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及空间模数研究

《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及空间模数研究

时间:2023-07-09 08: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通过对《考工记》周王城空间结构的研究,归纳其规划结构特色,总结其空间模数体系。运用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周王城的结构布局,提炼出文章研究的重点——周王城空间模数体系,总结其空间模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空间模数方法在当今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从继承发展的视角,诠释了运用空间模数方法的重要价值和对当今城市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 《考工记》周王城;营国制度;模数体系;空间模数方法

引言

《考工记》中所载之传统营国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典例,为历史上各朝各代所记载、传承。当代学者在对周王城规划设计的深入研究中,发掘出其特有的城市空间模数,如贺业钜先生的著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本文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归纳出周王城的空间模数体系,并总结出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和思考,阐述了空间模数方法对当今城市设计的重要意义。

1 《考工记》周王城概况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1 《考工记》营国制度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年间齐国所著一本记录手工业生产的官书。其中《匠人》一章分为《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前者专讲建设城邑中选择位置、测量方位、确定高程等问题;后者则专述奴隶社会西周时代的城邑建设制度,包括建置城池、宫室、宗庙、社稷(即治国),并规划所述的田地和奴隶居邑(即治野)。

有国有野是西周城邑建设的特殊体制[1]。当时建一个城,实际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的城邦国家,故建城实为建国[2]。西周的城邦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作为国家首都的王城、诸侯封国的诸侯城和卿大夫采邑(也称都),这是周代宗法血缘政治的产物。由于城邑建设关系到周代奴隶制王国的政体,因此控制极严。三级城邑建设制度严格规定了城的规模、规划形制,乃至城门、城隅、宫室、道路、闾里的规模和布局,不容僭越。因此《匠人营国》又载有礼制营建制度,与城邑营建制度相辅相成,反映了周代奴隶制国家的根本制度。

1.2 周王城建城背景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的西周初期,周武王克殷后于镐京建立周王朝,考虑镐京偏西不利于统治,决意在中原地域内另建新都。周成王时,由周公亲自卜宅相卦,厘定城址,择伊洛之滨建设新都[3],也就是周王城洛邑。此时为西周封邦建国之始,在周王城之后,各受封诸侯、卿大夫纷纷开始营建诸侯城及都,形成了周代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这次建设高潮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但更主要体现了奴隶制国家宗法分封的政治统治要求。

1.3 周王城形制与规模

1.3.1 形制

从“方九里”可知城的形制方整,且被九经九纬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整齐的方格。这种形制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4];另一方面与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密不可分。当时,土地和奴隶全归王室所有,为了满足王室对奴隶的控制和剥削,产生了井田制。它以一定面积为标准、将田地划分为若干等面积方块。奴隶聚居的宅地“邑”(里),随田地一起按井田制概念而规划。由此,井田制概念运用到王城规划上,故而王城形制方整、纵横划分有序(图1)。

图1 前人所绘之周王城

1.3.2 规模

周王城“方九里”,这样的规模是如何制定的,需参照当时的建制、土地分配和编户制度来推演。

周王城规划源于井田制“九井为夫”的概念,即《匠人》中“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全城共划为九分,除宫城一分外,其余八分称“乡”,为卿所治。八乡共有成周八师一同拱卫宫城。根据西周的乡遂制和军制,一乡一遂(遂即“治野”的野)可建一师,成周八师共有12000人服兵役,来自八乡之编户居民12000户。明确了王城的人口规模,就可以对用地规模作出如下推演(图2)。最终得出王城 “方九里”共计81井的用地规模[5](图3)。

图2 周王城用地规模推演

2 周王城结构布局

2.1 规划结构

2.1.1 择中立宫,内宫外城

周王城最中央为宫城,是王居所在,全城规划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择国之中而立宫”的含义,如图4(a)。宫城以宫门与外城相连,高筑宫垣。外城四面筑城垣,每面各开三门,共计十二座城门。

2.1.2 中轴线统领王城规划

王城中轴线即宫城南北中轴线的延伸,南起王城正南门,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如图4(b)。祖、社、门、朝、寝、市,都依次布置在此中轴线上,主导作用突出。

2.1.3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

将井田制概念运用到王城规划中,将王城视为一块井田,照“九井为夫”的形制划分,如图4(c)。

由以上三点,可得出周王城规划结构(图4)。

2.2 道路结构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王制》记载“道有三涂”、“道路男子由右,女子从左,车从中央”, 王城采用经纬涂制道路网,以九条经涂和九条纬涂,按一道三涂之制,构成经纬大道各三条,即王城的主干道。中经中纬大道处于王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余两条经道及两条纬道,依“九分其国”布置。另有次干道、巷在各“分”内,以井田式经纬向划分用地,形成一个以经纬主干道为主的井田阡陌式的王城道路网。环涂是沿着城垣的环形道,野涂为城郭以外的道路。“轨”本为车辙,在此为两辙之间的距离,用以表示道路宽度。

2.3 功能分区

宫城择国之中而立,为全城核心。官署区与宫城密切相关,紧设在宫城前区之南,分列南北主干道的两侧。闾里是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按阶级、分职业聚居,因此闾里有等级之分、职业之别,不容杂处。贵族卿大夫的国宅区近宫,工商业者的闾里近市,一般平民的闾里则分处城的四隅。总体而言,王城分区结构的逻辑体现了西周的礼制秩序。

