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对策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3-05-30 10: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针对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4-0016-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以什么样的人才队伍素质去适应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这是摆在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国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地进行探讨。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年轻技术骨干流失率较高,反映出企业对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年轻的技术人员不断流失和大学毕业生引进困难的尴尬处境。以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为例,从2000年至2006年,引进主体专业大学生192人,辞职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103人,每引进2人流失1人。通过与离职人员而谈后了解的离职原因分析,企业人才的流失与目前的工资水平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偏低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一部分人员离职还主要源于他们对职位和工作内容的满意程度、在企业受重视的程度以及他们所期望的晋升值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反映出企业对青年技术人才的重视不够,一方面缺乏价值观、人才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忽视了对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导和帮助。

2.人才结构头重脚轻,主体专业人员多,边缘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少,反映出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与国内同行业相比,有些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边缘专业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选拔配备上,显得滞后和力度不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得不到优良的人才结构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从事市场营销、金融贸易、经济、法律、标准等方面人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相距甚远。此外,在人才选配上,国有企业还受到计划指标的控制,人才的补充受到一定限制。

3.专业技术人才适应性差,成长缓慢,后继乏力,反映出企业的培训机制亟待完善。

在不少企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岗位上的锻炼基本上是“自我揣摩”、“自我成才”;部分技术人员在设备进行改造后、工艺技术发生变化后、岗位交流后,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这种现象反映出培训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重形式、轻效果,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缺少具体岗位、具体专业的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在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复合型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专业技术人员重职称晋升,轻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提升,反映出企业的评聘分开与岗位竞聘机制不到位。

在经过多次改革以后,企业逐步推行岗位管理,逐步落实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分开,但由于岗位分析工作不够深入,岗位说明书不够全而,“职称”在岗位任职条件中仍然占有过大比重,岗位竞聘过程中缺少对人才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聘分开的最终落实,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片面追求职称晋升的现象。

5.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的主动性不强,反映出企业分配机制不尽合理。

据统计,目前石油石化行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开发人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据主体地位(约40%-60%),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从事单一专业的人多,从事跨专业、跨学科的人少;从事传统工艺技术的人多,从事高新技术的人少;从事日常生产运行管理的人多,从事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高新技术研究的人少的被动局面。技术人员干好与否、勇于创新还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导得过且过,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保证企业持续、良性地发展。

一个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现代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做好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是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分阶段制订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和聘用企业紧缺的专门人才,如优秀经营者、国际、国内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企业服务。二是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系统和科研开发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比例。适当补充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人员,加强企业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力量。三是优化内部人员组合,针对某一项具体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工作,组织自主性的科研工作团队,适度灵活地管理分配模式,企业只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检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潜能,同时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化经济效益。

2.注重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辅导。

科学设计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对每名技术人员进行素质和能力评估,并进行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将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组织培养路线图相结合,激励技术人才按组织期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激发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加速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如针对引进的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技术人才可以采取人职教育和轮岗实习相结合的办法,对他们实行包括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环保、质量监控、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历程等为期1-2周短期入职教育和1-2年的轮岗实习,使他们尽快适应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化过程,帮助他们戒除“娇”、“骄”二气,克服浮躁心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学技术、长本事,把追求个人价值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他们打造成一支思想稳定、目标明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企业后备技术队伍。

3.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把培训提升为一种激励手段。

改革和完善职工培训机制,引人竞争激励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个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企业的生产发展实际需要相结合,“学我所用”。一是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建立企业、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资体制,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继续教育,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将内部培养与送外培训相结合。一方而,建立专家帮教指导制度,采取“导师带徒制”等措施,在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对技术相对成熟、明确培养发展目标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地选送参加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继续教育学习或国内重点科研、工程项目、国外高新科技项目的实践,继续走“产、学、研”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道路。三是奖励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重点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大专业之间轮岗交流力度,打破学历、年龄、任职条件界限,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轮岗学习,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建设。

