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就业中的变化

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就业中的变化

时间:2023-07-10 09: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增长趋缓,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重增加。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乡镇企业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约占七成,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到三成。第二产业就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集中在批发业和运输业。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增加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合理分布。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次产业;就业分布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7-0084-04

Employment Change of Rural Labors within Three Industries in China in New Era

HUANG Ning-yang1,SHANG Bin-bin2,YANG Jun-yi3

(1.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of Hubei Rural Development,

Wuhan 430070,PRC;2.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 430070, PRC;

3. Desautels Faculty of Management,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QC, H3A1G5 Canada)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rural labor forces has undergone a change in three indus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Since new century, employment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s has slowed down in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whereas it has increased in non-stated enterprises. In rural areas, labor forces in primary industry concentrate on farming. In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they account for about 70% in secondary industry. Labor forces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work in manufacturing, while in the third industry stay in sectors of wholesale and transportation. In cities, rural immigrant labors in the third industry surpass those in secondary so that the third industry has become new growth points. Th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s, development the third industry and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keeping the system of the rural land exchanging, will create more jobs for rural immigrant labors.

Key words: new era; rural immigrant labor; immigration; three industries;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克拉克[1]定理揭示了产业发展与吸纳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则不断增长。库兹涅茨[2]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穷国变成富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并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这一理论一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29.5%,比2000年下降20.5%,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29.9%和40.6%[3]。我国的学者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做了大量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工就业结构变化。关海玲等[4]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产业结构转型的制约,曹亚[5]通过江苏省各地区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比较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聚集效应对于劳动力的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敬等[6]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变动对不同区域的服务业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试图利用官方统计数据以及有关文献,探寻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就业分布与变化规律。

1 我国农民工就业趋势

1.1 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

乡镇企业曾经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2000年,农民工人数约2亿,其中约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占农民工人数的62.8%,外出打工人数约7 600万,约占37.2%。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民工在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4~2006年,农民工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增长率稳定在2%左右,2007年呈现出现负增长(见图1),2008和2009有小幅增长,但2010~2014年,其增长趋于稳定。

新时期农民工外出就业增加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2014年,农民工约2.6亿,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6亿;本地农民工约1亿。中国乡镇经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到90年代中后期发展趋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乡镇经济中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其二,第二产业规模小,技术科技含量不高,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其三,受2008年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增加。另外,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随着资金、技术等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农村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增加[7]。

1.2 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增加

农民工在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上逐年增加(见图2),根据《中国人口就业统计年鉴》(2014年)计算,农民工在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两者比重由2004年的71%下降到2013年的38%,私营企业、个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比重由2004年的28%上升到2013年的62%。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吸收农民工就业发挥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主要渠道。

2 我国农民工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就业结构

2.1 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增加,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年增加,2014年比2005年增加1.2倍,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农业内部就业结构不平衡,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渔的

劳动力变化不大(见表1),我国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农业配置比例不合理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善。2014年农、林、牧、渔的就业比例为26∶1∶7.8∶2.8,同期的产值比例为13∶1∶8∶2,种植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偏离,农牧业之间不平衡(美国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是1∶1),种养业长期失衡,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2.2 农民工在乡镇二三产业及内部就业

伴随乡镇经济发展,农民工在乡镇的二三产业就业,两者比重合计占9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约占七成,第三产业约占三成(见图3)。

2.2.1 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就业为主 制造业是农民工在乡镇就业的主要产业(见表2)。在乡镇企业的第二产业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高,2014年占79.2%,但2011年就业增长开始放缓。在制造业内部,农民工逐步向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机械制造业等外向度较高的行业集中[8]。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报告(2011年),中国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和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2.2.2 第三产业以批发和运输业为主 农民工在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运输业,2014年在批发和运输业的比重分别是29.9%和28.9%,合计约占第三产业就业的58.9%,其次是社会和其他企业就业,2014年比重分别是19.1%和11.4%,比重最小的是住宿及餐饮业,2014年比重为10.8%(见表3)。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就业看,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第三产业不仅占比低,而且业态水平较低,缺乏教育、金融、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中高级业态,乡镇第三产业亟待发展,第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3 农民工在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较为均衡

