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师美术师范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

高师美术师范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

时间:2023-05-17 12: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促使高师美术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革新。现代基础教育需要具有深厚师范教育专业能力、扎实美术专业素养、创新创造能力及在今后教师岗位上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鉴于此,工作室制的建立是高师美术师范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其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细化均基于师范和美术两个特性之上,使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教学资源、课程模块及培养目标得到最大的利用和优化,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优质基础教育师资。

关键词:美术师范;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12;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201-02

一、引言

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师范教育建立和发展经历了5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高校美术类专业扩招和应试教育持续的大环境下,高校美术师范专业与其他美术类学科一样都面临着学生专业基础的薄弱,专业知识的匮乏及专业素养的低下等问题。2017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工作。由此,对高师美术师范专业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和新改革可谓迫在眉睫。其中着重体现师范和绘画双重性的美术师范专业,在探索教学模式中尤其适合以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班级授课。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以班级为单位模式的藩篱,而且有利于促进美术师范专业学生各项专业能力的提高,既体现了师范性(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科专业素养)又体现了绘画性(美术专业技能、艺术鉴赏能力)。

二、工作室制模式概述

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实行工作室制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就已有导师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建立工作室。至1919年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了一种的师徒制的工作坊,这种工作坊教学模式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培养了具有艺术家与技师双重特点的人才。我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及专业艺术院校的工作室制随着艺术人才多样性、实用性的社会需求而逐步建立,从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数字化艺术专业到纯绘画艺术专业都在进行工作室制的摸索、细化和研究,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也成为了高校美术各相关专业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美术师范专业的定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①培养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美术师范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必备环节。国家从宏观上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确定了地位,指明了方向。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是具有师范性的美术学科教育,即师范性和专业性构成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而这种质的规定性是由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所担任的任务决定的。②美术学科和教育师范的双重性定位是高校美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建立的基础。

四、美术师范专业工作室制的建构

高等美术师范专业从国家教育改革需求、自身专业定位和学科发展出发,迫切需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更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基础教育能力、扎实美术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美术教师。诚然,在高校体系内逐步摸索的工作室制打破了传统班级化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美术学科某个专业的研究为基础,整合院系中该专业优质的教学科研师资和专业资源进行的教学实践。其中,美术师范专业的工作室模式则兼顾了传统“师徒”制和小班化的特点,既尊重了美术学科中需要教师示范、传授技巧,学生实践、观察、体悟的特性,又能在小班中控制学生数量,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高了个体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比例。同时,工作室制式的教学模式极大的体现了师范性和美术性,学生的共性和规范性,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了契合。

五、美术师范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构

高等院校美术师范专业培养的是具备教育学科知识、教师专业素养、美术专业技能、艺术审美及文化素养的基础美术师资。本着培养具有基础教育能力和美术教学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宗旨,结合就业需求,在美术师范专业工作室制的建立下,教学模式应进行基础的构建、改革和细化。

(一)工作室的设立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成立基础工作室,绘画专业工作室,理论工作室,教育实践工作室。基础工作室承担课程包含两大块,一是造型基础课程,二是与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直接相关的课程,如设计版快类课程、雕塑陶艺版画类课程、书法类课程、民间美术板块课程等。绘画专业工作室课程细化为三部分,承担的课程为国画、油画及综合绘画三个板块的课程。理论工作室细化为两部分,承担的课程为美术教育理论课程(美术教学论课程、美术教学技能课程、美术教育论文写作等)和美术专业理论课程(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论文写作等)。实践及职业技能工作室承担的课程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教育职业技能相关课程以及艺术考察、展赛、讲座等相关工作,本工作室可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与其他工作室进行交叉整合。

(二)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工作室模式的基础上,专业培养模式可依据各院校具体情况定位“2+1+1”或者“1+1+1+1”的人才培养模式。

“2+1+1”模式中“2”是以大一、大二为一体,在两年期间学生完成所有基础课程和部分美术教育理论和美术专业理论课程;“2”阶段课程体系的完成后进行第一个“1”(大三)的专业工作室选择,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在本阶段,学生除了严格优质完成细化专业方向的各项专业课程之外,另有在“2”阶段中未完成的美术教育理论和美术专业理论课程;第二个“1”(大四)阶段,完成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及艺术考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相关课程。

“1+1+1+1”模式中每个1代表一个学年,其中将专业工作室选择和确定相应专业方向定在大二完成,相应的大一只完成所有基础课程,大二至大三穿插完成美术教育理论、美术专业理论课程及所有细化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大四阶段任务不变。

两种模式都可归结为技术与基础相融合、艺术与专业相结合、实践与学术相联合,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中进行。

(三)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在传统考核基础上进行再建构。美术师范教育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建构在课程教师评价、实践作业考核评价及结果性评价中,是一种以美术专业性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

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的结合,注重美术专业性和师范专业性的结合,要求避免评价主体单一性,即单一的课程任课教师考核评价;避免评价形式的单线性,即美术专业课程只针对作业作品的考核评价及教育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以论文、试卷等为主的考核评价;避免评价对象的片面性,即不能只注重美术专业性課程的考核评价,忽略美术师范性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避免评价标准的狭隘性,即只注重结果性考核评价,不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建构多元化的工作室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司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1)考核评价体系的对标建立:针对国家教育部的人才培养评估要求,对照全国师范认证的三级标准,全面把关美术师范专业各项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

(2)过程性考核评价:对每个课程进行密切的过程性记录,可采用基于团队协作或项目完成之上的课程教学形式,在团队协作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记录重要步骤的学习成果,并进行一定评分;

(3)结果性考核评价与过程性考核评价的结合:基于过程性的记录评价和传统结果性考核评价的结合,从两个方面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美术教育教学技能的理论性课程,一方面采用团队完成各项任务的方式记录过程的评价结果,再结合最后的个人论文、考试等方式的评价结果,最后得出更为综合性的评价结果;

(4)全面参与机制:学校、教师、学生、卖习实践学校、家长全方位参与,有助于评价考核机制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六、结语

高师美术师范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再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优化和细化,在工作室制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到最大化的利用,课程的整体模块设计也更为优化,美术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课程的紧密结合极强的体现了师范性和美术性,同时与基础教育、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

以上优点的显现更加坚定各高师学校的美术师范专业大力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和深化,以便培养出具备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科专业素养、美术专业技能、艺术鉴赏能力的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晓庄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美术学院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90.

②张道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93.

参考文献:

[1]张道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2]郭赣芳.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

[3]李玉功.高校绘画(师范)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J].艺术品鉴,2018(29).

[4]张道森.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J].美术大观,2006(12).

作者简介:郑丽琴,江苏苏州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美术学专业。

推荐访问:建构 探究 教学模式 师范 美术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