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

时间:2023-06-08 08: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08年1月24日中午两点多,接到家德弟弟的电话:伯父于当日13点25分归真(去世)。

悲痛之际,我们立即与在家乡纳家营的伯父家的家瑞二哥及家琨三哥取得了联系。遗憾的是,年已八旬的家瑞二哥突发心脏病。家琨三哥决定率子、侄、婿等会同我们前往北京奔丧。北京情况则将随时与二哥联系。第二天清早,大哥家璧、五弟家振、大妹家芬、小妹家慧、妹婿马玉林、赵文龙和我,以及专程赶到昆明的家琨三哥及其子文冬、文琪和女婿纳继坤,二哥之子文洁和女婿马恒骧、纳顺生、合义忠等一行10余人,便乘飞机前往北京。

虔诚的穆斯林世家

伯父纳忠(子嘉)和父亲纳恕(子谅)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文献记载,我们到云南的先祖是忽必烈任命的云南首任平章政事、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乌马尔·赡思丁。赛典赤则是至圣穆罕穆德的31世孙。从他开始,云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到祖父一代,已经是普通的贫苦农民,但作为虔诚的穆斯林却没有丝毫改变。

迫于生计,祖父母年轻时就来到昆明,先是帮人,以后是肩挑贩卖瓦盆罐的小贩。伯父和父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逐渐长成,伯父以其超人的聪慧才智于1929年毕业于昆明明德中学(昆明高等中阿双语学校),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和唯一一个回族公费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的学生,获得该校颁发的有1000多年历史的最高传统学位“学者证书”。后来,爱资哈尔大学进行学制改革,所以这又是中国留学生历史上唯一的一份证书。接着伯父又考进该校研究院,专攻阿拉伯历史和伊斯兰文化。

伯父1940年学成归国后,历任昆明明德中学教务主任、代校长兼云南《清真铎报》主编,原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系主任。他是在中国高等院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第一人,有专著和译著2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直至暮年仍笔耕不辍,并有宏篇巨著《阿拉伯通史》问世。他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调往北京和国务院评选的第一批“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1年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贡献奖”的殊荣。

而父亲纳恕(子谅)初小毕业后,就秉承祖父母的衣钵,靠贩卖瓦盆瓦罐维持全家生计。

家乡举行特殊的“哲那兹”(殡礼)

抵达北京后,我们一行便直奔停放“买依台”(遗体)的牛街清真寺。

伯父归真当日是星期四,第二天是伊斯兰教的主麻日(聚礼日)。按穆斯林的说法,在主麻日举行殡礼,无论对生者还是死者都是最好的日子。但是由于北京天寒地冻,坟墓难以完成,还要等待家乡人赶来等多种原因,所以葬礼决定在1月26日举行。我们一行在瞻仰了伯父的遗容后便参加了牛街清真寺的主麻聚礼。

想不到的是,礼拜结束后我们得到家瑞二哥传来的消息:纳家营清真寺教长纳寿慈阿洪根据伊斯兰教典籍中关于对有重大贡献的亡人,在“买依台”不在的情况下可以举行殡礼的规定,已经带领参加聚礼的3000多位家乡父老为伯父举行了特殊的求恕和告别的“哲那兹”(殡礼)仪式,并专门为其吟诵《古兰经》。

随后传来的消息是:通海县清真寺也为伯父举行了特殊的“哲那兹”仪式;该清真寺与祖母家乡下回村清真寺在聚礼时,也同样专门为故去的伯父吟诵了《古兰经》。

纳寿慈阿洪说,享年99岁的纳忠老人,是我国阿拉伯语界的一代宗师,是阿拉伯文化与历史研究贡献最大的智者,是中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中国穆斯林的楷模,是全体云南人和家乡人的光荣。我们在这里为他举行“哲那兹”,是最好的纪念。

在凛冽的寒风中守护“买依台”

大哥家璧和家琨三哥等,都提出来要在牛街清真寺守护“买依台”。但是,伯父的孙辈们坚决不允。于是,1月25日晚,在凛冽的寒风中,文洁、文冬、文琪、恒骧、顺生、义忠、继坤、马贤等十多个从家乡赶来的孙辈和重孙辈,接替了长期照看伯父的家玲、家玮、家宝、家成、家德、伯龄、晓琴、马艳等姐弟和弟媳,以及纳赛、纳海、纳岚等侄儿侄女,在牛街清真寺守护“买依台”。我们一行则落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宾馆。代表家乡父老专程赶来的纳为富、合有孝、纳恒周、纳宝清、纳继峰等人也已同时抵达。

音容宛在气绝前仍竭尽全力吟诵《古兰经》

在我退休前的20多年里,几乎每一年我都要与伯父相处几天。家瑞、家琨、家刑、家振等也差不多每年都要去看望伯父。大哥家璧、妹婿马玉林、赵文龙等,也都曾多次专门去看望过伯父。尤其二哥家瑞,多年来,他除了到北京探望外,还一直保持着至少每半个月就与伯父通一次电话的习惯。

无论与谁,也不管是哪一次,伯父都是不知疲倦地侃侃而谈,甚至畅谈到深夜,内容则无所不包,每一次离开都依依不舍。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伯父说得最多的是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他常说,我们的家乡是天下最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人勤劳。家乡人善良、勤奋、聪明、机智、诙谐、幽默、亲切。说到高兴时,还用纯粹的家乡话娓娓道来。他说,家乡的酸腌菜好吃,糖包子好吃——“真主的大能!四路无门,中间会有一包糖!”

