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利用“五何”问题分类法引领生物课堂问题的设计

利用“五何”问题分类法引领生物课堂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3-06-17 13: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县大胆探索实施“学导为主,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运用“五何”问题分类法提高了问题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达成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五何”法在教学上的应用应结合实际,合理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科学设置问题。

关键词:“五何”法;实施;要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72-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县大胆探索实施“学导为主,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并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改革已初见成效,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通过编写、运用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运用“五何”问题分类法(以下简称为“五何法”)有利于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五何”法的含义

“五何”问题分类法是基于问题逻辑的分类方法,是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将“由何”概念引入“四何”问题分类法基础上拓展演化而来,是对问题的分类和界定的方法,具体包括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五部分。

二、“五何”法的应用举例

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五何”法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有效达成学科学习目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为例,设计问题如下表:

三、“五何”法的实施效果

采用“五何”法,设计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把握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知识性学习目标主要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水平等三个层次。“五何”法设计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把“是何”类和“为何”类问题分别对应于了解和理解层次;把“如何”和“若何”类的问题对应于应用层次,使问题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分层次学习。如上述案例设计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建立出自己的概念体系——昆虫生殖发育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分析扩大昆虫分布范围的特点,从而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观点,最后利用问题4、5和6,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用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拓展应用,实现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导”至关重要,不仅要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想学、愿学、要学的欲望,更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如自主、合作、探究等,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第1问作为辅助问题,不需学生探究;第2问,关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的内容,涉及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有确定的答案,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饲养家蚕的经验,而且教材中又有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视频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自主建构家蚕生殖发育的特点;第3问,“为何”设计,侧重于探寻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原理和逻辑关系,指向于定律、原理、逻辑推理的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出有利于昆虫扩大分布范围的特点,从中获得原理性的知识,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第4问,侧重于过程与活动中有关技能、流程性的内容,以获得策略性的知识。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发生“生生对话”,在学习小组中围绕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在各组间寻找不同方案,实现了“兵对兵”的思维碰撞,最后总结形成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第5问和第6问,这类问题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答案,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产生思维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布鲁姆认为,认知结构具有六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而前三个层次属于低级思维,后三个层次属于高级思维。“五何”法设计的问题,包含了各种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高级思维。如上述案例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路线图”,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昆虫生殖发育视频,进而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事实展开联想,进行逻辑思维,化具体为抽象,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掌握分析、评价和综合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四、“五何”法的应用要领

“五何”法在教学上的应用属于“问题化教学”范畴。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应用前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1.结合实际,合理设置问题。“五何”问题分类法能够基本反映出学习目标的层次要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应用前,要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有的放矢地设置问题。例如对于事实性知识的问题侧重依据“是何”方面设置问题;对理解性、应用性问题分别从“为何”、“如何”方面设置问题;对于迁移性强的知识则侧重依据“若何”方面设置问题。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实际设置问题,一方面能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进行真正的思维,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生成。

2、创设情境,科学设置问题。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运用“五何”问题分类法设置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又要注重利用合适的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例如:上述案例中的问题1,给学生提供毛毛虫变蝴蝶的直观视频;问题5利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问题6则给学生提供蝗虫的危害视频。以上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过的、学到的或亲身体验过了,一方面快速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也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分类法 引领 课堂 利用 生物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