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翻译思维研究与翻译创造的实现

翻译思维研究与翻译创造的实现

时间:2023-07-03 18: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调动翻译思维,从而得出具有创造性的译作。本文试从翻译思维的三个层面,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分别简略探讨思维活动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译者通过翻译思维实现翻译创造的不同途径。

[关键词]翻译思维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 创造性

人类进步与各门相关学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使得近年来在翻译理论研究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突破口。翻译思维研究就是其中一种。作为翻译观念流变之一的思维活动学说,认为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活动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董史良先生也认为,既然思维科学是以“内部宇宙——那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想宇宙”为研究对象,那么,译学理所当然地归属于思维科学。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反映,它有内容与形式之分。思维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思维形式指不同领域的思维都要运用的因素,通常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各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性或相异点集中反映在思维形式的倾向上。比如,西方人的传统思维倾向于精确性、确定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倾向于较浓厚的模糊性;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结构以整体综合见长,等等。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思维必将主导甚至决定翻译创造的过程。因而,以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异性为出发点,将翻译列入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观点从译者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解决双语翻译中的差异问题,必将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下面就从翻译思维的三个层面,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分别探讨它们在英汉互译中的活动规律,以及译者借此实现翻译创造的途径。

翻译思维。翻译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灵活解释、解决双语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译文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原作。依据思维科学的分类标准,翻译思维也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

一、抽象思维与翻译

人类除通过直觉直接认识事物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念等间接认识事物,由此形成概念。用反映事物共同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元素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在翻译中,译者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化基础,以各种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解、保留、转换或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貌,这就是翻译主体的抽象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的逻辑分析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语言表层到概念深层追踪原作者逻辑思维的逆向过程。译者通过抽象分析,能较准确地抽象出原作语言中的词、句、篇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特定语境中作者使用语言的概念及内涵。

以英汉语差异较大的抽象名词为例。英语中的抽象名词是指那些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感情等抽象概念和意义的名词。汉语则一般倾向于实在、具体、直义,习惯于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因而,翻译英语抽象名词时,译者有必要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例如,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王佐良,《读读书》)

wisdom一词既是抽象名词也是抽象概念,如“智慧”、“英明”等,根据上下文,译者对该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认为此句中该词的含义主要指如何消化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这也是一种“智慧”,译者称之为“用书之智”,它只是“智慧”的一种,译者在此处进行的抽具转换是必要的。

从句子层面的关系看,英汉两种语言的显性与隐性逻辑也需要运用抽象思维灵活地加以转化。例如,“No man is fit to be a naturalist,”he said,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specimens.”

他说:“如果不知道爱护标本,就不能成为一个博物学家。”

原文的意思非常明白:不知道爱护标本,根本就不配当一个博物学家。但对假设性的因果关系作了弱化处理,而译文加上了“如果……就”这一组假设、条件关系词,使脉络清晰可见。

段落和篇章的抽象逻辑关系就更为复杂,对原文的把握和理解中,抽象思维的逻辑分析也因此而显得极为关键。总地说来,在对原作的理解阶段,语义信息的确定需要用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语法信息的处理需要译者层次清晰、脉络分明、逻辑严谨;语用信息上,抽象思维也有助于隐含意义的处理。当然,抽象思维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原作上,它也是形象思维乃至直觉思维的根植之处,是译者再现原作进行创造性发挥的基础。

二、形象思维与翻译

作为翻译思维主要形式之一的形象思维,尤其在文学体裁的翻译中常唱主角戏。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作者表现形象思维内容时,把他们头脑中的静态形象转化为语言符号,即以具体的语言形象外化意象。译者在理解时借助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把握作者的意象,在表达时通过生动地形象联系语与原语民族中事物的相似与相同点,或用不同点表示不同点,再者用他们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再呈现出来。形象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可以分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表现原文形象两个阶段。

译者理解原文时的形象思维。语言的形象功能主要是通过唤起表象、想象或改变头脑中固有的表象得以实现的。语言中能够唤起表象的词语或带有想象色彩的词语都是译者把握原文形象的好帮手。如“微风、细雨、小孩”等,甚至包括那些带有情感、思想、情绪等寓意的词语,都能帮助译者较快、较准地理解原作。这一过程中,译者要凭借语言中介,把符号转换为意象,调动大脑贮存的感性材料加以重组。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理解与创造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是翻译创造的翅膀。形象思维在翻译过程中更为显著地表现在译者的表达阶段。表达中的形象思维是译者从形象感受到形象的语言描述。根据原文中形象的民族差异程度,大体上说,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翻译通常有两种途径:

