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7-03 12: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的技能、技巧,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声乐教学;歌唱艺术;心理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①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今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学的不断重视,其重要性已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从心理学中得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发声的技能、发音时的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较为抽象和概念化的理念,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生理层面上讲,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调配各个发声器官;从心理层面上讲,声乐教学更是一种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教学、练习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就心理学而言,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艺术,是歌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好的声音主要是心理创造通过精神操纵完成。”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精神操纵”即指通过神经和意识调节发声器官,而“心理创造”则充分说明了歌唱的真谛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喻宜萱教授写到:“要重视教学中学生正确心理的培养,这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育心理学,从心理角度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获得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学生准确地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心理教育开始于教学活动之前

1.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道义、道德,可见,传道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现在的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依赖关系,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信服,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之外的很多时候,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各方面,教师需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业解惑”,即专业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并需要以身作则。

1.2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师需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认识与判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不同的学生对音乐认知的方式和兴趣有所不同;个体对声乐知识的吸收与反应能力、理解与记忆能力及表达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多重的评价标准。再者,在性格方面,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更适合舞台表演,他们有着较强的表现欲和较多的主观体会,但是弱点是不够踏实,有时候教师讲的东西不能按部就班地做;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则不善表演,在调动歌唱情绪方面也较为迟缓,这就需要教师多加鼓励,循循善诱。可见,因材施教尤为重要。

2 心理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

2.1 预热阶段。当声乐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短暂的课前谈话。谈话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前一节课授课内容的回顾,并讲述一下自己在课下练习时的感受。这样可以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目前的声乐学习情况与心理动态,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之间的一种沟通。

2.2 主要阶段。首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形成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本身需要有一个端正平和的态度,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轻松和谐的心理沟通和暗示。当学生遇到技术瓶颈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多做示范并多采取鼓励的方式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切不可急于求成,给学生施加思想压力。

其次,是对学生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会说“今天没感觉”或“今天感觉不错”。这里所谓的“感觉”,主要是指歌唱心理状态。歌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运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控制下进行协调有序的工作的,而这些器官的协调又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歌唱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控制下的生理活动,而训练学生歌唱状态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其歌唱心理和歌唱意识的稳定性。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声乐表演,适度的紧张情绪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谓的“紧张”是一种情绪上的主动与积极,声乐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和动作等多种方式,在心理层面上正确引导学生获得这种适度的紧张状态。关于对歌唱技巧的讲解,教师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技术变成一套复杂而又深奥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摸不清重点,而形成巨大的心理障碍。笔者对这种教学方式很不赞同,因为声乐是一项“感知的艺术”,而非理论学科,因此获得正确的声音感觉应是第一位的。对于这种现象,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过:“唱歌本来是一个简单的事,方法越简单,越容易,也就越好。而人们往往把它复杂化了。”意大利的声乐大师吉诺贝基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声乐之所以难,是因为它太简单了”。由此可见,简单直接的讲述歌唱技巧,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歌唱方法,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去接受它。

再次,声乐学习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反复性,在学生较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方法以后,经常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敏锐性,在发现学生松懈的时候,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对其进行鞭策,以便达到教学效率的最高化。

2.3 收尾阶段。在声乐课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本堂课做一个总结,需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方面做得对、为什么对,而哪些方面做得错、又错在哪里。“胜不骄,败不馁”,只有帮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并整理好思路,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下的练习环节中去。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歌唱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课题,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将声乐在生理上的技能技巧比作粒粒珍珠的话,那么声乐在心理上的训练则犹如串起珍珠的丝线,它是如此地不可或缺,否则,再美的珍珠也只能是散沙一盘。因此,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刘耀中.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M].东方出版社,1996.

[5]蒋长好.教育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注释:

①蒋长好.教育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责任编辑:王迎迎]

推荐访问:声乐 教育心理学 教学中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