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创世纪”原型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创世纪”原型研究

时间:2023-06-26 14: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云南各少数民族有大量的叙事作品流传于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叙事作品中往往有大量相似度非常高的情节出现。运用西方著名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比较研究彝族、傣族的创世纪传说和《圣经》文本中创世纪的相似之处,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类文学作品中的“原型”以及不同民族与自然之间的相似关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叙事作品 创世纪 原型批评

一、云南少数民族叙事作品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大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各民族“从原始先民到当下漫长历史中关于世界、信仰、历史、人生等等方面的认识、智慧”。云南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有一特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云南不同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故事情节、描写和对世界的认识规律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和西方的神话和传说非常类似。这种特征使人们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是否不同的民族叙事作品反映了某种人类共同的精神意识?如果是,这种精神意识是什么?它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的分析可否以西方的神话作为分析比照的对象?

本文选择了两个较大的云南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民间文学文本中的“创世纪”故事:彝族的《梅葛:创世》和傣族的《英叭神创世》作为研究对象,对照西方的《圣经》中关于“创世纪”的文本进行分析,并选择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作为理论依据,试图在不同民族的文学文本中找出某种神话原型或创作母题,以此来解读民族民间叙事作品中的同一性特征。

二、云南少数民族叙事作品中的“创世纪”与圣经中的“创世纪”

彝族的民间叙事作品《梅葛:创世》、傣族的《英叭神创世》和《圣经》中的“创世纪”三个文本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叙事情节,乃至一些叙事细节都非常类似。它们的主要相似点:施能者,即世界是由一个或多个神发出动作创造出来的,而非自主形成;人类起源的相似性;创造世界的顺序的相似性。

1.施能者

首先三个文本中“创世”之前的世界几乎都是一样的。《梅葛:创世》中这样描写:“远古的时候没有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英叭神创世》中的描写如下:“相传远古的时候,没有太阳、月亮和星星,天和地也未形成。”圣经中是这样描写的:“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从以上的描写可以看出,三个文本中关于“创世”之前的世界都是天地未开、混沌一片的。其次,“创世”是由一个或几个“神”主动发出动作来创造的。当然在细节上稍有不同:《梅葛:创世》中的格滋天神为主神,他的创世是由九个儿子和七个姑娘来完成的,“九个儿子中,五个来造天;七个姑娘中,四个来造地。”因此在创世纪的开天辟地中格滋天神是间接创造了天和地;在傣族的《英叭神创世》中,天和地都是英叭神创造的,然而它的不同在于英叭神自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宇宙幻化出来的,这是和其他两个文本不同之处。《圣经》的“创世纪”中这样描写:“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在《圣经》里,神作为施能者的作用最为明显,因为他只是一“说”,“事就这样成了”,这里体现了神的力量。三个文本中的神的第一个特点,即施能者:世界是由一个或几个有意识的主体(神)发出动作创造出来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2.人类的起源

三个文本都描写了人类的被创造过程。《梅葛:创世》中是这样描写的:“格滋天神来造人。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英叭神创世》中对人类的起源是这样解释的,英叭神派了布桑该、雅桑该老夫妇二神,让他们到地球上创造人类。他们用泥巴来捏成人形,“布桑该捏造的是男人,雅桑该捏造的是女人”。特别要注意这里,在傣族的传说中,人不仅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而且是根据神的性别创造出来的。这是和其他几个文本不一样的。《圣经》中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然而三个文本中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傣族的神不是直接创造人类的,而是通过他派遣的神去创造人类;这和其他两个文本中神是人类的直接创造者的描述是不同的;其二,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人的数量是不一致的。彝族的是“一代人”,傣族的是“两个人”,《圣经》中是“一个人”。然而以后人类的繁衍过程几乎都相同。再次,创造人类的材料是不一样的。彝族是用雪,其他两个文本是用泥土。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关于人的创造都是用泥土这种材质。

3.创造顺序的类似

三个文本中的“创世纪”的顺序都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开天辟地、创造世间万物、创造人类这样一个顺序。开天辟地在三个文本中都是创世纪的第一任务,因为之前的世界是混沌的,因此首先要使天地分离;然后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这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开始创造人。三个文本中都把人放在相对的中心上,即人是神创世界的中心,人是神在人间的影子。因此“创世”的传说,不同民族之间有很大的共性。且用西方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

