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

时间:2023-05-13 17: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他笔下塑造出多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江南农村一个命运多舛的劳动妇女的故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的旧式女子,她的形象真切而立体。本文结合小说内容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深入分析。

关键词:祥林嫂 《祝福》 形象塑造 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拯救肉体远不如拯救精神更能激发百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而倾力创作《祝福》,根本目的是为了揭露旧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扼杀,以此来刺激百姓意识的觉醒,为以后的中国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在夫权、父权、族权、神权的交并压迫下被摧残至死的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一 典型女性,遭“迷信吞噬”

《祝福》并非表层意义上的祝贺,而是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种信仰活动,将美好事物寄托于祝福之中。“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全篇小说的开头已经将祝福气氛渲染得无比浓厚,为下面祥林嫂的出场进行了前期铺垫。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要人物,其个人经历的变化也展示出不同侧面的形象。“祥林嫂”象征着中国旧社会中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其性格善良、勤劳、忠厚、朴实,涵盖了优秀女性的所有特点,但如此贤惠的女性却遭受了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祥林嫂生活凄惨、思想迷信,最终在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中死去。如此善良、贤惠、能干的祥林嫂在小说结尾以“死”谢幕,这不禁让人觉得十分可惜。

封建迷信是中国旧社会不可抹去的元素,或许是受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压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局限于思想上的憧憬,而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合实际的幻想。祥林嫂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困惑,不仅被社会唾弃,被周围人嘲笑,就连最基本的做人权利也完全散失。这种艰难的生活困境让祥林嫂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寄托于鬼神之说,加上“阿毛之死”给祥林嫂造成了更为沉痛的打击,可以说,祥林嫂最终以死谢幕且死得悲惨凄凉,主要还是因为封建迷信思想的摧残扼杀。尽管最后死于封建迷信,但我们不能否认祥林嫂之前所作的挣扎,也曾极为保守地遵循着封建社会的人文思想,如“改嫁”时她全力反抗、逃脱罪恶时她在土地庙里捐门槛,等等。阿毛死后,祥林嫂更是询问“我”,世界上是否有“鬼神”之说,以求在阴曹地府与儿子相聚,这也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对现实生命反抗的一种表现。小说中,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虽然祥林嫂对封建社会反抗、挣扎过,但她自己却未能确切地明白封建迷信之说是否真的可信,即便是整个社会的人都在信仰宗教迷信,但她依旧处于徘徊之中,思想一直在挣扎着、困惑着、思考着……封建迷信早已在祥林嫂的大脑中烙上了一道疤痕。不仅仅是祥林嫂,整个中国旧社会中的百姓都在相信迷信。

二 痛苦经历,遭“精神摧残”

之所以说中国旧社会极度黑暗,不仅在于当时统治制度的残暴无理,更体现在旧社会制度给百姓思想带来的摧残,尤其是精神上的折磨,带来的痛苦要比肉体上的严刑拷打更为残酷。祥林嫂遭受的精神摧残不仅损害了她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她整个人生的悲剧。《祝福》前部分内容描述了祥林嫂作为农村妇女而具备的勤劳,在生活中凭借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鲁四老爷最终勉强答应雇佣祥林嫂,经过几日的观察下来,也不禁赞叹祥林嫂的干事能力。

然而,原本以为生活这么一直安稳地延续下去,不料后面的遭遇却让祥林嫂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天,祥林嫂逃出来的消息被人们知道后,她的命运遇到了新的转折点,这似乎也是祥林嫂噩梦的开始。“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表面上说是回去,但私底下却是被婆婆、卫老婆子两人合伙逼嫁到深山的贺家坳。强制性的被迫改嫁让祥林嫂的人生变得更加黑暗,这也是《祝福》小说的一个转折点,主人公在被亲人出卖后沦落为深山夫人,衬托出来的是百姓们生活权利被剥夺,丧失了自由选择的人生权利。尽管祥林嫂在改嫁的路上一路痛骂,也未能改变事实,“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尽管反抗过,挣扎过,寻死过,但终究没有被改变事实。从祥林嫂被迫改嫁的遭遇看出,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完全麻木了,为了争得利益,人与人之间也开始互相算计,“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自家婆婆的精打细算俨然将祥林嫂看成一棵“摇钱树”,为了给二儿子筹备喜事费用而将“大媳妇”硬嫁给他人,这恰恰验证了旧社会“人吃人”之说。改嫁风波对祥林嫂精神造成的摧残是巨大的,导致她最后变得有些神志不清,疯疯癫癫。

三 家庭变故,遭“世人嘲讽”