2.3.1 农民工在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较为均衡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城镇规模化及其聚集经济效应已经凸显,急速扩张的城镇数量、规模以及因此产生的就业效应,正在为农民工提供倍增化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服务业岗位,更适合于具有灵活就业禀赋的农民工。2013年我国农民工在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约1.8亿,在二三产业就业较为均衡,比重分别是50.8%和4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见图4),农民工的服务化就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推动第三产业就业的快速扩张。第三产业就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整个社会就业发展状态正在具备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速过渡,并为向后工业社会迈进而蓄积能量。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 820亿元,同比增长24.1%;第二产业投资89 18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投资118 764亿元,增长19.5%,高于第二产业5.2个百分点。

2.3.2 在城镇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就业为主 农民工在城镇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就业为主,其次是建筑业。2013年制造业就业占57.0%,建筑业就业占31.7%,两者合计约占88%。从2009年到2013年,制造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从2009年的63.1%降到2013年的57.0%,建筑业就业比重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21.3%增加到2013年的31.7%。采矿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采矿业就业占10%,2013年占6.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就业比重也逐年下降,就业比重从2009年的5.6%降到2013年的4.4%(表4)。

2.3.3 在城镇第三产业就业比较均衡 农民工在城镇第三产业的内部就业比较均衡,表现为就业行业多样化特点。教育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就业比重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2013年比重分别是20%和18%。第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3年比重是9.8%,这三个行业就业约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50%。2013年在批发和零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就业比重分别是10%和9.0%。农民工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变化,越来越多地在第三产业就业[9]。2013年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比重分别是6.3%、4.9%、4.5%、4.3%、3.8%、3.5%和3.0%(见表5)。有的行业就业比重在增加,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有的行业就业比重逐渐减小,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3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主要结论

产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础,农村劳动力在各个产业就业变化也折射出产业的发展态势。首先,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就业的变化规律,符合克拉克定理,农村劳动力正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反映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向更高级方向发展。其次,农民工在乡镇企业就业趋于减缓,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高峰,出现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处于停滞徘徊阶段。乡镇企业中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为主。乡镇第三产业亟待发展,不仅就业比重低,而且缺乏高级业态形式。第三,城镇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吸收农民工就业发挥巨大作用,成为吸收农民工的主要渠道。第四,城镇第三产业在吸收农民工就业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在就业相对比较均衡,而且第三产业的业态水平较高。第五,城镇第二产业吸收农民工主要在制造业,但比重逐年减少,建筑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反映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强。

3.2 对策与建议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业,利用当地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一个集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和社会文化原生态农业的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市利用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的优势,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通过对农民工的职技能培训,使其适应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农业主产区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以此来增加就业空间。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行业整合为一体,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包装、仓储、运输、服务等所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一个大农业。整个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相关行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把以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直接转化为产业链上的其他行业工人,农业就业空间得以拓宽。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农民工就业。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产业支撑。

参考文献:

[1] Clark 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Macmillan,1957.

[2]西蒙·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关海玲,丁晶珂,赵 静. 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2015,(2):81-85.

[5]曹 亚. 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分析——基于江苏省各地区城市劳动力比较数据[J]. 农村经济,2013,(12):111-114.

[6]李 敬,周映伶,聂洪智.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服务业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2002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 经济经纬,2015,(2):1-6.

[7]都 阳,王美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24.

[8]赵小菊,杨卫华. 农民工工资预期:每月2050元[N]. 大众日报,2011-05-14.

[9]俞贺楠. 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兰州学刊,2014,(5):170-174.

推荐访问:新时期 农村劳动力 变化 就业 我国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