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综述(2008—2010)

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综述(2008—2010)

时间:2023-05-30 14:07: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文章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状况、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五个方面。总体研究具有成果丰富的特点,个体研究具有内容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和研究深度不足的特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创业;综述

中图分类号 G5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1)11-0183-04

一、大学生创业的状况

(一)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情况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麦可思公司(MyCOS)对全国2008届和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所做的调查报告。2008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1%;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和个体户等家庭的大学生创业比例最高;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类;主要地区在中西部地区,集中于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筹资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创业者的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2009届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为1.2%;本科生创业最多的是艺术设计、计算机、英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高职高专最多的是机电一体化;主要地区是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集中于销售行业和个人服务业,筹资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麦可思研究院,2010)。

对全国2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意向,但真正创业的凤毛麟角;大学生希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家乡、启动资金少、风险较低的行业创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呼声很高(吴忠宁,2009)。对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10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较为成熟和理性;16.9%的创业目的是解决就业,73.2%的是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和挑战自我,即大学生创业大多数属于机会型创业;80%的认为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创业素质欠缺占44.8%,缺少资金占25.5%,缺少项目占12.7%(费英秋,2009)。2009年对18所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年轻有活力、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已经创业;但大学生的创业率仅为0.65%,二成多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很大(黄敬宝,2010)。2009年对杭州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热情较高,创业目的与动力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创业的认识更趋理性,对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一般”居多,迫切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帮助(沈晓敏,2010)。

“大学生村官”为农村输送了宝贵的人才,但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创业政策实施不规范、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创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合适创业项目等问题(谢志远,2010)。

网络创业投入小,回报快而高,市场潜力无限,加上大学生的智力优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但网络创业意识薄弱、缺乏理性认识、创业技能落后、创业范围的局限性大、缺乏资金支持和管理意识、技术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创新意识缺乏等,成为制约和困扰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重要因素(胡桂兰,2010)。

综合各种调研结果,2009年青年创业意愿较高,而且受地域影响,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不高,青年创业需要有一定的积累,世界金融危机同时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

(二)大学生创业的典型做法

杭州市提出“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人才创新创业理念,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主线,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走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钟巍,2010)。

浙江海盐县通过创建“企业大学生创业园”,探索出一条基层市县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之路(温金海,2010)。嘉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008年建立区域性的“中国南湖科技创业导师团”,创业导师对创业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辅导,为创业企业提供人脉、团队协调和财务管理等服务,并可能成为投资或合作伙伴,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家(周建新,2010)。

中国石油大学把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的重点,坚持“政府重视、地校合作、引导大学生创业就业;完善政策、打造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企业、培育产业、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方针,努力打造精品大学生创业平台(中国石油大学,2010)。大连理工大学初步构筑了以学校示范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中心,由院系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基地构成了卫星式创新创业实践硬件平台和人本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软件平台,形成了以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内课外双渠道、学研产三结合、多模式”为核心、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连理工大学,2010)。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汲取温州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温州创业优势,逐步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张焕镇,2009)。哈尔滨工程大学构建“竞赛牵引,社团运行,中心保障,社会融资,基地实践”的运行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实效性(张利君,2010)。依据3T理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大学生创业孵育支撑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其较强的科学性和运用价值(罗晓芳,2010)。

二、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者的素质构成

杜永红(2010)对于陕西高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由能力和个性构成,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职能技能、分析决策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苏益南(2010)运用灰色模糊理论,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徐小洲(2010a)对浙江4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和创业机警性影响大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机警性是创业社会资源和创业先前知识影响创业信念的中介变量,大学生创业信念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徐小洲(2010b)的实验法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认知受到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的影响,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创业合作在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创业意向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严建雯(2009)对浙江5所高校2975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中等创业意向水平;大学生创业意

向及其创业行为倾向和创业可能性两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和父母职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文科生,父母职业为企业家、私营主或个体户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父母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刘海鹰(2010)关于687名济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利益追逐无显著影响;环境因素有增量效度;背景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创业大赛没有显著的影响。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对全国21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业技能、资金和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吴忠宁,2009)。对北京10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能力的占39.5%,机遇占25.4%,政策占6.5%(费英秋,2009)。马淑文(2010)对浙江大学生创业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商业机会,包括市场需求和获利能力分析;创业团队,包括创业带头人和团队的整体素质;流动资金的充裕性以及其他财务、资产等创业资源。陈华(2010)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农村创业有四种策略:S-O策略强调依靠大学生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即实力型策略;W-O策略突出要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即争性策略;S-T策略指出要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即抗争性策略;W-T策略强调应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即防御型策略。马强(2010)对浙江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区的研究表明,多元化投资及社会化运作机制衍生了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创业机制,产生了新的分配形式,“科研孵化”和“创业就业”功能结合,使创业成功率从原来的4%最高升至11%。

