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暗处的力量》的空间化书写研究

《暗处的力量》的空间化书写研究

时间:2023-06-01 08: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集《暗处的力量》由一系列经典短篇小说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家园意识的文学空间,实现了对自我家园意识的唤醒。作家借记忆中家乡西海固的旧事、旧人,再现了社会空间背景下,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空间中的回族人们的生活百态及具有批判社会现实作用的精神空间。

关键词:《暗处的力量》 空间意识 空间书写

米歇尔·福柯曾说:“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为普遍共识。”①况且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并不纯粹的文化空间里,当民族身份的标志已日益难识,并成为人们的日常焦虑时,地域、空间意识就日益凸显。在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集《暗处的力量》中,这种地域、空间下的文化身份确认意识就十分凸显。作家以书写记忆的方式关注着作为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空间——西海固地区,对本地区结成的社会关系进行深深的思考,表达自己对家乡人们深情的惦念及对自我家园意识的唤醒。具体而言,在作品中,作家对生存、生活空间中社会关系的关注及对自我家园意识的唤醒的文学阐释,主要通过社会背景的空间化书写、地域環境的空间化书写和精神世界的空间化书写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社会背景的空间化书写

黑格尔曾说:“作为主体,人固然是从这外在的客观存在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但是……人还是要和外在世界发生关系。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世界……”② 这里所说的世界是指故事中人物的活动空间,它进一步被分成时代、社会背景的大空间和具体活动场所、环境的小空间。“作为大空间的时代社会背景主要是指社会的基本结构,通常,它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③ 它能够全面地展现故事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表现出作家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空间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缘由并挖掘故事发生的价值意义。在石舒清的小说集《暗处的力量》中,作家向读者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西海固地区人们封闭而艰苦的生活、落后而愚昧的文化思想,从而表达自己对特定时期下西海固地区人们的生活、生存的关注与深思。

短篇小说《牺牲》揭示了大空间,即在粮食匮乏的时代背景下,西海固地区人们艰苦而悲惨的生活现状。故事以儿童“我”的视角讲述了“我”的好伙伴——身患腿疾的少年舍巴悲惨的命运。舍巴与我们一起到邻村偷豆蔓,他却因腿脚不便而被邻村村民所抓获,后引发了两村之间关于粮食赔偿的“战斗”。最终,出现了父杀子的场面,“致使舍巴在当天夜里无常”。这本是小孩子无意间犯下的错误,却扩大到两村之间,甚至上升到对人性的批判层面。面对被抓的舍巴,村子里的大人没有同情,只是埋怨或担忧自己家的粮食是否会被赔偿给邻村;面对被打的舍巴,作为曾经的“战友”、伙伴的“我”竟也无动于衷,这充分展现了灾难中人性的冷漠。这悲剧的直接导演者似乎是因为饥饿,但在饥饿背后的是当时的自然灾害,甚至延伸到国家层面。作家在最后的札记中专门写到“那一年是公元1973年”④,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这种时代背景驱使着像舍巴这样十几岁的孩子们盲目地、不计后果地去冒险,只为了自己和家人不再整日地饥肠辘辘。文中社会背景空间为文本中人性的自私及悲剧的结局作了解释和强化。

