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时间:2023-06-07 09: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尼采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重估一切价值,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悲剧理论在其所有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后人曾评价他:尼采是天才、是先知、是时代的先驱者。本文从尼采的个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来分析他的悲剧思想的产生,了解和分析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对人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尼采;悲剧观

一、理论背景

我们来谈尼采的悲剧观,首先来回顾他的生活轨迹。这有助于我们从他当时的家庭、社会因素中挖掘更多背景信息。

1、尼采的生平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牧师之家,但为什么尼采的书中强烈地反对基督教呢?这也许和他遭遇了许多悲惨经历有关,也和当时德国想称霸世界,征服全球的意识形态有关。

我们可以结合《看那这人》这本尼采自传中,总结出他的大致生活轨迹。尼采于1844年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他的父亲是牧师,曾祖父为神学博士、地方牧师总监督。在他5岁的时候,爱他的父亲去世,此后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长大。他在16岁时开始创作文学与音乐作品,18岁发表《意志之自由与命运》。念书期间普奥战争爆发,因高度近视而延期入伍。24岁时落马摔伤退役。25岁时受聘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虽然受聘成为教授,但是他的文章及授课内容常引起很大争议,上课学生也很少,因此担任教职并不快乐。26岁普法战争爆发,他志愿从军担任看护兵,但后来因罹患白喉退伍。31岁时眼睛与肠胃发生病变。32岁因病无法再教书,他向日内瓦荷兰音乐家玛蒂尔德求婚被拒。33岁时与华格纳决裂,为此华格纳曾以文章攻击尼采。35岁,尼采因病重而辞去巴塞尔大学教职,在38岁出版《欢悦的科学》,同年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在39岁时,全身心投入写作,完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他在44岁完成《反基督》这本书,而后在给朋友们的信中可以看出有精神错乱的征兆,他被送到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治疗。在他47岁母亲去世后,尼采由妹妹照顾,直至56岁去世,一生寂寞孤单。

2、尼采生活的时代特点

17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科学及工业社会急速发展。许多人认为只要靠着人类及社会的运作,就可以幸福的生活,而不必像从前需要靠天吃饭、祈祷渡日。因此,人们自我效能高涨,认为人类未来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可惜这种乐观情况未能持续很久,理性科学及工业革命产生的弊病渐渐浮现在社会各阶层。最严重的问题有:

(1)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风行。科学与进化论的发展促使人们产生新的观念。包括:只有眼见的物质世界才有真正价值。一切事物的价值,是由人所决定的,当人死去后一切都归于无有。所以就导致“虚无主义”的产生。人的存在应在此生命中尽量享乐,至于其它对灵魂所做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

(2)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惨烈的战争。尼采生活的19世纪充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单单德国曾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战争造成许多生命在瞬间死去,让人感叹生命卑贱、渺小。

(3)科学及机械文明所造就的工业社会使人机械化、制度化。现代社会的生活及意识型态造成个人意志消解,人类原本应有的生命力完全荡然无存。

因此尼采想要建立起新的价值观体系,以此重视人类存在的意义。

二、悲剧的诞生

尼采看到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痛苦与不合理,在这种人生境遇中,许多人走向了悲观主义或是虚无主义。尼采认为要改变西方思想价值观念必须从由宗教开始。哲学则为个人开设了个人和专制不能进入的避难所,一个内在的洞穴,一个心灵的迷宫。

(1)关于酒神与日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诞生于古希臘的日神与酒神精神,以及二者结合后产生的悲剧。尼采所说的日神和酒神,都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日神Appollo”是光明之神,有预言功能,日神精神维持日常的秩序和伦理。是人类在领悟人生永远痛苦的本质以后,试图去塑造一个华美幻境,以求人生可以一活的努力。“酒神Dionysus”是与醉和狂欢,它表现为“个体化原则的崩溃”,在醉的状态下,人们发泄情绪,这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酒神是对人生的无可奈何,对人生虚无感和人生永远痛苦的领悟。所有艺术都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即抒发对人生痛苦的无奈癫狂,和试图营造出一个华美幻境来击退那种虚无感的渴望。

悲剧所表演的虽是不幸和灾祸,却使我们产生欣赏的快乐。我们不妨把世界看做一位“世界原始艺术家”,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待他不断创造又毁灭个体世界的过程,着眼于悲剧,归结在欢乐。审美的人生态度是把自己的一生当成一个艺术品来创作欣赏,痛快地活,痛快的死,生和死都是对于生命的热爱。

