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创意思维信息激发机制研究

创意思维信息激发机制研究

时间:2023-07-04 09: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创意思维的培养在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中应居于核心地位。在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意识、水平和支撑环境等系列调查中,发现学生不乏创意冲动却少有创意成果。原因:欠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具备适宜的创意环境条件;没有触发创意思维的引線。文章根据对创意思维内能的分析,提出了创意思维的植入—培育—导出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意思维;现状;归因;内能激发体系

【课题名称】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电子商务个性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SZ0107 。

创意思维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源泉,更是创意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这种以逻辑为代表的传统思维模式被尊崇为最有效思维方式。然而,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被尊崇的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反而成了有形或无形的约束,使人们按照寻常的惯性走下去,难以有所突破,成为我们思维的障碍。人们已经感觉到只有冲破这种障碍,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于是创意思维便成为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为此高等教育也十分关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专业的建设、文化创意平台的搭建。创意思维是推动文化创意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创意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因此创意思维的激发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应居于核心基础的地位。

创意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有创意思维的潜能,但并非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好的创意。大多数学生都有创意的冲动,但却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将创意思维成果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创意表现能力意义深远。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试图借物理学视角,探索外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创意思维的内能激发机制。

一、现状及归因

在成都大学“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建设——创意人才培养研究”中,我们对非艺术类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创意思维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出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

(一)关于创意思维意识的调查

创意思维意识是指自觉主动进行创意思维的一种观念和欲望。它有强烈与淡漠之分,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来形成。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7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创意思维的意识和愿望,这是难能可贵和必须珍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近的学生创意意识淡薄或被动,即便是有一定创意意

识,也还存在强烈程度的问题。因此创意思维激发机制就应把意识的强化、观念的灌输作为一个支撑点。

(二)关于创意思维兴奋度的调查

兴奋度是指神经中枢的兴奋程度。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高,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强而迅速的反应。创意思维就是在极度的神经兴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创意时必须具有强烈冲动和情感倾向。学生创意思维的兴奋度可以从行动、情绪、持久性等指标来考察,因此我们对学生创意冲动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选项:有冲动,没行动;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忘我去做,锲而不舍。 选择第一项的为48.2%,第二项的为44.6%,第三项的为仅占7.2%,这说明学生往往热情有余,行动不足,其兴奋度停留在较低水平,且不能持久,更不能将兴奋指向预设目标,因此我们应把调动和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作为激发机制的一个杠杆。

(三)关于创意思维成果的调查

有价值的创意思维最终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从观念到实际的转化过程中,创意思维与创意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对创意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并能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将新颖思维成果物化到客观对象上,创造出新的对象。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还将创意思维成果分为了两类:第一类为与众不同的作品、别开生面的策划等;第二类为推广并产生良好反响的创意思维成果。调查结果:73.5%的学生没有创意思维成果,只有26.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属于第一类的创意思维成果,主要表现为:参加创意大赛的作品;对废弃物作创意利用;家居改造美化;生活小用品的改造;纪念品的设计;物品设计。没有一位学生有属于第二类的创意思维成果。这表明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不强,创意思维水平不高,因此,创意思维内能激发机制要着力于创意思维训练,拓展视角,提升水平。

(四)关于创意思维的影响因素调查

创意思维的开展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因此该项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能否进行创意思维的归因认识状况。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将此问卷设计为开放性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不能进行创意思维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没有方向,无从下手;没有要求,没有机会,没人支持;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生活枯燥;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经济基础。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没有兴趣,没有动力与耐心;知识有限,缺乏经验;没有灵感与创新细胞,没有好的想法与点子;想法太离谱,不切实际。

学生能进行创意思维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创新教育日渐被重视;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参与越来越多;受市场与就业单位的青睐;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他人影响。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自身兴趣爱好,好奇心的驱使;喜欢幻想;有信心和动力;追求刺激与新奇。

调查表明学生对能否进行创意思维的归因认识还是较为客观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创意思维的激发机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客观因素,注重信息、交流、物化、推广的平台建设。

综上,学生缺乏创意冲动、少有创意成果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欠缺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具备适宜的创意环境条件;没有触发创意思维的引线。

二、创意思维内能分析

关于创意思维的内能,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众所周知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内能。如果我们把创意思维看作一个运动过程,那么创意思维活动也必有其内在推动能量,这个能量可以分为静态能量和动态能量。那么创意思维的静态能量和动态能量是什么呢?这些能量又是由哪些因子组成的呢?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斯滕伯格教授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和刘奎林教授的“潜意识推论”。

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在运用创造力内隐理论分析法,对创造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该模型的第一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智力”(智力维),第二维是指与創造力有关的认知方式(方式维),第三维是指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质(人格维)。智力维度包括与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相联系的内部关联性智力,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经验关联性智力,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外部关联性智力。认知方式维度是个体的一种习惯化或自学的自我控制,常常使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带有一定的倾向或风格。人格维度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个性特征。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刘奎林教授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灵感发生论新探》,提出了 “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和“灵感发生模型”。他认为灵感思维“居于创造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刘奎林提出的“灵感发生模型”看作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意思维模型。

在创意思维活动中前者是创意思维的静态结构,后者则是创意思维的动态结构。因此,创意思维静态能量就是由智力水平、认知方式、人格特质所组成而具有的能量,静态能量的大小与其质量和高度有关;而创意思维的动态能量则是由潜意识、好奇心、灵感、直觉等所组成的能量,动态能量的大小与其质量和敏捷程度有关;静态能量与动态能量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创意思维正是在动静结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

