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区意识研究的理论范式

社区意识研究的理论范式

时间:2023-05-15 15: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回顾社区意识研究发展历程和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就社区意识的具体性展开论述。在具体性上,文章建构了社区意识的四个具体性内容:社区参与、社区满意、社区认同、社区归属,并将社区意识研究归纳为四个主要范式:社会学、心理学、城市规划学、行政学研究范式。

关键词:社区意识 理论范式 具体性

问题提出

萨拉森在《社区心理意识:展望社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应建立以社区心理意识为核心的社区心理学。萨拉森著此书的主要目的是把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关联起来,这些观点是其社区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即社区意识缺失频繁;这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很大;减轻危害,预防社区心理意识缺失应是社区心理学的纲领和目标。萨拉森的研究给新兴的社区心理学带来两方面的积极意义:提供了一个形象或主体;反映了这一领域的一个主要价值——在健康的社区里,社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享有一种超越个人的、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1986年美国学术界也对萨拉森的研究有了回应,《社区心理杂志》(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出版了关于社区意识的特刊,学者纷纷组队开发模型以定量研究社区意识。

麦克米伦(David W.McMillan)和查韦斯(David M. Chavis)在众多学者中,被认为是萨拉森理论最大的实践者,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为了了解社区意识的运作方式,他们提出了“四要素模型”。但澳大利亚的学者们(Fisher等,2002),在评价1986年这场麦克米伦和查韦斯为代表的集体回应以及以后的发展,却毫不客气的用了“盲人摸象”这个词。他们只是很简单的引述了社区意识的先驱萨拉森在《社区心理意识:展望社区心理学》中这样一段话:“社区意识并不是心理学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这一概念并不精确,明显带有价值判断,同量化的‘硬’科学格格不入。”而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始致力建立一个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的社区意识心理学的架构,自然就类似于盲人摸象了。本文试图以研究的理论范式为视角梳理当前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以对其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范式的概念及意义

范式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以及相应的研究, 他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库恩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

社区意识的具体性

社区意识是什么,这是建构概念模型的关键和最终目的。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访谈。由于多数受访者很难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只能间接询问他们如何评价本社区的社区意识,并以此理解他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看法。笔者将他们的回答所涉及的内容和角度做了整理,可以看出,大家对社区意识的一些认识存在联系,但更多的是差异。有的侧重于一种整体性感受,有的则侧重于生活中的细节;有的侧重于行为上的社区参与,有的则侧重于思想上的心理认同;有的侧重物质条件的主观感受,有的则强调一种心理上的“家”。

经整理,受访者的回答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对社区的认同、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对社区的满意程度、对社区的依附与归属程度以及社区的凝聚力等等。而以社区活动为代表的社区参与和以社区物质条件为代表的社区满意是采访对象最为容易等价于或被认为是社区意识的。笔者认为社区参与的背后更多的是社区共同经历,而社区满意则关联着居民对共同利益的诉求。社区的认同与社区的依附与归属等方面也有部分受访者涉及,笔者认为大概是因为这些意识形态较前面二者而言,较为潜隐,不像前面二者有实际的行动与客观的事物作为载体和媒介。

但除了意识形态自身的原因外,导致受访者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是由于其思维习惯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关注点或生活经历不同。社区居民理解的角度和涉及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由此可知,邻里关系、社区物质条件、社区组织与社区干部、公共利益等对社区意识存在一定的影响。

虽然不能用学术研究的要求评价受访者的回答,但并不意味着受访者的回答不具有学术的意义。访谈的启示有:社区意识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在认识上具有显著个体差异性;社区意识在集体表述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一些内容如社区满意、社区参与等经常被涉及;社区意识研究中要明确界定其范围,即要明确社区的大小。

基于此,可以由具体性出发,初步得出社区意识是一个具有个体差异性与丰富内涵的概念,社区居民的生活经历对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就其所包含的内容来讲,包括了社区认同、社区归属、社区满意、社区参与等方面:社区认同是一种身份感,相对强调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的作用和影响;社区归属是一种地域意识、地域归属;社区满意指对社区客观条件的主观评估;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及活动的过程或行为。

