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1-20 18:30:04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图式列方程并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章节内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包含用方程解复杂问题。  成功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图式列方程并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章节内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包含用方程解复杂问题。

  成功之处:

  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正确找到等量关系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可以得出如下等量关系:一个数=另一个数+几(或-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还通过练习中出现的倍数之间的关系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出如下等量关系:几倍量÷一倍量=倍数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让学生自己得出等量关系:几倍量=一倍量×倍数+多几(或-少几)

  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找两个量的和(或差)得出等量关系,如梨的价钱+苹果的价钱=总钱数一个量-另一个量=相差数

  在例4的教学中,是比较典型的倍数和(差)问题,可以根据例3的方法去寻找等量关系。

  在例5的教学中,是典型的相遇问题,其等量关系既可以根据例3的方法寻找,也可以采用速度和×时间=路程速度差×时间=路程之差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出现个别学生找不到有关等量关系的信息,导致无法正确列出方程。

  再教设计:

  在之前的算术法教学中,也应强调等量关系,这样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不至于感觉有难度。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0篇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小不重视

  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因此培养空间观念尤为重要了。

  3、指导力度不够

  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其次,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最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并学会应用等式性质解一步计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进而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的是列方程并解答,今天这是解决实际问题,我是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这样的步骤来引导学生的。其中最难的是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之前我板书了2题应用题,专门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待学生知道怎样找数量关系后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就容易了一些。

  出示本课例题后,我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并表述题意,请他们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找出的数量关系是“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还有学生找出“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关于如何解设的,我是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根据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进行解答。结合介绍我板书出设句,以示范书写格式。列出方程后,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答句。“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是“36-2.5=Χ”我告诉学生这样列方程不能体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所以一般不要这样列。

  一节课下来,整个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步骤学生已经掌握了,但是对于题中的等量关系还有些生疏,列方程解答已经没有问题了。下节课要重点练习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因为只有会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才能列出正确的方程,加强练习,争取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此类应用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5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并学会应用等式性质解一步计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进而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的是列方程并解答,今天这是解决实际问题,我是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这样的步骤来引导学生的。其中最难的是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之前我板书了2题应用题,专门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待学生知道怎样找数量关系后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就容易了一些。

  出示本课例题后,我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并表述题意,请他们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找出的数量关系是“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还有学生找出“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关于如何解设的,我是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根据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进行解答。结合介绍我板书出设句,以示范书写格式。列出方程后,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答句。“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是“36-2.5=Χ”我告诉学生这样列方程不能体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所以一般不要这样列。

  一节课下来,整个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步骤学生已经掌握了,但是对于题中的等量关系还有些生疏,列方程解答已经没有问题了。下节课要重点练习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因为只有会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才能列出正确的方程,加强练习,争取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此类应用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7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是练习形式多样,练习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9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爸爸比小红大24岁。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先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设。再根据哪一句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提高,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0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0篇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标准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标准量,根据标准量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标准量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分析标准量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标准量、用语言分析标准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妈妈的年龄是桐桐的4倍,妈妈比桐桐大24岁。妈妈和桐桐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说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以及怎样设。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标准量、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也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

  在学生学会找准标准量、分析标准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香蕉的1.5倍,如果香蕉是x千克,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 )千克,苹果比香蕉多( )千克,香蕉比苹果少()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了六步曲:找数量关系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检验。教学中我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虽然是第四年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完第一课时仍觉迷惘,想想我对本单元的"认识真是非常功利,认为本单元只要让学生学会两点,

  一、会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

  二、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总之,一切以“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经过学习,我知道其实更深意义的教学应当另有所求:即以“学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这一单元的价值在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回顾我第一课时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题:西安小雁塔高43米,(师述:大概14、15层楼高)而大雁塔的高度是它的2倍少22米,大雁塔有多高?然后由导入题引出关键句,标准量,数量关系式三个名词概念(为将来的学习作一铺垫)。再将导入题与例1进行比较异同,在对比中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比较合宜,从而体现了用方程解作为一种顺思维它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较轻松的构建方程模型。