创意思维的内能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但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左右逢源,才思敏捷,不断产生新的创意;而有的学生则才思枯竭,举步维艰,只能重复走老路。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能否将创意思维的静态能量转化为动态能量。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总有一些框框时常约束着学生的思维。这些思维宿敌主要表现为:被流行或惯常做法所左右的从众性思维、被强势思维惯性所牵制而暂时闭合其他思维方向的习惯性思维,以及机械化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等。谁能克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将静态能量转化为动态能量,谁就能产生积极的创意思维活动。同样,在创意思维活动中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认知方式的不断优化,人格特质的自我完善又将会反向转化为静态能量,使静态能量的质量和高度得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创意思维的激发应着眼于内能的动静转化。

三、创意思维内能激发体系

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的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如何帮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激发出创意思维的内能呢?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及内能分析,我认为应构建一个创意思维的培养激发体系(如图所示),具体包括:理念构建(植入机制)—环境构建(培育机制)—触发构建(导出机制)。

植入——是指给学生添加创意思维的因子,灌输创意思维的意识。创意思维中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需要植入,固有的思维模式需要打破;一些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因子如灵感、幻想、直觉等需要激活,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或系列讲座来培训。如开设《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植入创意思维的理论、观念、策略、方法,使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右脑思维、灵感捕捉、头脑风暴等。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机渗透意识与理念,以便加深巩固。如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交互式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一些自学课、讨论课、实验课、现场课等。

培育——是指给学生提供进行创意思维的适宜环境。种子的孕育需要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养分和土壤等环境,同样创意思维的培育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我们现有的教育环境状况究竟如何呢?它能否为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提供支撑呢?下面是对学生的开放性问卷调查。

你认为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最能激发你的创意思维?调查结果倾向于:没有太大的压力,能够放松;能自主安排时间,不受干扰地专注于某件事;不担心会被拒绝、嘲笑或批评;有导师引导;有交流环境。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你能乐于进行创意思维活动吗?调查结果倾向于:课程太紧,没有思考时间;有想法,无行动;没人指导,无从下手;缺乏经费,缺乏场地、材料;有些茫然,没有方向。

可见为学生创设进行创意思维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许多艺术家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室里面工作是最富有成效的。“创意从哪儿来?我觉得,从无聊中来。”这是“创意产业之父”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演讲,“创意的关键就在于抓住想象,现实与想象找到结合点,创意就产生了 ……”。我认为这里的“无聊”其实就是一种放松的状态。Google允许设计开发人员穿着拖鞋甚至带着心爱的宠物来办公室工作,目的是让创意人才在最和谐随意的办公环境中迸发创作灵感。

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三大环境的建设:客观物质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环境。一些具体做法列举如下。

客观物质环境建设:一些利于思维碰撞场所的建设,如创意工作室、茶吧、书吧、咖啡吧;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实验室、图书室和网络的开放与利用;使学生生活环境具有丰富性和新颖性……

人文社会环境建设:开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建立团队合作小组;拉近师生距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整教室座位,形成便于互动的马蹄形座位、小组式座位……

个体心理环境建设:关注人格的塑造;解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学会宽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导出——指将学生的创意思维内在潜能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新颖思维成果,并指导创意实践。是否产生新颖思维成果以及产生的质与量是衡量创意思维训练成败的最终标准。因此创意思维内能的导出尤为重要,为确保顺利导出,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政策导向:为激发创意思维的产生,政策导向是关键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导向时必须着眼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意思考。如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不以分数压制学生;给予一定学分;分配一定课时;划拨一定经费;将创意设计、创意成果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同等对待等。

2.激励机制: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其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那么我们应该探讨什么样的需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进行引导,才能发挥激励的最大效用,使学生处在高度激活状态,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表现为“我要创意”,而不是“要我创意”。具体可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如奖金、奖品激励;通报表扬、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参观培训机会等。

3.实践操作:学生即使有好的创意,有理论作支撑,如果没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也很难将创意转变为一个成品。

4.导师指导:给学生提供榜样范例,带领学生参观实践,扩大视野,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5.物化思维成果:将学生产生出来的新颖思维成果,指导创意实践,物化思维成果。如可与社会产业对接,为企业提供创意方案,如宣传设计、会展展台设计、纪念品设计等,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创意智慧,提高创意实践能力。

6.展览厅技法: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将优秀创意思维成果汇集起来,陈列展示,一方面是一种荣耀,另一方面也给更多学生以启示。“展览厅技巧颠覆了普通的做法。它并不是要传递点子让人们去检查,而是让人们行动起来。”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不断地发展与深化,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也迫在眉睫。高等学校人才培育体制应顺应创意人才固有特征而及时做出变革与调整,努力改变创意人才缺乏、培养滞后的局面。

【參考文献】

[1]胡雨霞,李翠玉.创意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3.

[2]刘奎林.灵感发生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6(04):157-168.

[3]王文博.创意思维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101-143.

[4]胡敏中.论创意思维[J].江汉论坛,2008(03):71-74.

[5]何菲.创意的展开——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模式之初探[J].科技信息,2010(07):48,117.

[6]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58-61.

[7]林崇德.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7-39.

推荐访问:创意 激发 思维 机制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