(2)关于意志。尼采虽内附才华,却不断遭遇悲惨的事;与家人失和、感情失意、加上求婚失败的受挫经历,都促使他积极地思考人的生命和意志。他为此感慨道:“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高唱战歌征服一切痛苦,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获得成功,也能让人大笑。”另外,“人是最勇敢的动物”,人类的痛苦是最深的痛苦,失败后仍不屈服,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与肤浅或虚假的乐观主义相反。如果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在与挫折和苦难的抗争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快乐,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尼采从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出发,强调悲剧快感来自对生命意志的逃避,悲剧行动展现苦难是为了超越苦难。

受当时强烈的反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尼采认为从本质上世界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摆脱仅是在意志活动之外去看意志。而超越是在意志活动之中去体验意志本身。人类对于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事物,精神上欢欣鼓舞,这就是悲剧艺术要表达的精神。他甚至提出要以“超人哲学”,指责基督教的罪恶就在于践踏原始的生命本原。因为在基督教中,博爱观念表现了人类的怯弱性。

(3)關于生命观。19世纪初,拿破仑横扫欧洲,处于战败国的普鲁士民众非常自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尼采提出了“强者”、“超人”(超越当下现代人的人)、“自我超越”的观念。他认为:生命是人的自属本性,要使国家人民强大,除了要强化之外,也需要除去柔弱的部分。存在是要制造差别,把生命力表现出来。尼采曾感慨:“人应该热爱生命,同时不畏惧死亡。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的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在梦境中,人人都是完全的艺术家。他曾说“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死亡可以是门艺术,自由走向死和在死中自由。

(4)关于孤独。尼采说孤独是悲剧性的,是一种寻求他人理解而不得的心境。尼采在二十几岁写出《悲剧的诞生》这样一部巨作,不可谓不天才。然而学者的荣誉多半是孤独的,他们身上有一种生理的矛盾野蛮紊乱与高目的性顾影自怜,知遇虽早却晚景凄凉。

悲剧中的人物形象无论多么光辉生动,仍然只是现象。悲剧把个体的毁灭表演给我们看,以此引导我们离开现象而回归世界本质,获得一种与世界意志合为一体的神秘陶醉。这个意义上,尼采说:“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

(5)关于审美。尼采的审美主义思想,通常被理解为尼采思想的核心术语。尼采在其审美主义思想中关于艺术和生命的表达,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一种批判和突围,而不是彻底颠覆和偏颇。正如书中所说,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不可或缺,所谓悲剧无非是“绝对精神”经“外化”“分化”“冲突”“扬弃”而实现自我“回归”的过程。悲剧精神在毁灭中得到高扬。日神精神是阿波罗的法则,是理智的,逻辑的、道德的;酒神精神是狄奥尼索斯的狂醉,是感性的、狂放的、迷醉的。酒神精神使个体生命洋溢在高度的欢畅和自由之中,人的生命因而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如果用在中国美学术语中理解这种二元关系:日神是阳,是壮美;酒神则是阴,是秀美。

三、悲剧的消亡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人们不思考,改变终会消亡。尼采则认为这太负面了,没有低谷就不会有高山,既然曾经立于高峰之巅,就该允许从高空衰落,毕竟落到大地上,才能看清楚整片天空。所以尼采说,超人应忠于大地,想要超越别人,得先承认自己的渺小,然后一步一步成为伟大。悲剧不是生命的镇静剂,相反是生命的兴奋剂。悲剧之所以给人以“个体毁灭时的快感”,是因为它表现了那似乎隐藏在个体化原理背后的万能的意志,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是永恒的,必然时而毁灭个体生命,时而又产生个体生命,这也表明了自然界本身生命力的强大。“一个人倘若有健全旺盛的内在生命力,他是不会屈服于悲观主义的。”这也是尼采对于悲剧消亡的方式。

尼采生前寂寞无人问津,死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被喻为“后现代”开端者。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张念东, 凌素心. 看哪这人:尼采自述, (第二版)[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2]尼采. 悲剧的诞生[M]. 商务印书馆, 2017.

推荐访问:尼采 浅析 悲剧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