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范文六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范文六篇

时间:2022-04-19 14:15:03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初步,读音为chū bù,汉语词语,意思是属于或关于开始阶段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6篇

【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作者:曾静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4年第09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产生、形成的过程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篇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详细介绍: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8881726354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三&、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②、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③、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2、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龙南县龙南镇第三小学 曾雪锋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投影)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说的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

2、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4、起名。(师指着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分数)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5、根据学生的评价,引出“倒数”一词,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比赛“看谁填得快”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说说有什么窍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征,即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此时让学生给倒数起名,已是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经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学生此时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种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进一步理解意义: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请举例说明。

4、(投影)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2 是倒数。 ( )

(2)、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因为0.3+0.7=1,所以0.3和0.7互为倒数。( )

(设计说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并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举例说明对“互为”一词的理解,处处无不显示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教学倒数的求法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吗?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呢?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生:我会求分数的倒数,如2/3 ,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是3/2 ,所以2/3 的倒数是 3/2。

师:2/3 是个真分数,这位同学求的是一个真分数的倒数,还有谁能说出几个真分数的倒数的?(师板书三、四个例子)

(设计说明:通过 “你会一个数的倒数吗?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此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教师强调求的是一个真分数的倒数,并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目的是为了后面让学生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特征做准备。)

师:真分数有什么特点?那真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2、求假分数的倒数,研究假分数的倒数的特征。

师: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三、四个例子。师板书。

师:假分数有什么特点?假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假分数的倒数都大于或等于1。

3、求整数的倒数,讨论“0”和“1”的倒数。

继续问“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当学生说会求整数的倒数时,让学生举几个例子说说怎么求的。

师:“1”也是整数,谁会求“1”的倒数的?怎么想的?

板书:1的倒数还是1。

师:有没有哪个整数的倒数你不会求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0为什么没有倒数?

师:仔细观察:整数的倒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非0、非1的整数的倒数都是分数单位。

追问:那分数单位的倒数呢?(都是整数)

4、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

师:你还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怎么求的?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一是求小数的倒数;二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1)、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小数的倒数。

学生会想出两种求法:第一种:把小数化成分数,再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继而求出倒数;第二种:根据倒数的意义,用1除以这个小数。

引导比较两种求法,得出第一种方法比较通用。

(2)、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带分数的倒数。

(3)出示几个小数(0.15、2.5、1.25等)和几个带分数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倒数。

(设计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往往由简单到复杂的,小学生更是这样。所以在老师提出“你会求什么数的倒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在考虑整数的倒数的求法,最后想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这样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有效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趣昂然。)

(三)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呼应开头。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填的这么快了吗?谁愿意在和老师比一次。(投影出示复习题)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做练习六第二题)

3、辨析(用手势判断对错).投影出示练习六第5题。

4、谁会填?

(1)5×( )=8÷( )=0.8+( )=6-( )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力求扎实而质朴,平淡中透新意.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四、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6、7题。

【篇四】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意图

三门峡市第四小学 孙艺萍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写读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的整数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思维较活跃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首先以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创设一个平均分的情境,引出一半,进而引出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1/2,通过集体备课中老教师的进一步分析,感觉这个地方必须点明强调用1/2来表示“一半”,同时在讲解1/2的过程中,通过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来引导学生理解1/2的意义,从而为学习其他的几分之几打下概念基础。

接下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感知和理解分数,我将动手操作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折纸表示1/2,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进一步理解1/2表示的意义。活动二:涂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在表格纸上涂色,准确表示出1/3、1/4、1/5、1/8,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造力的机会。

接下来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涂色部分,题目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人之规律,巩固了所学知识。第二部分是判断题,第一题再次强调了平均分,强调了分数的意义;第二题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进一步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浅谈收获,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会了什么,再让另一学生对她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做综合总结,通过师生双方的评价,进一步加深理解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篇五】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认识垂线(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材简解】

《认识垂线》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认识垂线的内容编排与平行线类似,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进而学会画垂线,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教材编写上十分注重前后的联系,也积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简单的工具入手,在自主探索、互动交流中掌握垂线的知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也为下一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条直线处于怎样的位置关系称为互相垂直,知道垂线和垂足。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学会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知识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及比较理解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本课选用了学生生活中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贴近教材,我选择了教室中就能找到的窗户,地板等为例引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逐步引出知识点,再用习题巩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认识垂线,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活中到处蕴藏着数学知识,老师今天就把生活中的数学给带来了一些(屏幕出示窗框,地砖的图片),你能从这两幅图中找出来吗?

