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面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面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时间:2023-06-01 13: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对于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从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入手,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提出如何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62-02

创新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高等学校精英式的单一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推行大众化的多元式高等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高等学校在进行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和相应的具体培养目标,然后,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寻求出一种有益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笔者从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其建立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是一种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相适应的,将所掌握的由学术研究型人才创造的基本知识、科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新知识、新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1]。应用型人才又有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之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工程一线的工程师,主要由教学服务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具有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资源丰富的地方高等本科院校培养,部分教学研究型高校也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通常由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再自主创造、再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每一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要研究其特点特征、教育教学规律和具体实施手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目前,正在推行的大众化多元式高等教育模式和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往精英式单一教育模式的束缚,缺乏深入研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流于形式上的培养模式多元化,实质性操作时,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更谈不上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必须深刻探索各类人才的特征、社会需求规律和满足社会需求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运行保障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趋于完善的人格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思想、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等。

2.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一定的人文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一些知识,比如,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知识体系的构建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劳动者,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要具有强烈的工程意识、敢于实践的精神和面对挫折的勇气,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减少盲目性,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规划执行流程。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并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其次要具有创新意志,面对新问题不能退缩,要勇于探索,包括为了解决问题需要进行调研、知识积累、实验等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5.自主再学习能力。任何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不可能是足够用的、万能的,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新问题,需要自己找答案,这就要具备自主再学习的能力。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4世纪70年代的英国牛津大学,依托各学院而存在,大学与学院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大学为学院提供经费和物质资源支持,减轻学院的经济压力,学院凭借优势的导师教育模式吸引大批的本科生,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由学院选派专门的导师对其学业、思想道德、生活等负责[2]。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体特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与导师间的合作协调能力和对新知识、新事物的独特创新思维能力。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得到许多国家的推广应用。在我国,随着大众化多元式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必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探索、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对其在专业学术成长、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健康发展、生活基础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它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科研进行指导,对学生的指导范围较窄。本科生辅导员与学生的配置比例通常是1:200,班主任负责的是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主要是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管理,并对少数落后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工作。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辅导员和班主任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细化管理。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后,每个导师对几个或十几个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将教学、育人、管理结合起来,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可较容易达到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本科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使学生能较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少走弯路,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本科生的学业成长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便于形成适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

2.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紧密的直接交流对话和

协调合作的新型关系,保证每一名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心理水平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面向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3.对本科生导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4.丰富完善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宏观和微观、整体和个体管理相结合,遵从教育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发展。

三、面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模式。高等院校在面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时,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所要培养人才的类型与特点,要从监督评价管理、运行保障、检验完善等几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应实施措施,要以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工程应用性和创新性为中心进行展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考虑。

1.明确校、学院两级管理分工。对校、学院两级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进行整体把握,宏观管理,负责制定导师制的规章制度,成立督导组,定期检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以保障。学院是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者,承担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工作。

2.导师的选拔与培训。导师的选择应从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工作经历、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工作态度等方面考虑,选出的导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力,并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为了提升指导能力,学校和学院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

3.导师的职责与工作量。本科生导师虽然不同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更全面和具体,但并不是什么都做,应明确职责范围,避免工作职责重叠、效果不佳。另外,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有限,导师的工作量应给出合理的规定。

4.导师的工作保障。导师的工作待遇必须到位,不能是象征性的报酬,更不能是没有,导师的工作成绩在职称、先进等评定中应作为考虑因素。导师的工作开展,学校、学院要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如经费、场地、设备等。

5.导师的工作考评与奖励。制定全面的导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奖励激励制度,考评分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表现五个部分,一个学年进行一次,根据考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励先进者,鞭策落后者。

6.导师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检验完善机制,从不同渠道对所实施的导师制的有效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作出纠正,逐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查分析可以来自导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学生中的问卷调查和交流座谈,用人单位的评价、建议与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交流等。

参考文献:

[1]邵波.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及其培养体系研究

[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

[2]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

[J].甘肃高师学报,2011,(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本科生 构建 面向 创新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