短篇小说《铁色》与《牛头》则讲述了在社会文化变迁下西海固地区女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文化空间背景对人们生活根深蒂固的影响。《铁色》以儿童五斤的视角展现了计划生育时期,农村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观点态度。面对一个刚出生却被遗弃的婴儿,村里的大人们先是验明性别,然后无动于衷地围观着那个脸已冻得铁青的女婴儿。作家在此以文化批判的姿态表现人们那已被泯灭了的人性。有围观群众说:“女子娃嘛,要是个儿子娃我就收养下。”⑤这充分反映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农村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且这一思想在计划生育的社会背景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牛头》则以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悲惨的一天,表现出了落后迂腐的封建思想对农村女性命运的影响。作家开篇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即“发生这事时队里已驻进了工作组”⑥,接着,用大量文笔详细地描写了这个女人悲惨的一天。小个子女人满怀信心地做着婆婆给她布置的燎牛头的任务,却因一个意外使完整的牛头被破坏了。她先后遭到婆婆与丈夫的辱骂与鞭打,但她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反抗。当工作组组长要为她伸张正义时,她却坚决否认婆婆与丈夫责打过自己。最后,她心里还只想着那未完成的“任务”,就又去燎牛头了。这位深受传统文化禁锢的女性,即使在新文化思潮下,依然保持着已被传统文化麻木了的内心,认为丈夫与婆婆对自己残忍的行为都是自己该受的。可见,落后迂腐的封建思想已经对农村女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作家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及空间放置在文化变迁中的农村,以文化批判的姿态表达着不同社会空间背景下乡村的种种现状。文中,农村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空间,封建思想早已深入这个空间里的人们之中。在悲剧性的社会空间里,悲剧注定要发生。

二、地域环境的空间化书写

偏重于自然因素的小空间常常通过对地域、地点的描写来反映一种文化性。迈克·克朗曾在《文化地理学》中提出了“文学景观”的概念。他指出文学作品解说地理空间中的一切事物,并赋予其意义。在小说集《暗处的力量》中,作家笔下的山水、拱北、黄土、牛羊动物等空间景物机制,是影响回族人生命、生活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回族人们的精神文化特征。

作家在短篇小说《节日》中,通过描写石头山、小河、拱北、尕羯羊等空间景物机制,表现了恶劣自然环境下的回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精神文化世界的坚守。文中作家多次借山、河等景物机制,表达出了西海固地区的回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地区民俗文化的坚守。如主人公环环媳妇在去石头山舍散尕羯羊时,以环环媳妇的视角看到石头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人们在上山之前都要在河边洗手、洗脸,寓意着将身心的污浊、污垢和私心杂念洗去,带着一个洁白、纯净的身体去拱北,表达对逝世长者的尊敬。上山的人们用两三个小时徒步上拱北,以求得心灵的踏实,说明了人们对石头山的敬畏之情。其次,作家还借尕羯羊、拱北等景物机制,表达了西海固人们对精神文化世界的坚守。作家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生动、鲜明地描写了尕羯羊的意象,文中的尕羯羊作为一个地域景物机制不仅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且还作为民族节日的文化化身,展示着回民族的节日习俗。故事开篇由尕羯羊引出了内心坚守伊斯兰文化的环环媳妇与抽烟喝酒、不务正业的环环的日常生活。接着,小说介绍了环环媳妇去石头山舍散尕羯羊的过程,突出表现了一个回族女性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而作为舍散的对象——尕羯羊一到石头山,就表现出端庄肃静、少年老成之态,它似乎早就来过这里,似乎就是属于石头山。此时,尕羯羊身上被赋予了一种文化精神,即回族人们千百年来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追求与坚守。而文中的拱北作为一个空间景物机制,提供了活动空间。“在苍茫空阔的大山里,那拱北像是一个古老的蜂箱,吸引着无数蜜蜂一样的人往它身边来。”⑦拱北这一活动空间成为回族人们精神的凝聚点、支柱点。如果说尕羯羊是民族精神追求者的化身,那么拱北则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港湾”,是民族个体身份认同的指引者。

作家赋予其笔下的地域景物机制以丰富的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西海固地区的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了西海固地区回族人们的精神文化特征。作品借山、水等景物机制表达出的回族文化中,对生命的敬重,对精神世界荡涤的清洁观,表明了这一地域空间人们自然朴实的生活理念;借尕羯羊和拱北等景物机制,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空间那种独特的人文情怀和生命关怀。

三、精神世界的空间化书写

石舒清在小说集《暗处的力量》中,除了借助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展现西海固地域的人情风貌外,还借助儿童的形象,重返人性最初的地方,用儿童奇异的心理活动为读者建构了一个精神心理空间,展现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批判那已丧失了的现实社会道德修养。

