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世纪中国影视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

新世纪中国影视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3-06-28 15: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简介:郭培(1988—),女,河北邯郸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批评。摘要:通过影像与影视手段将人类学原理表现出来,展示、诠释和记录一个族群的文化或者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被称作影视人类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开始兴盛发展,特别是2000年,张江华、李德君等学者合著《影视人类学概论》,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影视人类学专著问世,此后,影视人类学成为人类学文化研究的又一个“璀璨明星”。

关键词:新世纪;影视人类学;文献综述按照课程要求,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了文献搜集,例如:以2000年至今为搜索年限,以“影视人类学”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搜集文章334篇;以“影视人类学”为篇名进行搜索,共搜索文章106篇,以“影视人类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278篇文章,以“影视人类学”为摘要搜索,共得文章155篇;以“影视人类学”为全文搜索,共检索相关文章1288篇。由此可见,我国CNKI数据库当中,对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文献不在少数,相比较其他热点而言,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则出现了一些其特有的特点。

为了能够进行有价值的文章内容分析和相关性较高的研究,笔者选取以“影视人类学”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章为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文献综述,自2000年至今,以“影视人类学”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章发表年限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2000年起步,至2008年之间,影视人类学的作品较少,但每年都有相关文章发表,此间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每年的作品数量保持在8-20篇的范围;自2008年以后,笔者认为可能是受到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和需求,影视人类学相关文章则出现翻倍增长,持续在30-40篇/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4年当年的统计时间仅为1-4月,故文章数量较少,才显示出2013-2014为下降趋势,其实则不然。由图可推测,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也趋于不断上升和深入研究,因此可以猜测,2014年的研究数量并不会降低。

通过检索的2000年以后,以“影视人类学”为关键词而检索出的278篇相关文献篇目,以其文章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文献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关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关系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二者皆是以人类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为对象。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可视化”研究,“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两者的研究对象具有部分同一性,人类学片中的内容是属于人类学的,影视只不过是一种研究手段。”①“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一致是主要的,对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次要的。”②典型作品以周兴茂所做的《关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基本原则》一文为代表。

(二)研究手段:人类学的研究手段主要有实践调查、逻辑分析、理论研究、文本展示;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手段即为拍摄影片,用视觉效果再现,结果呈现形式即为人类学片。影视人类学并非纪录片一样完全照拍,以第三只眼的角度复制出来,而是有着深刻的人类学内涵,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进行调研,检索最有价值的拍摄主题和方法,通过影片的再现揭示深刻的人类学内涵。这一点在诸多文章中都达成共识。

二、影视人类学学科理论研究

对于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划分,部分学者认为影视人类学是影视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人类学是母体学科,影视人类学是子学科或分支学科。”③这一方面是存在分歧的。也有第三类学者取其中庸之道,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建立在人类学和影视学两者结合的基础上。”④从所检索的文章总结而言,基本上学者是认可第二种说法的,即“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子学科。”在这种视角下,学者们研究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在人类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影视人类学的具体研究。在笔者看来,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子学科,但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影视学两者的结合基础上。

三、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前沿研究

经过文献研究,有相当部分的文献资料在于分析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由于我国影视人类学发展处于初中期阶段,因此研究和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笔者对我国影视人类学起源以来的发展状况做了相关的文献梳理,大致分以下几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为起源期,国外影视人类学开始传入中国,这一阶段的影视人类学起源于云南少数民族保护启发,希望用影视手段来记录原始文化现象。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是我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成熟期。这一时段的表现特点是影视人类学不仅注重影视手段的运用,同时也开始注重人类学内容和理论的展现。这也标志着我国影视人类学已经从技术层面转向科学层面,更加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价值。

新世纪我国影视人类学在以往60个春秋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代表事件为分别在2002、2004、2005、2006年召开的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议,我国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影视人类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

四、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片的关系研究:

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⑤人类学片是影视人类学的根本表现形式和成果体现,人类学片仍需遵循人类学目的、客观真实性(或完整性)、可视性三个原则,真实客观全面得体的体现人类学的发展,使受众通过人类学片的展示可以自主了解影片背后所诠释的人类学价值和意义。

最先的人类学片带有“抢拍”的特点,用影视的手段记录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即将消失的文化标志或仪式形态,为后人留下传统文化宝贵的影像资料,民族志电影也成为影视人类学最典型的文化分析和实践应用。人类学片与民族学相辅相成也体现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少数民族多,分布区域广,民族特色鲜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态也成为外界渴望了解之谜,且少数民族发展落后,文化保护观念不强,因此抢拍成为了拯救药方。此外,影视人类学也已经开始频繁的在社会现实状况中得到运用,例如《虎日》就是影视人类学在少数民族戒毒记录方面的真实反映,这一类的人类学片又明显的带有“纪实”的色彩。由此得出,人类学片不仅局限于民族文化,也涵盖其他有特色的社会活动、伦理道德、婚姻家庭、文化习俗等。人类学片的拍摄需要人类学家前期的调研和细致的拍摄指导,这样才可以做到有主有次,内涵鲜明。