有一次,他严肃地对我说:“我常常问自己:‘你爱国吗?’我每一次对自己的回答都是:‘我爱国!我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会时时处处维护祖国的利益吗?我会这样努力地工作吗?”他说:“知识分子的品质最重要的就是热爱祖国!”他还说:“我不怕死,那是真主前定的。但是我不愿意拖累别人。”

2001年8月,伯父突然中风,经抢救有很大好转,但是右手痉挛无法写字。他痛苦地对我说:“不能写字是很难想象的。我每天都要用左手掰右手成千上万次,我要恢复右手写字。”他边说边掰,我被感动得眼泪直在眼眶里转。

从2005年4月起,伯父又连续四次患上肺炎,每得病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后来出现意识模糊,越到后期情况越严重,甚至连守护在身边的家人都不认识。但是对《古兰经》、对阿拉伯语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却念念不忘。

家德说:“外语大学阿语系的教师去看望他,他一个都认不出来。”阿语系的教师说:“您念《古兰经》吧!”伯父便滔滔不绝吟诵起《古兰经》……家德对他说:“我是您的儿子家德!”他说:“不敢。”家德用阿拉伯语又说一遍:“我是您的儿子家德!”他激动得马上把家德抱在怀里……家宝说:“2006年6月,家琨三哥去看望伯父,伯父吟诵《古兰经》时突然变成家乡纳家营的腔调,直至归真(去世)都没有变回到标准的埃及腔,而且还教弟媳张伯玲学会了两段《古兰经》。”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经常问家宝:“我的父母还在吗?我的弟弟还在吗?”家宝说:“您都是百岁老人啦!祖父母早已经不在了,二叔也不在了。”听到这样的回答,伯父便泪流不止。

归真(去世)前两天,伯父突然清醒异常,他拉着马艳的手平静地说:“儿女好,媳妇好,大家都好。我的书已经出版了。我要走了。”

在呼吸已经非常困难的时候,伯父还竭尽全力地吟诵《古兰经》,直到气绝。家刑说:“声音之大,惊动了医生。”

庄重、肃穆、简朴的穆斯林葬礼

1月26日凌晨,我们一行赶赴牛街清真寺。家琨三哥、妹婿赵文龙、侄子文洁当即参加了洗亡人、穿“克凡”(殡衣),而侄女婿合义忠则在一旁吟诵《古兰经》。随后,我们这些子侄及孙辈们依次向伯父告别,在阿洪带领下作“堵阿”(念祈祷辞)。将“买依台”装入经匣(殡匣)后,大家轻轻地将其抬在肩上送往邻近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礼堂。

礼堂早已布置一新:正上方悬挂着“沉痛悼念纳忠哈吉归真”的黑底白字大布标,正对面上方则有“德高望重风范长存 音容宛在 彳亍天堂”几个大字。

上午9点整,大约有500多人参加的葬礼仪式正式举行。先是非穆斯林的告别,没有声息,没有鞠躬,4人或者5人一排依次对“买依台”行注目礼,他们中有许多人还是伯父的学生,其中有的还是步履蹒跚的老者。然后是穆斯林的“转香炉”(北京穆斯林习俗),以后,又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洪的带领下为伯父站“哲那兹”。

接着,子侄孙辈们将经匣轻轻地移送到礼堂外的专车上。

在移送经匣的整个过程中,前来参加葬礼的非穆斯林全都伫立在礼堂外继续默默地行注目礼,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说话,更没有一个人挪动,直至运“买依台”的车和护送人离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前往西南郊的北京市穆斯林公墓。

普通的穆斯林墓穴

伯父的墓穴和所有穆斯林的墓穴一样,为南北向。这是一个深1.8米的长方形墓坑(云南为正方形),在坑底西侧凿了一个长约2米、宽约1.2米左右,足够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垒不碰头为限的偏窑(云南称作燕子洞,是在北侧)。下葬前,家宝的儿子纳赛还跳下去仔细探查了一番。

随后,侄儿文洁、文冬及家乡人合有孝等人配合阿洪打开经匣,将“买依台”轻轻地取出来送入墓穴,将其仰卧在偏窑内,头向正北,面朝西方(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胸部盖上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堵阿”。接着,用预先准备好的石板将窑口堵上,将挖墓坑取出来的泥土又回填下去。所有这些动作都非常轻巧,唯恐惊动了伯父。与此同时,阿洪们和来自家乡的亲人们轮流吟诵《古兰经》,为伯父求恕,并向其告别,同时祈求真主赐福人类予光明和幸福。

以后的三天,我们这些在北京的所有后人,又连续到伯父的墓地去吟诵《古兰经》,追思刚刚离我们而去的我们家的最后一位长者。

学者的墨汁比烈士的鲜血贵重

北京外国语大学提供的伯父生平简介,高度评价了伯父的一生。他生前的许多业绩,我也是从这里才知道的:“纳忠教授不仅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高尚的人格同样有口皆碑。他既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全身心地投入国家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事业,又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始终笃信教义,恪守教规。在他身上,爱国热忱和虔诚信仰得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他还是一位民族团结的楷模,一向倡导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平等和谐相处,并率先垂范,在他的至交好友中,既有虔信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士,也有众多汉族同仁与弟子。他具有那一代穆斯林学者共有的许多美德,为人忠诚善良,刚正不阿,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诚而无私地提携、教诲后辈学人。”生平简介还说:“他有关阿拉伯历史与文化的大量著述观点鲜明,立论公允,对一些重大问题有独特见解,对阿拉伯学者较少涉猎的一些领域也有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同类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平。”“他还为发展我国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友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纳忠教授归真,是我国伊斯兰教界、阿拉伯语教学界、阿拉伯学研究界的重大损失。”

先知穆罕默德说:学者的墨汁比烈士的鲜血贵重。对伯父的一生来说,这是最恰当不过的评语

(2008年2月3日)

责任编辑:马 敏

推荐访问:穆斯林 葬礼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