4.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

一是从职称上改革,用好专业技术人才。对只有学历、年限、资历,而无实际贡献的人形成制约,进行“高职低聘”;对贡献大、资历浅而因评聘指标限制不能入围的专业技术人员破格使用,予以“低职高聘”,聘任期间享受规定的工资待遇,真正做到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用岗位管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同时缓解专业技术职务因评聘指标比例的限制造成的矛盾。二是进一步完善岗位分析工作,建立以业绩考核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重视技术职称但不唯职称论,科学制订岗位任职条件,在技术人员中推行能上能下、能下能上的竞争机制,在岗位竞聘过程中重点考察技术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始终贯穿绩效管理的思维,把人才的升职、人才的薪酬、人才提高性培训的投入和其他各类待遇与个人的业绩挂起钩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5.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多种模式、灵活的薪酬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比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提成、关键技术人才特人特薪、科研项目工资总承包、外部引进的成熟的技术人才协商薪酬,等等。通过改革,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总之,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继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推进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和谐稳定,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 明

创建深圳华侨城

到人大履职伊始,叶飞就有一个思想:充分发挥侨务部门与华侨、华人联系密切的优势,为引进侨资、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牵线搭桥,闯出一条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路子来,并决意“树立一个样板”。

1985年春节后,叶飞在广东省省长梁灵光的陪同下视察了深圳经济特区。在沙河工业区,他为工业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吸引。联想到珠海经济特区通过引进外资、引进香港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成旅游中心、度假村、九州城购物村等休闲、购物场所,发展了旅游,繁荣了经济的做法,叶飞当即向梁灵光提出:沙河可以借鉴珠海的做法,采用交通部利用香港招商局开发蛇口的方式,由国务院侨办直属的香港中国旅游集团投资,建设一个吸引华侨资金和人才、技术的经济实体。至于名字,叶飞说就叫华侨城。这一设想当即得到梁灵光的赞同。

同年3月,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叶飞在会上具体谈了关于建设华侨城的设想。他说,沙河华侨工业区,东面是深圳市的商贸区,西面是蛇口工业区,濒海,处在交通要道上。我以前没有看过,这次看了以后,觉得确是一块“宝地”,潜力很大。这里虽然起步早,办了一些企业,但由于没有认真地搞,没有统一规划,重视不够,所以和深圳市区、蛇口工业区比起来,发展缓慢,落在人家后面。这种状况要改变,而且要快,要抢时间,尽快把沙河开发起来,建成华侨城。各方面要协商一下,要尽快组织一个班子,派得力的干部去干,首先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搞出一个总体规划,然后再抽调力量把这项工作干起来。争取5年内见成效,把华侨城办成一个吸引侨资、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窗口,办成一个侨务工作的窗口,要把这里变成吸引华侨投资的样板,以打开吸引华侨投资的局面。

关于如何经营管理,叶飞说,沙河华侨工业区是深圳的一部分,管理体制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分工,即:党政工作归深圳特区管,经营管理由香港中旅集团管,国务院侨办主要管方针、政策和侨务工作。政企分开,同侨办的司局脱钩,由侨办党组直接领导。让香港中旅集团统一经营,他们有许多有利条件,还可以避免外交上的一些麻烦事情。当然,既然让他们经营,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搞基础工程,在资金上有困难向国务院写个报告,请求批准他们的利润5年不上交,用于华侨城建设。

对于华侨城建设的方针,叶飞也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开发沙河地区,建设华侨城的方针,应以工业为主,兼搞房地产,如华侨新村,办学校,也可以搞第三产业。总之,思路要打开。只有两件事不能搞,一不能开妓院,二不能开赌场。至于管理办法,可以学习借鉴香港、日本、美国管理工厂企业的一些先进方法。建设华侨城,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不要被旧框框束缚,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叶飞的设想在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与会人员一致赞扬是个好主意,表示将竭力支持。

同年6月,经过充分论证和协商,叶飞与国务院侨办联名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在深圳市沙河建设华侨城的报告。