三、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

黄文光(2010)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观念偏颇、体系不完善和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李海宗(2010)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认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薄弱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的问题

陈成文(2009)强调了我国创业政策的局限性。创业培训有长足发展,但创业教育落后;减少进入障碍政策日渐完备,但商务支持不足;信贷政策日趋合理,但创业基金政策滞后;改善硬环境政策日臻完善,但改善软环境政策缺失。

四、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

(一)综合性因素方面

李学东(2010)认为,必须从战略的视角构建创业理论体系模型,将高校引导、政府扶持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关键要素整合起来,全面研究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微观机制。

周建新(2010)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理念;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并实现高校创业园与政府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的衔接,在建立创业团队、提高创业者素质、创业融资和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

刘青广(2009)认为,高校应发挥社会力量,争取多渠道筹集贷款、设立专项基金;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收集创业信息并及时发布;大力创办科技创业园区、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建立师生创业实践平台,以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经验。

黄敬宝(2010)强调,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共同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

郗杰英(2008)强调,制度安排在青年创业中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协调党政群社、形成帮扶合力,注重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培训和营造舆论氛围等具体措施。陈成文(2009)指出,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强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优化创业促进模式,开拓创业融资渠道,营造适宜创业的社会氛围。童铁江(2010)主张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生态链。大学生创业项目如“种子”,政府要像“园丁”一样注意筛选和培育;大学生创业初期犹如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政府像“保姆”一样精心呵护;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之后,“有形之手”要向“无形之手”转变,当好“保安”,搞好环境建设,使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谢志远(2010)强调,要简化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优惠,健全服务体系,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并推介项目,整合优势资源,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创业。

易单立(2009)建议,建立专门的微型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并采用商业化模式运作,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微型贷款”。

(三)大学生方面

黄敬宝(2008)强调,大学生一方面要扬长,即强化抱负和事业心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技能水平高、敢于承担风险等优势,又要补短,即弥补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资本较少、缺乏信用记录和合作精神较弱等劣势,加强创业教育、注重行业选择、创业途径选择和融资方式选择,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

吴彬(2010)认为,“山寨”是从网络蔓延到整个社会的一种典型泛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可以从“山寨”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如事业起点:立足草根、扎根基层;模式选择:克隆模仿、大胆创新;努力方向:觉察空白、填补市场;创业心态:放下包袱、快乐创业;发展路径:紧跟中心、健步成长。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吕江林(2010)提出,要从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服务和创业教育评价等方面构建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徐小洲(2010c)强调,从组织机构、社会基础、资金保障、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等环节着手,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何军峰(2010)提出,根据不同高校、专业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模式。地方高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和资源,从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灵活多样的创业活动、有效的创业实践三方面考量,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建立自己的创业教育体系。王连森(2010)提出,“两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平台开辟了“创办企业”、“创建事业”和“创新业务”三个创业教育新领域,构建了包含“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和“行动板块”的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具有研究领域宽和系统化程度高两大特色。余为(2010)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由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构成。内部保障体系由管理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大学生、资金投入和实践基地等要素构成;外部保障体系由政府、高校和社会等要素构成。

(二)聚集创业教育资源

谢志远(2010b)强调,要挖掘我国丰富的侨务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如借鉴海外华侨华人的创业精神、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通过搭建华侨华人与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大学生创业海外实习基地和创业基金,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改善创业教育教学

张永智(2010)指出,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采用亲历、亲为、亲身感受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创业实验中增强实践能力、综合知识能力和驾驭市场能力。

(四)强化创业教育实践

高风民(2010)认为,必须以校内为主、走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建设路径,重点搭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平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

随着大学生规模扩大以及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这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与探讨。通过对2008-2010年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会发现研究成果的三个特征。第一,总体研究成果丰富。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创业研究的专著很多,尤其是论文非常可观。从研究的总体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所有方面。包括大学生创业状况、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等。每个部分又都有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第二,个一体研究内容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尽管从总体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就单个研究成果来看,则较为零散。从成果形式来看,专著较少,论文较多;从成果内容来看,大多数仅仅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很多成果缺乏连续性,不同成果的可比性较差。第三,研究深度不足。或许由于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的时间还不长,目前研究成果大多数是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理论分析的不多,学术深度也不太高。因而,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荐访问:中国 综述 大学生创业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