  失败之一:

  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已有能力,解方程过程教学过于放松,没有强调书写规范,更甚者对4X=36÷4这样的错误没有预见,以致于课堂作业很不中看,不过这些问题课后用十分钟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都能认识到错误,顺利过关。然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我们还是应当引以为戒。

  失败之二:

  没给出点时间让学生探寻其他解法。其实我私自认为将这一过程放在第一课时,有点难为我的学生。我应当先给他们建一个完整的方程模型,然后再是模型之上的升华。

  我准备在下一课时会补上这一环节。庆幸矣,我能及时领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精髓,下面的教学,该是我想方设法来实践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标准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标准量,根据标准量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标准量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分析标准量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标准量、用语言分析标准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妈妈的年龄是桐桐的4倍,妈妈比桐桐大24岁。妈妈和桐桐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说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以及怎样设。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标准量、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也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

  在学生学会找准标准量、分析标准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香蕉的1.5倍,如果香蕉是x千克,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xx千克,苹果比香蕉多xx千克,香蕉比苹果少x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了六步曲:找数量关系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检验。教学中我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5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6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7

  今天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并学会应用等式性质解一步计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进而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的是列方程并解答,今天这是解决实际问题,我是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这样的步骤来引导学生的。其中最难的是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之前我板书了2题应用题,专门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待学生知道怎样找数量关系后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就容易了一些。

  出示本课例题后,我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并表述题意,请他们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找出的数量关系是“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还有学生找出“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关于如何解设的,我是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根据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进行解答。结合介绍我板书出设句,以示范书写格式。列出方程后,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答句。“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是“36-2.5=Χ”我告诉学生这样列方程不能体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所以一般不要这样列。

  一节课下来,整个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步骤学生已经掌握了,但是对于题中的等量关系还有些生疏,列方程解答已经没有问题了。下节课要重点练习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因为只有会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才能列出正确的方程,加强练习,争取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此类应用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是练习形式多样,练习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9

  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0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习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习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

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1、请学生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学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说10米)板书:10米。

  2、出题: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你们知道后面的教学楼大概有多高?

  讨论: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1:教学楼的高度是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生2: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 启发: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4:10米减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检验一下是对的。

  生5;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 列方程

  4、 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应用题大概步骤大家都知道: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进行解方程。其重点是列方程,难点是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本节课也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教学的。有几个体会值得注意:1、为什么要列方程来解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其实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为今后的代数打好底子。2、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和我的举例差不多。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用线段图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涉及。在让学生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个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学楼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转换成数学语言 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就是教学楼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或者等号两边对调:

  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 =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码让学生怎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只是觉得后进生可能会不动脑筋,只会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弄懂数量关系。3、本节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检验的好习惯。

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在教学《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互动、探究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让学生畅谈解题思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渗透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抓住契机,及时点题,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在例题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每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走向抽象。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复习完所有的知识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一个梳理归纳,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三个课时。画图作为第一个呈现的策略,是学生学习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从低年级的直观图形,到高年级的展示思维的线段图,画图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我们把画图策略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用一个课时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单。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是以作业单的题目为载体,对画图这个策略进行梳理。结果整节课就变成了一节解题课,老师忙于带领学生解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六年的学习与提炼,有部分已经能够不画图就正确的解决部分问题或记忆概念。那么,我们要怎样激发学生用策略和再次学策略的热情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节复习课,我们不但要帮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课的教学设计,原来在归纳画图策略的这一部分显得太单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画图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帮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还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了画图策略。力图在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能够归纳梳理,并充分经历梳理的过程,明确梳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课前思考: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授课小结: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习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回顾两个片段,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该主意的问题进行剖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玩“猜牌”游戏。(出示自制的4张大扑克牌,反面向上贴在黑板上。并从左往右在每张牌的上方标上1、2、3、4四个序号。)