叶飞关于建设华侨城的设想,新颖、大胆,富有创意,在东莞召开的侨务工作会议尚未结束,广东省内外就广泛传播开。消息灵通的新闻记者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采访叶飞。国务院正式批复后,8月25日,新华社发了通稿。当天,全国各大报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深圳特区将建华侨城》。

报道发出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大受鼓舞,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侨务部门表示,希望出资、出力,参与华侨城建设。

翌年2月,在梁灵光的领导下,华侨城建设正式启动。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当地省、市领导都对华侨城建设非常重视,寄以厚望,给予大力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笔为“深圳特区华侨城”题名。1989年10月,华侨城兴建的中国第一座缩微旅游景区“锦绣中华”正式竣工。开放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接着,新的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也相继建成开放。通过招商引资,不仅1985年以前原有的少数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且迅速兴办了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和项目。

10年后,梁灵光在回忆录中说:“事实证明,在国家和地区经济有困难的情况下,叶飞提出采用蛇口方式由香港中旅来开发深圳华侨城,是完全正确的。它有利于广东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深圳的经济开发,也有利于推动全国旅游事业和华侨工作的开展。”

立法护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短短几年的时间,立法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但直到1985年,关于华侨和侨务工作方面的法律,却一个也没有。很显然,这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与日俱增的侨务工作量,是极不相称的。

1985年6月,叶飞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精神,在侨委办公会上提出了侨务立法问题,强调下一步“要把侨务立法作为重点来抓,务必使侨务工作有法可依”。

同年12月,人大华侨委员会在厦门召开全国人大侨委委员、六省市人大侨委(工委)及有关侨务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专题研究侨务立法工作。在大家充分酝酿讨论,发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叶飞作了总结讲话,具体阐述了制定“保护归侨侨眷权益法”的设想及立法的原则。叶飞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党的侨务政策已逐步落实,许多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我们的工作中心可以转一转了,要重点抓抓立法工作。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归侨越来越多,社会生活中涉侨问题也越来越广泛。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单纯靠政策是不行的,侨务工作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逐步转向依靠法律办事。依法治国,也要“依法治侨”、“依法护侨”。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归侨、侨眷的权益,凝聚侨心。“本着先易后难、先国内后国外、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首先要制定《保护归侨侨眷权益法》(以下简称《保护法》)。这是侨务工作的基本建设,是我们现在就应抓紧的一项重要工作。”

叶飞的提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由此,起草《保护归侨侨眷权益法》正式列入了侨委的工作日程。经侨委研究决定,正式成立起草小组,由全国人大侨委副主任委员何英主持此事。但叶飞并不因有人专管而有所放松。他依然不避严寒酷暑,亲自带领工作人员跑遍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十几个省及若干市、县,进行艰苦细致的立法调查。

在侨委副主任委员何英的主持下,起草小组参考国务院侨办的《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权力和利益暂行条例》,很快起草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归侨侨眷权力和利益法》初稿。尔后,叶飞、何英等侨委领导便分头与起草小组的同志一起,带着《保护法》初稿分赴天津、北京、广州等地,邀请各地侨务部门的干部,归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有关部门和法律专家、教授,高检、高法及人大法委、法工委的同志参加座谈,听取他们对《保护法》初稿的意见。与此同时,将《保护法》初稿打印分送辽宁、河北、浙江、广西等省、自治区人大侨委、侨办、侨联及中国致公党,征求他们的意见。

1987年3月下旬,第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第六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侨委专门召开座谈会,召集100多位与会的归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具体听取他们对《保护法》草案的意见。会后,《保护法》草稿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和充实。

经过上上下下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于1990年初形成了《保护法》第七稿。同年5月,叶飞亲自主持在福州召开的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征求了与会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主任、省侨办主任、省侨联主席对《保护法》修改稿的意见,并作了修改,从而形成了《保护法》法案。会后,遵照叶飞“要考虑细些、考虑远些、考虑全面些,尽可能多的征求意见”的要求,何英又召集高法、高检及国务院侨办、国家计委、财政部、政协侨委等16个部委有关部门的人员和法律专家,对法案进行了逐条逐句逐字的推敲,并将法案《保护归侨侨眷权力和利益法》的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前后历时五年,八易其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于1990年9月7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以没有反对票、弃权票而一致通过,并决定于次年1月1日开始施行。

