仅是为了赚取高收益,而是需要包括教育、保险、医疗、住房、投资、分散风险、移民、甚至财产的继承等一系列的投资管理和人生财务规划。因此,为客户提供综合的财富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才是银行理财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看清了这个大方向,商业银行才会知道今天应该推出哪些理财产品以及应该提供哪些服务;而今天卖出的每一个理财产品,都应当是在为财富管理做铺垫和准备。

站在这一点上,反观目前银行理财业务的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纠偏已十分必要。所谓纠偏,就是要吸取前一时期产品销售中只重收益甚至夸大预期收益而不重风险带来的教训,树立银行理财业务以资金安全为第一位的共识,回到以稳健为本的基础上来。同时要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银行理财产品不是炒股票、买基金,如果要博取高风险下的高收益,就不应当到银行来。所谓调整,就是要认真思考银行在理财市场上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重新确立在理财市场中的定位;要明确银行理财绝对不等于简单销售理财产品,银行也不能满足于简单销售理财产品,而应当以综合化、个性化为方向逐步向财富管理迈进。

今年,有些银行开始着手对自己的理财业务进行升级改造。3月22日,在民生银行财富管理启动的活动中,就特别强调了银行理财是一种综合的金融服务,并表示今后将力求通过提供多元化产品和定制服务,使客户由目前的买产品变为选产品,使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从简单的关系交易型,转变为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依赖与信任关系。

其次,银行理财业务是不同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金融创新业务,随时会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需要银行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趋势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无论这轮美国次贷危机如何演变恶化,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银行机构都应当凭借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把银行理财产品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并尽可能为投资人带来稳定的回报。

最后,商业银行要持续开展理财业务,必须具有一流的投资或资产管理能力,否则就不要轻易进入理财市场。在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金融服务机构转型的进程中,银行的大量新业务和利润增长点都与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市场相联系,没有强大的投资或资产管理能力,就不可能将几千亿元或几万亿元的负债或资金转变成巨额的资本,并保障其安全保值、盈利增值。

(作者供职于江苏淮安市农业银行金融政策研究室)

推荐访问:理财 银行 转航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