短篇小说《铁色》以怪诞、暗喻的手法描绘了未经世事的儿童五斤那怪异却又充满复杂意味的心理世界,表现了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破壞与亵渎的现状。五斤跟随母亲到枪决广场后,内心充满怪异与压抑,他看到无数动而僵硬的腿和不动却有生命的脚,他甚至觉得“人们的脚都是无数睡着了的叫不出名字的小兽,它们都是有尖利的牙齿的,因睡眠的原因没有露出来”⑧。这怪异之感下所构建的心理空间表明了来枪决现场的民众之多及五斤害怕的内心。枪决对象出现后,广场上所有的东西在五斤的眼里都是陌生且带有恐惧味道的。人们对枪决的期待大过了对他的注意,在他的眼里,人们已经丧失了人本来的面目,一个个都变成了使他害怕、恐惧的“异物”,一张张脸“给他的感觉好像是一把把可以看到却不能打开的锁子”⑨。此时,五斤奇异思想所构建的独特的心理空间,不仅仅是他那充满恐惧、害怕、矛盾的心理世界,还包括成年人内心的麻木、冷漠,是已被现实生活所“腐蚀”了的人性的阴暗面。

《暗处的力量》中作家以“我”那疯癫、怪异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充满焦虑、恐惧的心理空间,借此批判已丧失了的社会道德伦理。“我”无缘无故地得了一种怪病,变得异常胆怯,爱胡思乱想。任何一样东西都能诱发“我”的不安。此时,“我”的内心已经建立起一个畏惧死亡的心理空间,这个充满焦虑与恐惧的心理空间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只要听到有关隔壁女人,即一个再嫁的寡妇的任何消息,“我”都无法抑制自己的病情,尤其是寡妇儿子被枪决那天,空荡荡的感觉让“我”害怕自己会失去理智而做出可怕的事情。此时,“我”现实中清醒的意识和内心迷乱的意识共同构建了“我”充满疯狂、恐惧的心理空间,揭示了“我”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我”听到寡妇儿子被枪决,“我”夸张的行为正是对于不公评判的一种反抗;“我”听到隔壁女人安然无恙地回村,“我”对这个不遵守伦理道德的女性的无耻行为充满仇恨与诅咒,作家在“我”怪异的心理世界中给予了对社会伦理道德丧失的批判。

“在空间上,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对自我的体认。在时间轴上,当下的变化催生了我们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怀旧,对传统流失的忧患和反思。”⑩ 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长期生活在闭塞的西海固地区的回族作家以细腻生动的文笔、自然朴素的叙述构建了一个个独立自足却不尽相同的“乡土空间”,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坚守着本土家园文化。如张承志在都市与乡村的挣扎中,极力地在偏远的乡土之中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李进祥在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乡村与都市空间的客观描写与冷静思考中,徘徊与往返。而石舒清则果断地选择了回归。在小说集《暗处的力量》中,他围绕伴随着他生命成长的西海固地区的历史记忆、空间环境及与之关联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空间、地域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等三个方面,将那片地域空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置呈现,展开“由外及内”的多重视域性的空间化写作,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西海固人们的生存、生活全貌;展现本民族的习俗与信仰,批判那撞击人心、已丧失了的社会人伦道德;更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现代人家园意识的唤醒,对自我民族身份的根源性确认。

① 转引自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页。

③ 徐岱:《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0页。

④⑤⑥⑦⑧⑨ 石舒清:《暗处的力量》,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第261页,第192页,第57页,第246页,第247页。

⑩ 周宪:《全球化与文化认同》,选自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石舒清.暗处的力量[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3] 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4] 杨霞.《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5]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马慧茹,马辉芬.家园意识与文学想象——当代回族作家石舒清长篇小说《底片》的空间化书写特征[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7]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暗处 书写 力量 研究 空间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