为了扩大影响,促使《保护法》的实施,9月14日,叶飞在人民大会堂副委员长办公室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他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一法律的实施,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关心支持侨务工作,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呼吁海内外的华人、华侨,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最后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保护法》的诞生凝聚着叶飞的心血,是他在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兼首任侨委主任委员任上,对新中国侨务事业和法制建设的一卓越贡献。

中菲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叶飞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接待过欧洲议会及尼泊尔、澳大利亚、泰国、土尔其等多个国家的议会代表团,接待过的来自五大洲的华人、华侨社团、华侨领袖和知名人士,难以数计。但他出国访问只有两次,且都是华侨相对集中的地方。一次是1984年12月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缅甸、泰国,一次是1989年1月,率团访问菲律宾。这两次访问均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菲律宾的访问,引起了社会各界空前的轰动,在中菲友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9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十七。应菲律宾参议院主席萨隆加邀请,叶飞率全国人大代表团一行8人登上了前往马尼拉的飞机,开始了他难忘的访菲之旅。

这是叶飞自1919年随父亲回国,离开诞生地70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菲律宾。父亲、母亲早已去世,童年的记忆也印迹了了。但要去菲律宾了,叶飞仍然从心里涌动着一股难以言传的热流,与往常出访全然不同。行前,叶飞向中央报告了自己在菲律宾的家庭情况,并提出,准备在访菲期间为父母扫墓。中央同意了他的安排,并通报了菲方。

菲律宾政府及参、众两院,对叶飞的来访非常重视。除按照外交礼仪部署接待外,还为叶飞回诞生地扫墓、省亲作了特别安排。叶飞诞生地奎松省迪阿旺镇政府找到了叶飞的出生证和当年受洗的记录,并重修了叶飞的父亲叶荪卫、母亲麦尔卡托的墓。中国驻菲大使王英凡也把叶飞在菲律宾的弟弟、妹妹请到菲首都马尼拉的宾馆作客,向他们了解叶飞在菲亲属的情况。菲律宾新闻媒体闻风而动,各大报刊纷纷在显要位置刊登了叶飞即将到访的消息。一时间,叶飞的身世、传奇经历,及其在菲亲属的情况,很快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从首都马尼拉到奎松省迪阿旺镇,形成了一股浓浓的“叶飞热”。

叶飞一跨出机舱,菲律宾参、众两院的十几名议员便热情地迎上来。菲方给予叶飞仅次于国家元首的礼遇,盛装的仪仗队,鸣礼炮17响。叶飞的妹妹爱玛手捧一大束鲜花站在华侨、华人欢迎的行列中。当叶飞与迎上前来的胞妹爱玛拥抱时,禁不住眼睛湿润了。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争先恐后地挤上前,围着叶飞,请他谈此行的感想,叶飞动情地说:“有首古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现在是连乡音都不懂了!”

当晚,菲律宾参议院主席萨隆加在国宾馆举行盛大宴会,欢迎中国人大代表团。萨隆加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叶飞致了答词。他首先对菲律宾国会的盛情邀请和萨隆加主席热情友好的讲话表示深切的感谢。接着,热情歌颂了菲律宾光荣和自豪的历史,及近些年来革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中菲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两国在文化和贸易方面的联系早在1600多年前就开始了。千百年来的友好交往,不仅大大地缩短了两国之间本来就不长的地理距离,而且还使我们建立了亲戚般的关系。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当我在阔别了70年后,再次踏上这块美丽、温馨的土地时,内心的感受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非常高兴和满意地看到,中菲友好关系随着两国建交,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菲两国是近邻,又有血肉相连的亲戚关系,更应该世代友好下去。我就是为此而来,为促进中菲两国的友谊而来。