  师:现在我将1号位与3号位上的两张牌互换,再把牌全部翻过来正面向上,从左往右分别是7、6、3、9。(教师边说边操作)

  师: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

  生: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3、6、7、9。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教师将四张扑克牌背面向上,打乱次序。)

  师:如果先把1号位的牌与3号位的牌互换,再把3号位的牌与2号位的牌互换,最后将牌全部翻过来,现在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老师边说边操作)

  生:原来从左往右应该分别是9、7、6、3。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只是在头脑中将刚才老师换的牌倒过来换回去。

  师:请你上来换一换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的次序是不是9、7、6、3。(学生操作)

  师:看来要想知道扑克牌原来的顺序,只要把变化的过程倒过来操作就行了。

  师:刚才大家玩的两个游戏都是从结果往前顺藤摸瓜来推想,从结果开始想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在我们数学学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片段二]

  师出示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读题后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现在甲、乙两杯同样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刚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生2: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相等,说明甲杯在没倒前应该比乙杯多80毫升,这样也能解

  决问题。师:把乙杯的40毫升再倒还给甲杯,是个不错的建议,简单易行,这样一来甲、乙两杯果汁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师:谁想演示给大家看看。(一学生演示,将乙杯的40毫升果汁倒回到甲杯中。)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出原来甲乙两杯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生(齐):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师: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找来一些器具做实验,这样烦不烦呀?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倒过来的策略思考,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说明每杯有200毫升,将乙

  杯中的40毫升倒回去:

  200-40=160(毫升)……原来乙杯

  200+40=240(毫升)……原来甲杯

  ……

  [自我反思]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1.在情境中体验。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注意了巧设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2.在体验中感悟。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仅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尝试,在体验后集体思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选择与自我判断的过程,在扬弃的同时对各种解法进行了自我优化,从而对运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这类特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团队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断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呢?下面结合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63“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教学片断

  师: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会怎么围呢?

  (出示例1)

  师: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18米。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

  生1:用6根栅栏做长,3根栅栏作宽。

  生2:还可以用8根栅栏做长,1根作宽。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根据条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可以知道长与宽的和是9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摆出来的,用8根栅栏做长,1根栅栏作宽。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但现在王大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应该选长为8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面积最大,它的长和宽就应该最大。

  生4:不对,我觉得应该选长是5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5×4=20,8×1=8,20比8大。

  ……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光靠这样简单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议是不够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面积最大了。

  师:前面我们学过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现在就请大家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整理一下,再算一算。出示下表:

  长(米)

  宽(米)

  面积(*方米)

  (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教师把相应数据填入表中)

  生:我们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整理数据的办法验证了大家的猜想,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现在大家再次观察一下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

  生:老师,我明白了当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生:老师,还可以围成更大的面积,只要把两根栅栏都*均剪开,这样就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了,它的边长都是45分米。

  师: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有没有道理呢?相信大家能得出正确的回答……

  教学反思

  “策略”的习得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我们开展新课改实践的新课题。纵观本课例的教学过程,有下列启示:

  1、凸现问题的探究价值与开放性——形成策略

  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上原本的设计是“围成的羊圈长8米,面积是多大呢?”教者在执教时将之巧妙地改为“王大叔会怎么围呢,怎样围面积最大?”比较两者的提法,显然后者的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正是源于问题的挑

  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放得开,能积极地尝试各种不同的策略进行探究,猜想验证、画图、列表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自然而然生成。

  2、紧扣“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个学习活动核心——优化策略

  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地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攀爬提升,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还不够,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逼着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反思。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