如果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祥林嫂的遭遇再适合不过了,改嫁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祥林嫂自生了儿子“阿毛”以后,不仅自己长胖了,儿子也在她的照顾下白白胖胖的。“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夫妻两人开始想着过上稳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更大的精神打击再一次袭击了祥林嫂,“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幸亏有儿子,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无疑是给祥林嫂造成的另一波打击。若从封建迷信的说法,祥林嫂似乎有“克夫之相”,两任丈夫均去世而剩下她孤身一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更是让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因而,为了满足对眼下生活的憧憬,祥林嫂陷入了无限的虚幻遐想之中,特别是对“阿毛”的思念之情,让她变得有点疯疯癫癫,“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这是一种麻木,一种彷徨,一种倦怠,一切都因家庭变故、世俗偏见、迷信思想所致。

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守旧、保守、迷信”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女性的忠贞看得很重。祥林嫂“改嫁”在当时已经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会招来世俗之人的偏见,这为她第二次来到鲁四姥爷家做工时遭受嘲讽、嘲笑、蔑视埋下了伏笔。小说下半部分的叙写进入了另一个情境,祥林嫂的生活再次转入到鲁四老爷家中,但此次前来做工远不如第一次来时顺畅。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思想上极为迂腐、保守、顽固,对封建思想深信不疑,从精神上对祥林嫂施加迫害,导致祥林嫂仅存的生活信心被磨灭。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后,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家中所有祭祀用品均不让祥林嫂碰手;小镇上的人见到祥林嫂也都对她进行讽刺、嘲笑、冷落;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则用死后的锯刑恐吓她,“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而愚昧无知的祥林嫂却真的这么做了,“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她无知地认为,自己捐出了一年积攒的工钱,便可以赎回自己莫须有的罪恶,且钱捐给土地庙之后满怀希望,如释重负,这让人觉得祥林嫂的无知、愚昧、可悲,在家庭变故之后还能如此坚信着封建迷信。

四 惨死谢幕,遭“封建扼杀”

鲁迅小说创作的一大亮点是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把握恰到好处,让读者不仅触目伤情,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对于祥林嫂在《祝福》中的形象,我们基本上可以用迷信、无知、悲惨等一系列词语形容,这些元素造就了祥林嫂极具悲情的人生。小说的结尾最终以其“惨死”而谢幕,更加呈现出旧社会的残忍之极、制度之害、平民之苦,用“封建扼杀”说明祥林嫂之死再确切不过了。

现代作家沈从文对《祝福》曾生动地评论道:“祥林嫂不死,鲁迅的这篇小说就不完美,文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换言之,祥林嫂“必须”要以死谢幕才能发挥出文学的价值。当然,鲁迅肯定深知这一道理,祥林嫂在他笔下不仅死了,而且死得很惨,将封建社会扼杀平民百姓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之所以说祥林嫂死得“惨”,是由于“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即便是死,她依旧遭受着人们的轻视,鲁四老爷骂她是一个“谬种”,这是因为祥林嫂死得“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死在了“祝福”的时候;而与她一同干活的短工们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屑一顾的态度,“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周围尽是看客,对祥林嫂之死表现出来的是不屑,更加增添了小说结尾的悲剧色彩。纵观全文,祥林嫂也曾作过多次的反抗,对生命遭遇的反抗、对逼迫改嫁的反抗、对他人嘲笑的反抗……而依旧摆脱不了封建宗教礼仪对她的迫害,给自己的人生添加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临死前,祥林嫂还眷顾着世界上是否有“灵魂”存在,以盼望在死后和儿子相聚,这也是对生命反抗的一大表现。而对于封建迷信这一点上,祥林嫂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思想上依旧徘徊着,这才是自己遭受封建迷信扼杀的根本因素。一个善良、勤劳、朴实的封建社会女性就此谢幕。

结语

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的妇女形象,然而她仅仅是一个代表,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平民们悲剧性的命运。当时的社会可以用“一片黑暗”来形容,人们的生活极度恐慌,这也造就了民众的冷酷、无知、愚昧和迷信。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封建礼教对其精神的奴役和摧残,并由此而“揭出病苦,引起了疗救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谢文博:《谈谈文艺创作表现感情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7期。

[2] 王大平:《略议“共鸣”问题——从〈祝福〉的一段情节谈起》,《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0期。

[3] 权银瓶:《论现代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东京文学》,2010年第18期。

[4] 胡春锦:《关于鲁迅文学作品教学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3期。

[5] 古少强:《鲁迅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7期。

作者简介:吴小菲,女,1966—,河北唐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工作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浅析 祝福 形象 祥林嫂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