从翌日起,代表团便遵照中央确定的出访方针,本着广泛接触、广交朋友,多做工作,增进了解,发展友谊的精神,在菲律宾主人的殷切接待和周到安排下,展开访问活动。

25日上午和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团先后拜会了参议院主席萨隆加和众议院议长米特拉,旁听了众院的会议,并分别同菲参、众两院部分议员进行了会谈。由于行前叶飞已了解菲律宾有些议员在台湾问题上有错误认识,试图搞什么“与台湾关系法”,所以内定此次会谈内容,主要集中在菲台关系问题上。

叶飞敏锐地意识到,由于中菲建交时间不长,菲参众两院到过中国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他们对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中国人民对台湾问题的重视程度缺乏了解。于是,叶飞具体介绍了中国的国情、台湾问题的由来,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坚持和平统一祖国的原则立场。台湾问题总要解决。分久必合,分离的现状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我虽然老了,有生之年仍然希望到台湾看看。菲国会了解叶飞的经历,知道他是与国民党军打了半辈子仗的著名将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也是他长期坐镇福建前线,1958年又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炮击金门战役。因此,菲方非常重视叶飞的意见。他们当即表示,尊重中国人民的原则立场,永远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的政策不变。

26日上午,阿基诺总统在参院主席萨隆加、外长曼格拉普斯的陪同下,与叶飞进行了亲切的会见。阿基诺祖籍福建漳州,许姓。会见中,阿基诺深情地回忆了上一年访华时中国政府安排她回祖父的出生地寻根的情景。她说,我有中国血统,你有菲律宾血统,我们两个人就是菲中友好的象征。叶飞说,作为一个与菲律宾有血缘关系的中国人,更希望中菲两国世代友好,因为这符合中菲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总统在推动菲律宾民主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魄力,是令人钦佩的。我相信在总统的领导下,菲律宾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中菲友谊一定得到更大的发展。最后,阿基诺总统还关心地询问了叶飞回乡扫墓、省亲的具体安排。

在菲期间,叶飞专门安排时间会见了华侨和华人代表,出席了菲华各界联合举行的公宴。在菲的大批华侨、华人,念乡怀土,非常愿意为祖国建设出力。叶飞虚心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介绍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代表政府和人民热情欢迎他们回国探亲,到国内投资。

访问、参观等预定的活动结束后,27日,叶飞在王英凡大使夫妇的陪同下,抵达其出生地迪阿旺镇。

迪阿旺镇,地处半山区,在满山遍野椰林的环绕中,幽静而美丽。只是70年过去,当年的古屋早已拆除,熟悉的面孔难觅,叶飞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家的感觉了。但是,亲情常在,迪阿旺的人是无比热情的。弟弟、妹妹自不必说,全镇男女老幼都出动了,大家像过节一样盛情迎接这位在本地出生的中国将军。叶飞带领着女儿叶葳葳和在菲的亲属,在人山人海的簇拥下来到整修一新的父母亲墓前。面对父母的墓碑,叶飞默默肃立,感慨万端,满怀深情地献上了一大束黄玫瑰。

扫墓、会见亲友后,叶飞在情意融融的迪阿旺镇会客室里,与当地官员和群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高兴地接受了镇政府授予的“迪阿旺之子”的荣誉称号。

叶飞此次访菲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菲律宾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菲律宾五家华文报纸和主要英文报纸,每天都以显著版面刊载代表团访问活动的文稿和照片。访问结束时,菲最大的英文报纸之一《星报》上刊登了一幅漫画:画面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两棵大树。注文说明,这两棵树即代表中国和菲律宾。用以表达中菲两国和两国人民间兄弟加亲戚的关系。

通过此次访菲,菲律宾人、在菲华侨和华菲混血儿,都把叶飞视为他们中的一员,视为自己的骄傲。叶飞在菲律宾成了知名度很高的象征中菲友谊的中国领导人。

推荐访问:国有企业 对策 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 现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