解析。

三、“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西方非常著名的一种文

学批评理论,源于西方人对早期原始社会的文化和人类原始思维以及人类的共同心理结构的研究。它主要由三位著名学者的理论组成:一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及其著作《金枝》;二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及其“集体无意识”学说;三是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在其著作《批评的剖析》中所提出的神话批评原型理论。弗雷泽发现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着非常类似的巫术和神话故事,他即提出也许在人类社会上本来就存在着某种普遍的神话原型。弗雷泽的研究不仅对人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对文学理论做出了强有力的补充。荣格的理论主要基础为“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荣格认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其实是“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人类某些无数次重叠的典型经验,也是人类社会早期生活的遗迹。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是一种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这些原型或原始意象往往存在于原始人的生活经验、巫术、神话和传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或神话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性,这是由于所有的神话或传说都有一个“原型”,它们不过是从这个原型生发出来的文学叙事作品而已。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做出最重大贡献的是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认为原型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最基本的因素,原型在文学中反复出现,是一种可以交流的单位。神话是原型的象征。

以上的理论都指出,人类早期文本或神话都有极大的相似性,尽管这些文本或神话出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这种相似性源于“原型”,它存在于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作品和其他地区的叙事作品中惊人的相似性源于一种全人类的“原始意象”或者“原型”。如在《梅葛:创世》、《英叭神创世》和《圣经》的“创世纪”,最典型的原型就是“神”。虽然“神”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称谓,但他们的功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们远远高于凡人在世间的位置;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无所不知的;他们主宰着天、地、人的命运;他们的一喜一怒都影响着人类世界的生存灭亡;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创造奇迹;而他们往往对人类怀有慈悲之心。从对神的描述可以看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由于无力改变自然界的残酷鞭笞,人们愿意相信自然界这个他们无法控制的世界应该有一个可以控制它的主人,而这主人又对人怀有怜悯之心。这个神必定能够保卫人类,因神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因此人是神的子女。这样的推理逻辑显然存在于大多数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当中。“人们现在谦卑地承认自己要依赖于他们看不见的权力,恳求他们的怜悯,恳求他们赐予他一切美好的东西,保护他免遭从各个方面威胁着他有限生命的危险与灾难。”

另外一个“原型”为创世纪的顺序。三个文本中创世纪的顺序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第一为开天辟地,第二为创造万物,但不同版本的关于“万物”的内容并不一致。在《梅葛:创世》中,神创造天地之后再造一些支撑天的柱子,然后才创造太阳、月亮、星星、大海、大江、大河和各种牲口;在《英叭神创世》中,英叭神创造了陆地,然后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设立,接着是四大洲的创造,最后是“班鲁山”山峰的出现;在《圣经》中,创造万物的顺序为光、日夜晨昏、水与空气分离、陆地与海洋、各种蔬菜植物、日历、星、各种动物、人。很明显,三个文本的顺序都是一样的,即天地、万物、人。这顺序体现了从大到小、从边缘到核心的规律。从三个文本中的“原型”分析,大致可以推断出人类叙事文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即潜藏在所有人类心中的固有的历史和经验沉积下来的潜意识,应该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的相似性。因此,“荷马在千年前已经死于希腊,但在云南,他一直活在云南各民族的部落里”。

第三个原型为人的被创造。人作为一个改造自然的主要力量,为何会甘愿相信自己是另一个看不见的神的创造物呢?因为他发现所有的有生命的活物“都

得屈服于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比任何他所能支配的都更为强大,因而大家都得服从于一种他无力控制的命运”。在生老病死面前人类的脆弱如同孩童,因此他们“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加深为承认人完全地、绝对地依赖于神灵。他旧有的那种自由自在的风度变为一种对那看不见的不可思议的神的极其卑下的臣服态度,而他的最高道德准则就是对神灵意志的屈从”。因此人的被创造体现的是人对自然调整后的一种关系:即高与低、控制与被控制、主宰和被创造。

从以上的关于三个文本的比较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它们极大的相似性后面有着某种几乎相同的“原型”或者“原始意象”,弗雷泽认为“愚昧的、软弱的、无知和迷信的人们在信仰问题上是完全和谐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在原始时期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无法解释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和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同时这种无力感导致了人类对自然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在见识了宇宙之浩瀚和人之渺小之后,可以看到原始的宗教已经出现了身影。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整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彝族——梅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岩香编.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傣族——傣族民间故事[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3] 《圣经》(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4]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

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6] 于坚.“要赶紧做——写在新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前面》”,见杨利先.云南民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7] 张德明.批评的视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 傅光宇.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杨利先.云南民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作 者:林 静,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戏剧、西方文学批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等;杨 燕,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经典思想。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推荐访问:云南 创世纪 原型 文学作品 少数民族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