2.4 宫城布局

2.4.1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宗庙、社稷依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的左右两侧,此为“左祖右社”。 宫城南面为外朝,北面为市,各占地一夫,此为“面朝后市”。

2.4.2 三朝三门,前朝后寝

“庙门容大局七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庙门、应门、路门之制,指出了宫城的三朝三门制度,也暗示了宫城的分区:外朝、内朝与寝宫。内外各九室,是为“前朝后寝”。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周王城结构布局(图5)。

图5 周王城结构布局

3 周王城空间模数

3.1 周王城模数体系

《考工记》载“市朝一夫”,即市与朝的用地面积皆为一夫;而根据西周居住用地分配制度,每闾居住用地也为一夫。可见,“夫”实际上是周王城规划中用地划分的基本模数。

“方一里九夫之田”为一井,九井又构成“九分其国”中的“一分”,因此“夫”、“井”、“分”形成了九夫一井、九井一分的构成关系,为《考工记》周王城的空间模数体系(图6)。

3.2 周王城闾里模数

“闾里”或称“里”,至隋初正式改为“坊”,现代城市中称为居住街坊。闾里的组织是根据居民编户制度而制定的。根据《周礼·大司徒》所载,一“闾”五比,计二十五户,构成一个聚居组织单位;按西周农业生产的井田制、编户组织的乡遂制和军队建制,“闾”同时又是一个生产和战斗组织单位。若干“闾”组成“里”,因此王城的编户制度中,“闾”是基本单位,“里”是基本组合单位。

根据前文所述王城规模和上述里制,参考贺业钜先生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的研究,王城闾里按规模可分两类,A类(图5中编号10)和B类:B1(图5中编号10′)与B2(图5中编号10″)。

3.3 周王城道路模数

《考工记》记载了礼制等级所规定的王城、诸侯城、都之三级道路等级制度。道路等级随着城邑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诸侯城的经纬涂只相当于王城的环涂(道宽7轨),而它的环涂只能比照王城的野涂(道宽5轨)。都(卿大夫采邑)较之诸侯城又降一等,其经纬涂只相当于王城的野涂(道宽5轨),其环涂道宽则为3轨,同诸侯城野涂(表2)。

3.4 空间模数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周王城空间模数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政治因素:周王城的规划由统治者的意愿决定,“九分其国”,宫城居中,其结构布局方便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控制与剥削,而与空间模数相对应的编户制度、赋役制度等,也都建立在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上,反映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本质。

经济因素:以井田制组织的农业生产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周王城的规划即源于井田制概念。“方一里九夫之田”为一井,九井又为一分,构成了周王城的空间模数体系。

技术因素:受西周时期生产技术的影响,王城用地划分以农业的井田制的基本单位“夫”为基本模数;受交通技术的影响,城市道路以当时的交通工具——马车两辙之间的宽度“轨”为模数。

历史因素:影响周王城的用地划分模数体系的井田制并非周代所创,而是继承而来。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曾采取将田地划分为若干等面积小块的办法,为井田制最早的雏形。商代继承了这种形式,从甲骨文“囲”字就可得见。周代因袭商代的井田制,并进一步发展。

管理模式:周王城空间模数的建构与西周的赋役制度、编户制度等密不可分。《周礼·小司徒 》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大司徒 》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无比为闾,使之相受”。深沟高垒的里制,是统治者管理城邑秩序、强化防民的措施。

4 空间模数方法

周王城规划中的空间模数体系,于《周礼》之中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如今研究对几千年前的周王城空间模数,是为了学习其背后的空间模数方法,为今所用,对当代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市空间模数作为一种方法,能够量化的反映城市整体与要素(街区、建筑)的关系,帮助城市用地的有效控制、城市街区的合理划分和组织,进而塑造适宜的城市空间。

在当今城市设计中运用空间模数方法时,首先要梳理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历史因素及管理模式,并且分析这个地区所在人群在认知与行为能力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决定或限制城市空间模数的影响条件。

其次,根据城市空间模数层级的关系,逐层进行城市设计,自上而下的控制和自建筑单体而上的调整综合进行,结合影响条件,反复调整得到初步的模数体系。

再次,确定了初步的模数体系后,落实具体的城市设计,形成方案后,根据具体情况定会产生与模数体系不符的冲突所在,这时就需要由具体的设计反馈至已建立的模数体系,并进行不断的调整。

最后,城市空间模数并不铆定设计,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空间模数体系也只是对城市设计做出一个大体的控制,重点在于它作为一个方法和手段,能够层次明晰的辅助城市规划和设计。

结语

《考工记》所记载之周王城营国制度,奠定了我国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其空间模数方法也为后人所继承、发展,经过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在隋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成就了举世闻名的隋唐长安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大量的城市建设对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6]。空间模数作为一种方法,因其可控性、可操作性的优点,能够量化的反映城市整体与要素的关系,帮助城市用地的有效控制、城市空间的合理组织和秩序的建构,对当代的城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宝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业钜.《周官》王畿规划初探[M]//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1982

[2]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 贺从容.《考工记》模式与希波丹姆斯模式中的方格网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7

[5]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 陈玉光.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J].城市,2010

推荐访问:王城 模数 规划 研究 空间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