1.再现形象

译者在经验和记忆的基础上,由原作的普遍表象直接唤起,在头脑中再现相应形象(译语形象)的过程。这一手段的前提是译者感到原语词的形象特征比较明显,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此时译者应设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生动形象。例如, “Ihad a letter from Wilfrid yesterday, would you like? He’s still out there, but I wouldhold the sponge for him in church.”(J. Galsworthy: A Modern Comedy)

“我昨天收到威尔弗雷德的信。你愿意他做吗?他仍然在国外,不过我可以在教堂里代他拿海绵的。”(注:按照英国教会的仪式,婴儿受洗礼时是拿海绵洒点水作象征,拿海绵即做孩子教父的意思。)

这种加注并保留原文形象的译文更为忠实和传神,同时既没有影响行文的可读性,又向读者介绍了有趣的异国习俗,增长了读者的知识。异国情调的形象比较生动,译者应尽量引借过来,这样的译作才算成功,才具有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2.创造或更换形象

打破原有形象的束缚,将原语中的形象进行组合,在脑中独立地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文化差异或两种语言逻辑上的不对应,原文中某些形象不能直译,只有采取转换原语形象或用非形象的意译法加以处理。例如,Poor little tender heart! And so it goes on hopping and beating, and longing and trusting.(Vanity Fair)

可怜这温柔的小姑娘,一颗心扑簌地抖个不停,她左顾右盼翘首等待,对情人想念不已,深信不疑。(杨必译:《名利场》)

此处的借代修辞格heart被更换成了“小姑娘”,虽然失去了原文的形象,但译文的可读性却得到加强,且译文语句的衔接更加自然,逻辑性更强。有时,原文中的形象可以使读者产生恰如其分的联想,而在译文中却无法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联想,或根本产生不了什么美好的联想。这时译者有必要改换原文形象,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形象思维贯穿翻译过程始终,翻译中形象思维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作者在原作中使用并保存着形象材料,而译者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形象。在表达阶段,译者将解码后得到的原文形象通过思维信道(大脑)再现为译语中的形象信息,确定出最佳的表现方法,最后再用形象语言将这些形象信息外化为语言形式。

三、直觉思维与翻译

直觉(灵感)思维处于翻译思维创造性的塔形排列的最尖端。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直觉思维实际上是思维主体以非理性、非明显的逻辑推理的方式,对本质的一种直接、快速的整体洞察。它是翻译创造性的直接体现。直觉思维的最高境界灵感思维是译者全身心投入,厚积薄发却偶尔得之的闪光火花,是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最为宝贵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在翻译中的创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从概念到新的概念,从形象到新的形象,从概念到新的形象,从形象到新的概念。直觉思维或灵感思维在翻译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创造或再现出美的形象和意象,下面举一例以供欣赏:

在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 What has thou (you) found?

Mercutio:No hare, Sir.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这是第二幕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妇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意时用“野鸡”而不是“野兔”,因为鸡同妓谐音,此语习用已久。译者熟练地驾御两种语言,发挥了灵感思维,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又例如许渊冲先生将拿破仑战败后被关到厄尔巴岛上说的“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翻译成的脍炙人口的“不到厄岛我不倒”,利用了压韵和重复等修辞格,妙笔生辉。

由此可见,从事直觉思维的译者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见景生情,触类旁通,再加上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熟能生巧,其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情达到了顶点,各种主、客观因素,各种情感汇聚到了一个最佳点,结果产生了灵感,获得了新的感悟、新的形象和新的概念,直觉思维是可以被认识的。

四、结语

翻译思维的研究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观念抹煞译者主体和主体性的偏见,从译者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译者与原文交流过程中思维活动对翻译的影响甚至主导作用,表明翻译活动中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

本文从翻译思维的三个基本层面,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分别简略地探讨了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译者通过翻译思维实现翻译创造的不同途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各民族思维的共性与个性使得翻译和多种翻译方法成为可能,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中双语转换规律以及思维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因此,翻译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必将成为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有巨大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黄忠廉.翻译本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喜绒,李新彬.比较文化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7]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翻译 思维 创造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