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人类共识:历史教育的新使命

人类共识:历史教育的新使命

时间:2023-07-07 16:25:03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类,正义,文明冲突,健全的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03-10

历史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基于史学自身发展的思考,还是基于教育的规范,抑或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跟不上金钱与权力膨胀的节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早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曾经的蓝天白云、芳草清流,路不拾遗、诚实友善,慎独自省、内仁外礼,大都淹没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放眼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也在冲击着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与社会。人,何以成为真正的人?人,何以在宇宙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何以面对躁动的内心?这些古老的哲学命题再次成为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历史教育不能埋首于书本,需要抬头看世界,回答新时代的问题,需要为构建新时代国人的知识与心灵做好准备。

生物在这个星球上出现是自然的奇迹,在物理、化学变化之外,生物以其自我复制遗传密码(DNA)的方式,将适应自然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物种得以延续。新的一代生物会在延续基因的同时,在适应自然环境中有所变化,这样的变化是生存的需要,可能会有不少难以适应自然变化的死去,但也有适应的存活下来,拥有了新的特质,再通过遗传基因向下一代传递。于是,丰富的生命开始不断出现,使地球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色彩。人类的出现在具有生命复制方式之外,使自然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人类能够用劳动与创造,改变自然条件适应自己的生存;用文字和思想创造观念符号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没有具体的物性,它只存在于人的大脑,却能够通过符号相互交流和传递,从而构建起文明的山峰。这些人类独特的才能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在面临困难与挑战时,能够发挥出新的创造。

5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农耕时代很长,工业文明只有200余年,而后工业的信息网络时代只有20多年。飞速发展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大多是物质生活的进步,人类精神文明的根基却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至公元后200年,也就是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轴心时代产生的,中国的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印度的释迦牟尼,伊朗的查拉图斯特拉,古希腊的赫拉柯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地中海东岸的以赛亚、杰里迈亚等,这个时代思想家辈出,他们博大的精神创造所产生的伟大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一旦人类文明遭遇困境,后来的思想家总要与传统中这个轴心时代对话,在寻求新道路的时候,又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理路。

人类在20世纪数次浩劫后,终于可以相对和平地发展,虽然大大减少了国家间的热战或冷战对抗,但是,生态困境、宗教冲突、贫困问题和恐怖犯罪问题都在提醒人类,各种问题的核心还是人类自己。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以致出现“知识爆炸”这样的词汇。可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无法阻止动物的大量灭绝,无法遏制冰川的消融,无法平息宗教冲突,无法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我们应该承认的是:尽管发展很快,但是,人类智慧是有限的,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类需要怀有敬畏的心态,面对地球,也勇敢地面对自己“恶”的那一面。

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类誉为“文明”的区域,自然已经在消失,替代的是人造自然和人造世界(如城市),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与人类精神的对抗或萎靡。在相对发达的城市中,人群聚集,大多数人成为消费文化的俘虏,走不出欲望的困境;在城市的边缘或者贫困的乡村,贫困、疾病、暴力、毒品伴随着对前途无望的人们。最让人忧虑的是不同文明的对抗。为什么在“冷战”结束以后会发生“9.11”这样的恐怖事件?为什么组织恐怖袭击的大多是在西方受过良好教育的穆斯林?

发生恐怖事件的当时(2001年),有些历史教师可能认为,这些是美国的问题,与我们无关。可现在是全球化时代,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很快会与我们相关。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也面临了反恐的严峻局面,这表明,危机不能消除,它便会流动。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

与此相似的是生态或环境灾难,非洲大象的减少,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砍伐,南极洲冰川的消退都是远方的事情,这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不过是电视上天天都可能播放的新闻,已经无法引起公众的兴趣。现代性社会的一个特点便是人们总会寻求刺激,这与传统文明不同。节制的美德、最少的欲望、天人合一的言行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可是,一旦贫困地区进入现代化,就会产生一波新的渴望富裕和寻求刺激的群体。其实,现代性在一开始就造成了人的异化,这是现代性的悖论。它一方面让人觉醒,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作为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与紧张。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是什么?成为哲学史上永恒的问题,成为每一个历史关键时期“必须的追问”。苏格拉底从认识人自己开始,逐步形成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因此,需要摆脱人的一切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①诸如金钱、荣誉、地位并不是人的价值的体现。历史教育需要帮助学生知道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们在探索什么?其目的在于推动学生们认识到人的价值、人的可能,以及人的困惑。很遗憾的是高中的思想史很不完整,缺少很多重要的思想家,甚至连马克思的思想都没有阐释清楚。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从个体或社会两方面进行阐释,他认为,“一个种的整体性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②现代性的结果并没有让人获得这种自由,相反,人在工业化的劳动中被异化了,劳动不是自由的创造和享受;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再是温馨的,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富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庞大企业机器的一部分……马克思希望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来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建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理想社会,即他在《共产党宣言》里所阐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常常忽视它,以为马克思认为的未来社会只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或者只是生产力极高的社会,如果只强调这两个方面,那就会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人的发展,甚至会导致这样一个后果,即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其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这也是“以人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可是,在历史教材中,不论是思想史、政治史,还是经济史都忽略这一点,以至于整个历史教育失去了灵魂和信念。

推荐访问:共识 使命 人类 历史 教育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