生:正方形、长方形、直线等

师:任意找出其中的两条直线,说说它们的关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有选择的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生:互相平行,相交

师:黑板上的相交直线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生: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总结: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数学上给它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互相垂直。就让我们来认识它吧!(板书:认识垂线)

设计意图:先抽象出几组相交的线,然后发现相交线的特殊之处,从而引出垂直,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究

1、认认垂线

课本是这样介绍我们的新朋友: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我们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两遍)。

你觉得哪里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

(突出关键词:两条、直角、互相、垂线、垂足)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单独的一条直线不能说是垂线。

设计意图:明确互相垂直的概念,纠正错误的认知。

2、判断垂线

a c e

b d

f

(1) (2) (3)

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指名回答:(1)(3)

说说理由:相交成直角。

可以怎样验证直角?

(量角器量、三角尺的直角比验等)

同桌互说:谁是谁的垂线,指指垂足。

设计意图:对垂线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具体的两线位置关系向学生展示,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也使新知得到升华。

2、找找垂线

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互相垂直的实例吗?

(学生回答:黑板拐角、墙角、桌角、国旗的一角、课本一角等)

设计意图:由书本再到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画画垂线

刚刚同学们一起找了很多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垂线,那你能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可以借助量角器画;可以折纸;可以用三角尺画等。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特别关注利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

师:你是用三角尺的哪部分画垂线的,为什么?

生:两条直角边,因为它们相交成直角。(意思对都给予鼓励)

说明: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铅锤来检验墙与地面是否垂直。而我们学生画垂线是用直尺和三角尺配合来画。

你能用直尺和三角尺配合的方法,画出过A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A

学生先尝试画图,说说你在画图中遇到什么困惑?怎样解决?

老师再示范,共同总结画图步骤。

①直尺的一边紧贴已知直线。(贴)

②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靠)

③把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平移到A点。(移)

④沿三角尺的这条直角边画直线。(画)

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了。

友情提醒:要有特殊的标记哦!标上“垂直符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创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充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针对学生提出的困惑,交流,探讨,共同总结出画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规范画图,也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概括总结能力得到加强。

4、教学“试一试”

 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经过直线外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A ·A

师:观察这两个图形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根据总结的步骤,学生自己先尝试

挑选不同的作业先后展示,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同桌互说是怎样画的。

设计意图:在确定画法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主要目的使学生的知识运用从生硬向灵活转变,关注题目的条件变化,避免生搬硬套。

三、巩固训练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垂线学得非常好,老师设下了三个关卡,能闯过的同学,老师封他为本班的“数学小能手”。敢接受挑战吗?

1、第1关

怎样折,才能在长方形纸上留下互相垂直的折痕?

学生讨论并动手折一折。(指名展示折法)

交流两条折痕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

怎样验证你的想法正确?(自由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也让所学知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再次体现了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2、第2关

顺利完成第一关,又一关为我们打开,这一关要抢答了!

课件出示第44页第2题图,找出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指名说说:

有哪些数学图形?

每个图形有几条线段?

哪几组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查漏,找全垂直的线段,培养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第3关

最后一关了,结果要揭晓了,很期待你们的表现啊!

课件出示第44页第3题图,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读题,清楚题目要求。

准备借助哪些工具画图?

画垂线的步骤是怎样的?(用三个字简述)

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找出能正确画垂线的同学,授予封号。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培养仔细审题做题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画垂线?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画垂线,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有所收获。

五、设计板书:

认识垂线

1、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2、画垂线

画法:一、贴

二、靠

三、移

四、画

【篇六】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青浦区新希望民办小学赵素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并掌握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的关系,掌握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及关系。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及其空间观念的建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难点: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教学准备:剪刀,物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请你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2.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如硬币的面、有些钟表的面及有些桌子的面都是什么形的?
3.(演示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拴一个小球,甩一周,小球留下的轨迹就是一个什么图形?谁来指指屏幕上哪儿是圆形?
教师介绍圆上、圆内、圆外。

4.圆和学过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能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二学习新课
1.借助工具画圆,进一步认识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
(1用你准备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认识圆心。
①把你剪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可以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②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叫做圆心。
(2认识半径及半径的特征。
①请学生在圆上找一点。学生动手:以圆心和圆上找的一点为端点画一条线段。
师介绍: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半径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半径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在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②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半径,看谁画得多。还能画吗?这说明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③用尺子量一量这些半径你发现了什么?(3认识直径及其特征。
①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讨论。
②我们就把这样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追问:直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③想一想:直径有多少条?你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画出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你又发现了什么?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通过刚才的画一画,量一量。你除了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外,还发现了什么?
②用字母表示上述关系:
③老师拿出一个直径是40厘米的圆,这个圆大不大?它的半径与你手中的那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它的半径是你手中那个圆的直径的一半吗?说明了什么?
(5练习。(1“做一做”:
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说明理由。(2填表
3.学会用圆规画圆。

推荐访问:除法 教学设计 意图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