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对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分析与探讨

对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3-05-16 17:10:03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开展环境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与专业教育融合等方面对高校环境通识教育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环境学科 通识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50-02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由此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环境学科作为一门涉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不能仅仅局限于环境专业教育,而应该向通识教育发展,尤其要向非环境专业学生普及环境学科知识。

一 环境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自然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迫切。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环境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在高校中开展环境通识教育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的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的是已经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是他们未来社会价值观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对待人和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在高校实施环境通识教育,有助于各专业的人才树立正确的环境生态伦理观,使他们能够自觉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其未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环境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涉及材料、生物、化学、冶金、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

我国由于长期的粗放发展方式,环境污染长期积累,污染源多而广,影响面积大,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能解决。在高校开展环境通识教育,无疑将有利于环境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各种跨学科的绿色技术,环境保护的新思维、新方法不断涌现,从而加快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损害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很艰巨,客观上要求在人才培养和道德建设方面发挥更突出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对环境通识教育重视度不够,环境通识教育尚未渗透在整个高等教育理念之中

目前,高等专业环境教育只占高等教育的10%左右,90%以上是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对这大部分人而言,环境教育尤显重要。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在制订教学计划、进行课时分配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去注重环境通识教育,许多大学生、大学毕业生,连一些基本的环境知识都不知道,那么他们走入社会后,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或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或政策等很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危害,这是极其可怕的。我国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根据我们对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一次有关环境意识的随机抽样调查,发出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1份。调查结果显示:有42.83%的学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表示不敢多管闲事;有59.13%的学生对“碳排放、温室效应”表示只听说而不知其意;有85.12%的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感到很陌生。

2.环境通识教育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课程形态单一、内容狭窄

虽然很多高校面向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如中国矿业大学开设了环境科学导论的必修公选课。但环境通识教育的实施仅体现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其成效往往只满足于大学新生教育,而忽略老生和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成才教育。当前大学生缺乏较为全面的环境教育,而且环境感知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削弱。课程形态单一,缺乏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对环境学科的实践性体现不够,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缺乏衔接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对环境学科的综合性体现不够。

三 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实施建议

1.设置系统、合理的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设置三种环境通识教育课程:通识基础课(必选)、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通识基础课是开设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与发展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这类公选课兼顾全校各专业的特点,从目前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入手,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资源、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限选课是根据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设计的,学生必须在限选课程范围内选择修读的某几门课程。因此,环境通识限选课的设置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支撑,讲授一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环境保护技术知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环境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的环境素质与相应的环境技能。如对理工科学生,可选择“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材料学”“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对农林类学生,可选择“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等;文科财经、政法类学生,可选择“环境管理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环境通识任选课可以针对一些对环境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注重将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绿色人才”,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环境学科是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面对的是层出不穷、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其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要求,存在滞后性和陈旧性。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环境状况、环境问题及环境技术发展趋势及现实应用,应当不断更新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知识介绍。如介绍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通过频发的重金属污染实例(广西贺江重金属污染、中金岭南铊超标事件、“镉大米”事件等),结合污染图片和污染之后造成的后果展示,让学生了解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认识到重金属污染事件有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告知造成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传播途径,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应对和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此外,在授课内容上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除了讲授环境各要素的性质、污染问题等,还注重增加了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的内容,使学生能以马列主义哲学观点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科学知识,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将被动式转为互动式,发挥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化为师生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保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在民主、自由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把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研究式素质教育,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强调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如B.沃德的《只有一个地球》、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等。通过让学生直接与经典著作进行对话,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此外,教师应尽量列举一些生动的事实和例子,并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分析和讨论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共鸣,并从中体会到深刻、抽象的道理。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报告和集体讨论,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课外多媒体辅导中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环境科学科普资料及相关网络资源,使学生进一步客观了解世界环境现状与发展变化,以及由于对环境的破坏引起的一系列生态变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早建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4.注重环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心理学大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也十分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环境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通过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的环境内容渗透融合到各学科中,促进环境通识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仅在时间上有保证,还具有持久性、广泛性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学生也会因此“亲其师而信其道”。环境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很多,几乎所有的专业必修课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环境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渗透到其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可以找出专业课内容与环境学科的结合点,反映出专业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如材料专业可以从环境材料开发及应用方面进行环境教育,采矿专业可侧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重点介绍绿色矿山开采技术,生态学专业可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经济学可以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等,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更紧密。人文类专业还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环境伦理学教育、环境政策学教育、环境法律知识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等。

四 结束语

高校实施环境通识教育有助于各专业人才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也有利于环境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各种跨学科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在环境通识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通识课程的有机覆盖、合理布置,并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等提升环境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正确环境保护价值观、积极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高素质人才,为改善和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虹、单爱琴、张明青.高校环境科学通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0)

[2]邱占勇.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38~40

[3]汤斌纺、汪勤峰.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13

[4]刘坤、关鹰、孙鹤旭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J].计算机教育,2010(24):49~52

〔责任编辑:庞远燕〕

推荐访问:探讨 高校 环境 分析 教育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