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01 19: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大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需要发展精确农业、生态农业和智能化农业。“互联网+农业”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改变农业产业的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技术;智能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69-4

Study on “Internet + agriculture”Modern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Liu Yuzhong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If China wants to bestronger, agriculture must be stro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 needs to develop precisio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ternet + agriculture" is an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from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les and other links, to completely upgrad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develop to become a new type of Internet agricultureovercoming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Keywords:Internet + agriculture; Internet technology;intelligent agriculture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大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需要发展精确农业、生态农业和智能化农业。互联网与农业,一个现代时尚的高科技,一个传统平和的第一产业,两者看似无关联无交集,但是,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业,两者紧密的结合,不仅深度改造了农业,而且打破了农业的传统经营、销售和流通模式。随着农业与互联网跨界深度融合,将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智能化农业的生产力革命[1]。

1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互联网+农业”势在必行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但是,千百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特别是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是由单个自然人体力劳动的1.0经营模式,它在30多年前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0经营模式造成流通体系不发达的弊端日益凸显,它在农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等产业各个环节处于分散的状态,降低了农业流通效率,阻碍了农业潜力的发挥。“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出了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常态。

1.1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可实现精确化标准化

农业产品的生产没有实现精确化和标准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通过各种成熟的无线传感技术随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并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然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物联网技术可以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产品的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出现问题时可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比如,在蔬菜生产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中实现了对水肥的精准管理、环境的自动调控和病虫害的智能监测和预警。形成能实现自动化检测、远程监控、智能管理、产品溯源等功能的现代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精确农业的构想,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现在美国大农场80%采用物联网设备技术,3个人可以完成1万英亩土地的管理,效率超越人力。

1.2 “互联网+”在农业流通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2]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品收获的数量和质量,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使农作物颗粒无收。现在我国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丰收后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如果农业流通方面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拉近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电子商务平台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经销的中间环节,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因为每增加一个中间流通环节,就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原来农产品一般都是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现在可以直接从一级批发商到零售商,减少了许多中间流通环节。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精确化生产和销售方面零库存。

1.3 “互联网+”可开拓市场统筹资源,实现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可构建“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打造“互联网+农资流通”产业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有利于消除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比如蔬菜腐烂变质等,也有利于统筹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业产品流动性和竞争力。“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农业产品产业多功能、拓展农业门类范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1.4 “互联网+”可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一是“互联网+”不仅对农产品交易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业专业化、组织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它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二是“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村土地确权、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幅度提升,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成本高等问题。“互联网+农业”能够把城市公共服务经验低成本地复制到农村,能够提供不受区域限制的创新服务,能实现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比如构筑网上城乡文化教育等新平台。

1.5 “互联网+”可实现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3]

“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既能为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提供支撑,又能为现代农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提供新环境。足不出户,百里之外的农田有你的收成,点点鼠标,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家。这些以往传统农业无法想象的新业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农业色彩斑斓的新探索,将农业经营主体人员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人员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激发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了“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

2 “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要想持续、稳健地高效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审慎思考、认真应对。

2.1 “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的顶层设计缺少规划也不完善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之力实现传统农业升级换代的全新命题,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它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使“互联网+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因此,在我国亟须进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成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 “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必然将经历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两个阶段。“互联网+农业”也不能跨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普及的阶段。目前,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有很多自然村没有通宽带,购买计算机的农民家庭不超过30%,互联网普及率不倒三分之一,还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再加上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达到广泛应用的路还很长,让农民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村这种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低,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难以欲越的巨大障碍。

2.3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和监管的问题

现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与金融、电商等业务的跨界融合。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但是,基础性的传统农业问题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业产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亟须一套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以及技术线路图。深度融合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互联网平台跨越了区域和时空的限制,政府和社会用传统方法监管无法跟上节奏,鱼目混珠真假好坏难辨,这种情况使得“互联网+农业”发展初期产品的信任度不如传统农业实物。