所检索文章中,以人类学片中民族志类作品分析居多,涉及国内外、历史与现实、城镇乡村等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充分站立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下对食物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展示,此片的播出使得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再次彰显魅力。2011年3月开始《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工作,60个拍摄地点遍布全国,对片中提到的每一种美食的文化渊源与族群文化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和科学的阐释。在介绍美食的时候还将人物与之联系起来,使其更加直接形象。同时片中介绍每一种食物的时候,还对美食的文化渊源、生长环境以及制作方法都做了相关介绍,有关美食的信息得到了完整的体现。⑥

五、影视人类学其他研究

除上述有关影视人类学的几个研究重点外,有关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还开始了对人类学片的表达方法技巧的研究、影视人类学片的拍摄价值与意义研究、具体的影视人类学作品的探讨、影视人类学拍摄观念的变化、影视人类学与纪录片的比较研究、影视人类学作品属性研究、影视人类学与文本研究、影视人类学评述等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研究的文献数量虽然不敌之前几点,但是这些方面内容研究的拓展,也说明我国影视人类学已经紧随国际步伐,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

六、影视人类学发展趋势浅析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结合。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依赖人类学,但并未被主流的人类学所认可,而是被当做一个技术手段被使用,缺乏对其内容科学性的认知。

第二,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主流人类学过分强调理论建树和文本表达,而影视人类学显得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也就更具有创造性。影视人类学不仅在方法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且总是率先尝试最新的媒体技术,这给学科本身带来了体现专业水准的机会,扩展了学术研究领域。”⑦加强对影视人类学的内容研究和学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影视人类学的内容单一,大多数局限在民族地区文化研究方面,缺乏对社会其他形态的研究,研究目光过于集中。同时,影视人类学的人才培养现状也捉襟见肘。

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和进展,因此及时改进和摒弃以上问题,彰显影视人类学的长处和优势则是迎合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查阅和浏览了诸多文献之后,综合了各家学者的理论和肺腑之言后,笔者总结出了几个观点,也为日后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展望:

第一,影视人类学研究会趋于多元化。一方面,影视人类学会继续深入的研究民族文化,现代性取代民族性的危机面前,影视人类学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武器,这种武器的优点已经向世人证明了其文化保护和展示的功能,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中,影视人类学一定会继续抓住“少数民族文化”这面大旗而前进。此外,在未来几年,影视人类学对于城市发展、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也会逐渐丰富,从而对影视人类学在具体丰富的社会形态方面的短板加以弥补。

第二,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会逐步完善,探索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交叉,特别是与历史学、民俗学、影视学、考古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能够更加使得影视人类学得以发展,并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使得影视人类学在社会当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和丰富。从2013年上映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看出,对于影视的方式来诠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目前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节目上映后,受到世界华人的追捧,其中的美味佳肴也被广泛推崇,这彰显了影视人类学传播文化和历史的有力,所以,对于其他我国现在已经濒临消失、或者需要华夏儿女牢记心中的传统文化形式,都可以通过影视的方式进行展现,这种展现犹如博物馆一样珍藏和展示了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底蕴,从中也渗透着我国“此时此刻”的存在感和民族特色。

第三,培养既掌握人类学,又能够精通影视技术的人才也是迫切之需要。“这是我国影视人类学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关键。尽管对是否需要培养专门的双栖人才存在争议,鉴于人类学家与影视专家合作模式产生的弊端,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⑧要求加强对影视人类学的本、研、博三个层面的教育投入,开设专门的影视人类学学科和课程,发挥其在教育行业中的辐射作用,用以培养专门的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技术人才,并应用于实践。

第四,在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之间实现更多对话交流。“学科内部的对话可以扩大影视人类学在整个人类学界的影响,消除主流人类学对影视人类学的偏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⑨人类学内部各个流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能够让影视人类学对于人类学的深刻含义的了解得到有效的提升,更有利于原汁原味的将社会形态进行阐释,向受众有效的传播影视人类学的内在含义。以外,也应该加强我国影视人类学与国际影视人类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议以及从事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我国影视人类学与国际影视人类学的相互借鉴,也使得我国影视人类学能够冲出国界,走向国际。近年来,我国拍摄的一些影视人类学作品相继在国际艺术节上获奖,这也昭示着我国影视人类学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因此,通过交流和借鉴,能够让我国影视人类学更加将“本土化”引向“国际化”。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需要在日后继续改进以外,还有学者提出我国影视人类学还需要做的几件事情有:加强我国影视人类学学会的作用,切实加强其理论和实践指导,成为行业约束准则,对全国的影视人类学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建立档案库,将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影片分区域、分年限进行编档,为日后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科学材料、参考标准和精神财富。当然,在笔者看来,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高校当中影视人类学协会和学科的建设,提升专门的影视人类学人才的理论与科学技术支撑、项目支撑,将培养专业的影视人类学人才提到日程上来,使他们通晓理论与实践,让他们成为未来我国影视人类学大刀阔斧发展的主力军。

笔者非常相信,在我国几十年来影视人类学坚定的拥护者的发展和推广下,我国影视人类学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而大有作为。

注解

①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25.

②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25.

③周兴茂著.关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基本原则[A].湖北: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④王海飞著.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民族研究》,2008.1

⑤张江华、李德君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25.

⑥漆谦著.谈《舌尖上的中国》传达的中国价值.北京:电视研究.2012.10

⑦芭芭拉•艾菲著.影视人类学的当下处境.[A].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⑧卡尔•海德田广著.王红译.影视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⑨卡尔•海德田广著.王红译.影视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推荐访问:新世纪 人类学 中国 综述 文献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