  3、尊重学习个性,彰显创新精神——发展策略

  列表收集整理信息,是本课例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基本策略,也是一本课的重点,但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此又不局限于此,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策略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激起创新的火化。比如,教者在学生提出不同的围法后,让学生大胆地直觉“猜测一下,哪一种围法面积最大?”再如,学生通过列表验证了猜测解决了问题,教者却未停留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这样数形结合,进一步挑起究其竟的心理冲突、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与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直观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1前我先出示2题“看图解答”,引导学生看图说出问题、条件和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此环节的意义是通过从图中整理条件引导学生体会“图”的好处,同时也勾起了学生脑海中关于“画图”的回忆,也为例1的教学做好铺垫。例题1是用纯文字的形式出示的,由于题中的条件比较多,使学生在对文字的阅读理解中遇到了困难,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有些模糊,不过借助课一开始的“前置性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想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但如何准确的在线段图上表示题意却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给出一条线段表示小宁,给学生一个“支点”,再让学生画另一条线段表示小春,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在画好了主体部分后让学生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从而完成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在画好图以后,教师就要诱发学生“看图”进行推理,找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分析,确定基本的解题思路,化图形为算式。本课中的例题不同与一般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其条件、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适合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例题1呈现的是两个数量的和和差,通过假设让两个数量相同,期间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总数的变化,形象的展示了解题思路,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之后学生自主解题,板演并进行讲解,如此在观察中推理,在计算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最后的回顾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已经积累起来的画图述问题、分析问题的经验上升到策略的层面,进而获得对策略的深刻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策略的掌握要经历从模仿到逐步内化的过程,“试一试”是对画图策略的强化,教师要进一步放手,“想想做做”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策略,“画图”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是学生通过画图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获得的,本课学习,画图不是最终目的,不可能仅凭一两堂课就能使学生掌握,画图是一种中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会思考,随着学习的深人,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帮助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策略的价值,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传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取了结合画图,倒推等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替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等策略,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点拨,能把题目的情景以线段图、实物图、数量关系式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多种的呈现方式,能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替换的过程的认识就更深入。

  例如:1个大杯和6个小杯,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学生1: ∵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学生2 小杯:

  大杯:

  画图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进生生互评,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有部分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这和教师长期误解该课的教学重点有很大联系。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本课为例,我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最后我还以老师在麦当劳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2 李老师和朋友买了一份套餐: 2只鸡翅+1杯可乐=16元

  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翅多1元,李老师吃了一只鸡翅该付多少钱?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套餐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策略的学习更有归属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其中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愿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愿我们能在反思中摄取营养,不断进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在经过反复的推敲后,我决定使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导入,从而引出“解决具体问题”的两种思维方式“从条件想起”、“从问题入手”,为新课教学做铺垫,进而揭题。

  由于采取的是“教与学方式改进”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们都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从收上来的预习纸中,我寻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种办法:

  1、画图表示;

  2、画线段表示;

  3、列表整理。

  所以,在课前我就做了记录,并留心在课堂上逐一安排这些小组上台展示,并最终讨论有关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绍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如何填写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并体会它的好处。最后,在大家的讨论和我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办法,并完成了例题的列式解答。

  在这一课的教学准备和执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1、预习纸或预习题的下发,可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不会存在侥幸遗漏的情况;

  2、由于已经预习过,课堂中一些练习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去进行其他的讲解。

  3、由于提早预习,不少孩子的自我学习和吸收能力加强,这点可从她们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特别爱说、能说、会说。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提升,而且个人的素养也相对提高,变得自信、有条理了!

  4、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并理解和体会了团队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几点遗憾:

  1、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在课上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她们的自学,过多的参与到她们的学习中;

  2、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给与学生大量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所以教学进度难以把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产生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就是好的学生越来越棒,而后进生则学得云里雾里,成绩越来越差。当然我们有小组长辅导的机智,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老师去探讨;

  4、这种模式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所应该探讨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在上册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所以,这节课教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并主动运用策略去解决有关问题,我重视对策略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问题,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由此中发现,认真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处,理清了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在我的预想之内,学生也在认真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我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关注度还不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认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5)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习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首先,我复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接着,我把书中的例题改成了学生熟悉的速度,时间,路程的例题,然后根据例题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反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积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我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由于教学两道例题,练习的时间较仓促,要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二、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做到复习旧知与巩固新知两不误。同时对于学生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节课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但作业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对用比例来解决问题还是不习惯,有正、反比例互相混淆的现象,说明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当题中的条件有所变化时,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应引起我们进一步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今春,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六一班的吕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了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基本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依据“三生”课堂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制订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是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精彩,我认为就源于生成。

