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人物报道的难度和方法

浅析人物报道的难度和方法

时间:2023-05-14 11: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细节;预采;追问;故事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28-02

一、引 言

新闻与人是分不开的,每一个新闻事件中都有关键的新闻人物,而有些人物本身就具有新闻报道的价值,目前我国的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都出现了不少以人物报道为主的节目和专刊,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面对面》科教频道的《人物》以及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杂志《南方人物周刊》等等,本文就结合当前这些媒体的人物报道来谈谈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事件本身需要有人参与,记者在采访新闻的时候也要和人打交道,小到要一份材料,大到了解事件的原委都要采访当事人,而我们做这一切的采访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真相,也就是说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人物报道也要让被采访人毫无戒备地把真相告诉采访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却相当不容易。

二、人物报道的难度

首先是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这种现象在工作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了,有的官员、企业家、明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喜欢出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常常低调行事而拒绝接受采访,很多记者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外围采访,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口来报道你所要采访的对象。这些本应作为配料的采访如果成为主菜显得不那么鲜活,像餐前小菜只能开胃,不能解饿。有时候即使我们采访到这些人物也不意味着会产生一篇上乘的人物报道,有些人喜欢借媒体作秀,只谈工作不谈个人,你看不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那些言不由衷的话语都使得文章离新闻的真实原则越来越远,与好人好事越来越近。

另外,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提问只有机敏又不失善意才能调动他的表达欲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采访对象能给记者足够的时间贴身采访,而这时记者只是一个观察者,很多问题都在观察中形成。[1]

三、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要做好人物报道除了前期的选题策划外,必须要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还有就是在采访中应不失时机的进行追问,下面以《南方周末》记者寿蓓蓓对时任海南省省长卫留成的采访为例来说明人物专访前充分准备和现场追问的重要性。

她们在采访前就从网上搜集了60页的资料,然后仔细分析这些资料,但是光有这还不够,在抵达海南后对采访对象周围的人还做了预先采访,还要阅读有关的很多材料,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和这位省长到任后制定的《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海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列出很多具体的问题,有些可以直接提问,有些要经过前期的了解核实再形成问题。[2]别以为做人物报道只要事先刻苦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出问题就可以了,要真正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还有做前期调查。还是以采访卫留成为例,记者采访前先到海南省监察厅等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做调查,在采访中就用到了从监察厅了解到的数字形成了一个重量级的问题“问责制最重的处分是责令辞职和建议免职,到目前问责制出台10个月了,投资环境投诉中心也已经结案24件,还没有一个处分结果比较重的例子”当这个问题“抛出”的时候做为一省之长的卫留成居然瞪大眼睛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数字。

只有你的前期准备充分,被采访者也认为你很重视这次采访,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没人愿意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记者敞开心扉的。其实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是每一个记者的常识,不是人物报道所独有的程序,只不过由于人物报道形式单一,就要求内容更要吸引人,对记者的提问质量自然就有更高的要求,准备问题时也就更不能懈怠。

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有一期王志对刘姝威的专访,《与神话较量的人》王志专访刘姝威时,“蓝田事件”是一个正在进行时态的新闻事件,莫衷一是,扑朔迷离,刘姝威受到蓝田方面极大的压力和威胁,同时刘姝威是位很有个性的学者,在访谈中她对敏感问题有时回避,或向主持人提出反问,王志面带笑容坚持自己的追问,终于让当事人十分深刻地谈了自己的分析思考和认识。

刘姝威: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

王志:照你这么说,没有人关注蓝田的问题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刘姝威:从技术上……而是由于技术以外的原因。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什么?

刘姝威:就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话……如果这个因素不消除的话,保证我们的信贷安全是很难的。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在商业规则之内呢?还是之外?

刘姝威:我想这不是市场经济允许的。要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中,这些因素是不能存在的……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王志:我问你。

刘妹威:我问你。你听了我的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王志: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权力的话,这就有一个——他为什么会用他掌握的权力干出这种事?怎么才能够制止他运用手中的权力干这种事?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对于决策部门来讲,是不了了之呢,还是要一查到底呢?如果这个问题你不一查到底的话,以后他还这么干;如果这个因素你再纵容它存在下去的话,银行没法办,行长无法当,这是很危险的。

除了现场的追问以外,采访时的一些细节也应该成为整个作品的构成要素。有的新闻报道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描写,更好地突出了报道主题,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有一期关于山西某县储水罐造假的报道,在采访该县主要领导时,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位领导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镜头没有像传统采访人物的镜头那样只是拍摄人物的面部,而是从头到脚缓慢地用了个摇镜头,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位领导的腿在不停地抖动这个动作,把一个地方小官僚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一些平面媒体的人物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则大多数是在采访人的动作表情和着装上,这样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好像这个人就在你的眼前。

四、不同类型人物的写作手法

由于人物类型不同,在前期采访和后期成文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一)说说新闻类人物的报道

新闻人物侧重时效性和时代感,往往是以事件为切入点,以调查为采访手段,以故事化的发展和细节来烘托主题,这种人物报道往往在策划阶段就应该想好你的立意点在哪,《南方周末》的一篇调查性报道“五毒书记”在采访过程中可谓历尽艰辛,作者沿着这位“五毒书记”工作过的三个城市采访了干部群众几十人,而这都是立意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立意就是要揭示这个“五毒书记”是怎么坏起来的。

(二)公众人物的报道

除了新闻人物外公众人物也是人物报道中经常被媒体拿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一个人物报道类型。公众人物是指那些被媒体报道了很多次,大众关注度较高,比较吸引受众眼球的明星级人物,这种人物充斥在各个大小媒体的封面之上,但真正能做到人物报道的精品还不多,而这类报道方式多采用对话体,这种对话体就是为了避免琐碎的事件而直接抵达人物的内心,记者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发生,人物到底在想什么。而最理想的访谈方式是,你事先应该尽可能地熟悉你的采访对象,包括他的性格,说话方式,你不需要设置太多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根据话题的展开和深入随时发现新的值得挖掘的话题,这样才有可能把整个访谈带向一个生动、鲜活的语境。比如2007年12月份的第一期《南方人物周刊》中关于刘震云的报道,文章从刘震云早年创作的作品一直到现在经改编搬上银幕的小说来入手,从人物为什么写小说,如何从一个单纯的作家转向影视圈以及他的作品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内涵等等,没有浮光掠影狗仔队式的报道,而是步步深入。

(三)民间人物的报道

民间人物的身上既没有新闻发生也没有公众们关心的谈资,这类人物报道大多以故事取胜,呈现出人性的深度和复杂,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做到如何让对方像拉家常那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记者的任务是耐心倾听,这就决定了民间人物的报道多以叙事为主,具有文学意境。比如1998年11月的一期《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少年天宝的火车流浪生涯》就属于民间人物报道的代表作。这篇报道以少年天宝在不同时期不同遭遇为主线,以天宝不同时期的名字为小标题,采用了小说式的写法,注重用细节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用第三方的描述(火车站的工作人员,采访过天宝的记者,收留过他的人)来向受众介绍这个人物,使报道真实可信,并且可读性强。

参考文献:

[1]徐列.人物报道手册[N] .南方周末,2009(1).

[2]邓科.后台(第一辑)[M] .南方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浅析 难度 人物 报道 方法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