2.4 发展“互联网+农业”金融支持和网络服务问题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现在银行已经开始了金融机构的创新,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开展村级互助基金、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贷、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但是,受到地域、资源、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制约,这种由监管层主导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农村金融问题,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再加上利用互联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体系不健全,服务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没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动力。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能满足“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需要。金融和网络服务形成了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3 “互联网+农业”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农业”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改变农业产业的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

3.1 依据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战略规划

根据“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开展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操作性、实用性、战略性等方面的研究。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国务院以及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规划及意见,可以发现互联网与农业结合,顶层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信息服务入村进户,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部分农村还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络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有关农业互联网的政策红利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所以,国家层面要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在省市县层面应出台“互联网+农业”发展方案和应用示范,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实现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领域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数据开放、农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 完善“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育融合经营主体达到产销对接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既要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解决好宽带村村通问题。也要培育“互联网+农产品”的经营主体达到产销对接。一要推动各类农业生产销售主体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二要扩大现有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销售业务,积极培育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重点企业。三要发展壮大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从业群体。四要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销售渠道。五要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促销机制。六要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支撑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3.3 创新“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监管方式,提升服务绩效形成高效管理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随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把采集的各种参数信息汇总整合,然后运用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这种把互联网与农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并创新农业产品产业链条有效的监管方式,可助推和倒逼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标准化。农业产品监管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生产源头,而是可以应用追溯体系对农产品“从产到销”全程监管,打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的壁垒,运用互联网创新消费者“零距离”交流,及时回答广大消费者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受理案件举报投诉、听取有关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以多种形式及时发布、转播有关工作信息。互联网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潜力巨大,服务农业的绩效前景光明,但要成为现实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政策保证。二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升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建立面对规模生产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产品大多与吃有关的东西必须具有可靠的品质,高品质离不开高效的管理。互联网农业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企业运营的低成本、市场营销的高效率。

3.4 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互联网+农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升级换代[4]

农业科技创新行动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互联网+农业”的农业科研虚拟协作网络,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联盟、大协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积极推广网上团购发展,鼓励“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兴配送模式,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数据、农业科研人才等科研资源共享水平。构建农业科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3.5 “互联网+农业”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行动,推动农村“双创”行动蓬勃发展[5]

实施“互联网+农业”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行动,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展示展销优势特色农产品。二是运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农产品市场价格更加透明。比如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手机APP,对规模生产主体赠送定制手机。APP终端可以即时发送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销售数量等市场信息,生产主体可以根据价格和销量变动,制定生产计划,安排销售时间。三是创新实践多种新兴销售模式。鼓励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农业”的农产品的产业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积极推动大型农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粮食网上交易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激发活力,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3.6 “互联网+农业”要打造持久的品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与农民的共赢

互联网一日千里、千变万化,农业显得安静祥和且具有生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特性。在农业丰富多彩的产品中,好产品不胜枚举,但长期持久、安全健康的产品品牌匮乏。打造持久的品牌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给产品消费者一个公开透明的确实可信的机制。名牌产品特别是农业品牌产品不仅要鲜亮质优而且要有文化内涵,生态有机也好,绿色无公害也好,都要安全健康,产品地风景优美无污染,再者营销要买得方便,送得及时,包装独特,产品新鲜,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要求农业投资者和农业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与农民共赢,一定要互惠互利、合作共事,尊重农民,对农民好,公司企业也会好。是合作共赢还是两败俱伤,是不离不弃还是黯然离场,这些问题关乎事业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R].新华社,2015-2-1.

[2] 付云.互联网对农业的五大改造[J].经理人,2014(3).

[3] 项坤宁.新农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成焦点[N].农民日报,2015-7-30.

[4] 王丽梅.互联网农业的新探索:私人农场网上订制[N].浙江日报,2014-5-23.

[5] 任明杰.“互联网+农业”重塑大农业细说重点可关注上市公司[N].中国证券报,2015-3-18.

推荐访问:互联网 农业发展 农业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