社区意识研究的四个范式

学术界关于社区意识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城市规划学、行政学等学术领域,并有部分散落于环境、党建理论、哲学等学科内。除此之外,一些具有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取向的研究也显得非常精妙。下文对社区意识研究的四个主要范式(即社会学、心理学、城市规划学、行政学研究范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社会学研究范式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意识包含了心理因素,这与心理学者的观点较为类似,但又不像心理学者局限于个体微观的层面。另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这个术语包含了许多其他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更有一种社会心理的取向。总体来说,社会学家通常有这样两种表述方法:

一是认为社区意识是人们共同的精神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纽带,是一种共同的心理认同,是一个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关键。

二是认为社区意识是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一种心理情感,即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学术用语上社会学家一般习惯用“社区情感”,同时还有其他词语,譬如:社区满意、社区归属、社区兴趣、社区作用力、地缘感、社区情谊等等。

(二)心理学研究范式

萨拉森(1974)提出将“社区心理意识”作为社区心理学的一个关键术语,以认识异化、自私和失望等个人主义的消极方面。麦克米伦和查韦斯(1986)认为社区意识指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对相互重要关系的感知,对社区重要意义的感知,以及通过群体义务满足成员需要的共同信念。他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或要素理解社区意识:

成员意识,即感受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成员并具有归属的权利。成员包含五个特质:界域、安全感、归属和认同感、个人投资以及共同的符号系统。影响,即对影响力的感受。影响是双向的,包括个体成员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对成员的影响。需要的整合与实现,即意识到成员的需要将通过群体成员所得到的资源而满足,从而产生强化。此处的强化是一种行为激励的重要因素,任何群体要保持凝聚意识,必须对其成员提供奖赏。共同的情感联系,即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重要事件和交往经历,因而产生共同的义务和信念。

(三)城市规划学研究范式

在城市规划学科领域里,与社区意识较为接近的概念是“居民定居意识”,它是针对社区环境品质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的学科用语,是居民对社区满意程度的同一概念,也可以称为社区满意度的一个表征。

查韦斯和Wandersman从都市环境角度探讨社区意识组成因素,认为包括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认知程度(环境品质认知、环境满意度、环境问题发掘)。居民定居意识是居民对所在居住地长期(或永久)居住的意愿。在城市规划的学科里,这个概念是评价社区环境品质的重要指标,一种良好的居民定居意识是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而居民定居意识与居民对社区的依恋程度相联系,这就表明这一概念实质上还包含居民基于满意程度对社区的归属感(杨贵庆,2000)。

(四)行政学研究范式

在行政学领域,社区意识被标示为社区公共意识。行政学领域的学者是通过界定公共意识的概念来界定社区意识的,“社区”在他们那里是作为公共意识的一种区域性限定而存在的。行政学者(杨寅,2005)认为,“人类在共同生活过程中,聚居的人类群体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由此就会产生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共同意识,这就是公共意识”。继而又指出,公共意识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取向的,是对于公共事务的态度、看法、价值观念的总和。

在这些学者的概念中,公共意识有许多层次,包括现代的、传统的公共意识,以及社会的、社区的公共意识,而社区意识又有许多主体层次,包括政府、社团、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

对于“社区意识”这个概念,城市规划学者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满足感,特别是对社区物质环境的满足感;行政学者是在社区居民公共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社区意识概念的,是针对公共事物而言的态度、看法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同样一个社区意识的概念在不同学科框架内虽然具有一些共同性,但也具有较大差异性。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着重点与切入点,社会学涉及文化因素,心理学更多考虑主观感受,规划学研究的是社区满意,行政学考察的是社区公共意识。相对性的本质在于,研究的结论在一定的时间或(和)一定的领域适用。笔者是这样理解这种“适用”的:这些结论都是成立的,但不够全面,仅做到了在一个研究领域的适用。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广为适用呢?机械和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这些结论进行综合。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应在构建社区意识的模型中进行尝试。

参考文献:

1.Fisher, A.T. & Sonn C.C. Aspiration to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J].Human relations,1999,24

2.McMillan,D.W.,& Chavis, D.M.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20

3.Sarason,S.B.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Prospects for a community psycholog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4

4.Sarason,S.B. Some initi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identiy[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24

5.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6.杨寅.公共行政与社区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高鉴国.社区意识分析的理论建构[J].文史哲,2005(5)

作者简介:

陈校(1982.7-),上海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推荐访问:范式 意识 理论 研究 社区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