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时间:2023-05-20 10: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以及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骨骼和血脉,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壮大的不屈动力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隶属文化领域,它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再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践行

中共十八大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现阶段文化建设的主要容,习近平多次讲话中也提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假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价值体系的一种特有形式和集中凝练,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份深厚的土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属性和精髓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五四运动以前的几千年,中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传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中国古代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又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和独特的优势和强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属性

1.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大地自文明兴起开始,我们华夏民族在就在于中国周边各个民族的交流和战争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汲取和合并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多元化体系。此观点主要是费孝通提出的“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中华民族是由相互独立的民族之间通过交流、复杂的组合和集成,但也伴随着分裂和消散,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我中有你,你中亦有我,既多元又能相互共存的统一体。”其提出的“多元一体”理论,从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和其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了及其准确的表述,提出一个稳定的、积极的民族整体应该在尊崇其内部各自民族的文化习俗的前提下,做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可,这既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又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完成统一大业。总而言之,多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随着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所以在多元性的前提下,各民族之间既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自身的传统特点,又能相互融合彼此之长而蓬勃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性

中华民族最大特点是同化,有巨大的汲取能力。如同任何一种延伸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华文明之所以直到现在还能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包容和吸收,构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互结合,相互交流的发展趋势,并且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文化是历史十分重要的载体,中华文明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它凝结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思考方法、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些东西是民族认同最基本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绝大多数是通过文化表达出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蕴含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看,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2.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和凝聚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熔铸在国人的精神观念中,造就了至强至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这种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而强烈的民族感情,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层次的概念,也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内涵。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并具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内涵、三个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从而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刻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質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要求,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是我国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共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定着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它的12点内容互相补充,互为依托,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共同作用于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指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可是,我们也要认清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它是“基于与自然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专制政治相协调、以天道神意为核心的一元化价值观念体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1.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的传承

首先,在国家层面,繁荣富强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谈及到人的全面发展。管子的治国理论是这样论述的,想要国家兴盛的前提是人民富有,人民有了财富才容易治理,人民生活困难是非常难治理的。因此,文明的国家一般很富有,而慌乱的国家往往很贫穷。因此,这种治国理念一直传递至今。中国的人民为重,江山社稷为次的“民本”思想为当今的民主理论奠定了基础。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古代,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社会发展先进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消息传输闭塞的时代甚至传播到了欧洲,多个国家派出了来中国学习的使者,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弘扬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

2. 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的传承

其次,在社会层面,第一,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里的自由不仅包括了身体的自由,还包括了思想的自由。自由是人类最大的共同天性,在我国古代就有寻求自由过着田园般生活的代表人物,例如早在前秦时期的老庄,魏晋时期的七贤,以及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除了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外,传统文化百家齐放的景象也是文化自由的表现形式之一。“平等、公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很多人认为提倡“平等、公正”是在向西方价值观致敬。其实中华文明拥有自身悠久的

3.传统文化在个人层面的传承

最后,在个人层面,第一,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在内争外战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英雄。自古就有屈原因报国无门而投江、岳飞英勇抗金保卫祖国、文天祥宁死不屈战死沙场的事迹,这些爱国主义英雄一直被人们传颂,并且会一直传颂下去。第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尽心尽力,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北宋的儒学家张载曾这样说过,要有着仁爱之心,保有自己的德行,继续学习儒家文化,最后达成全体归仁的境界。孔子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孟子将诚、信结合在一起,提出道德修养论。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成了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千古名言。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通过社会传递,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应以多种方式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是非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要树立道德典范,因为道德典范是公众效仿或者学习的样板。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通过家庭教育,树立价值观从小做起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注重培养青少年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性,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不仅直接决定了社会、肌体的健康与否,而且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启蒙、品性养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形式。融入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倡导树立新的家风、家规,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的品行。

三,通过学校教育,培育学习新风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去。避免说教式的灌输,宜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使青少年在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浸润和洗礼。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部门可编写出适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教材。学校可广泛开展各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教育活动。观看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片及优秀影视剧目,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自我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现如今各类小学、中学开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弟子规的诵读,都体现了学校教育对于当今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彭音.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1).

[2]費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107.

[3]龚自珍.国语注补[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82.

[4]戴木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下)[J].唯实,2014, (5).

[5]祁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5(7).

推荐访问: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 探讨 核心价值观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