  一、教材的整合奠定生成

  在课本中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习。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习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 :8 = 19.2 : 12.8 。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习,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习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习新知。

  最后的练习,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

  (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

  (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也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中我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掌握本课知识。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题意,学会了用比例解决问题。

  但是,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解答,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我想这与我没有很好地想办法让学生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有关吧,下一阶段必须要注意这一问题的学习了。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李奶奶家的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后,我要求学生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为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埋下伏笔。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先是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归一法”解决问题。之后,我激励创新,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在题型设计上,我尽心设计了“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测量树高”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课堂的学习气氛并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发言不积极,各个环节的语言还要不断推敲,还有质疑问难不够充分。每次反思总有不足,可是每次还是很有收获。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课件,直播时有意放慢步骤,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目的也是想照顾思维水*中等的孩子。先从复习正反比例入手,使学生分清正反比例关系,使巩固了旧知,又为本节新授做了充足准备。

  在教学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啤酒的总瓶数和箱子个数的这两种量,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学生列出自己的算术方法,老师给以肯定。“你还会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啤酒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是一定的,所以啤酒总瓶数和箱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啤酒总瓶数和箱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学生用比例解答。

  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中信息,讨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是什么比例,固定不变的是哪一个,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传过来的问题回答比较积极,学生的学习互动交流也比较好。

  不足之处:因线上教学关系没有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不回答问题的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以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继续努力。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 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6)

——《解决问题加法》教学反思3篇

《解决问题加法》教学反思1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时拓展,树立创新意识。本节最后的练习,课件出示了三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两部分的位置(左边和右边)放置。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写出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意识。

  本节中的不足,是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有待精炼,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爸爸比小红大24岁。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先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设。再根据哪一句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提高,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在上册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所以,这节课教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并主动运用策略去解决有关问题,我重视对策略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问题,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由此中发现,认真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处,理清了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在我的预想之内,学生也在认真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我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关注度还不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认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1、一节好的课必须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3、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是实践加反思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啊,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体验着,并实践着!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预设要精心。

  备例2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以往搭配的经验,预设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有可能是如数、七、科、数七、数科……用文字列举;还有可能

  是……用符号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列举时,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只好改变预案,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其实,备课时曾经在脑子里闪过“如果学生不出现多样的列举方式,怎么办”的疑虑,可总自信的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预设的不够精心,导致了教学出现意外后,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期望无法达成。试想,如果能未雨绸缪,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集体完成……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

  二、备“学生”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处理在表格中画“”表示订阅方法这一环节时,觉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容易,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结果,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几乎没有学生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完成。其实,在集体备课时,盛校长就曾专门分析了这张表格:指出它是个复式表格,学生很难看懂,要注意变通。可我却想当然!如果能实际地调查一下,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尝试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备课要做到“心中有书、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较紧张,学生在发言时稍微有点偏离我心中的答案时,便急忙打断,包办代替。比如:在回答长与宽的和是为什么是9?学生李说:因为周长是18,减去…….听到用“减”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下课和他聊天时,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长是18米,包含两组对边,减一次,再减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长与宽的和是9米……一个正确的想法就这样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当时再给些时间,或许这样的遗憾就不会发生。相信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相信其他倾听的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时,我就像一个权威的裁判,忙着判断是非。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学生的评价或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做到善于挑动“群众斗群众”还需*时多磨炼呀!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断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呢?下面结合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63“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教学片断

  师: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会怎么围呢?

  (出示例1)

  师: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18米。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

  生1:用6根栅栏做长,3根栅栏作宽。

  生2:还可以用8根栅栏做长,1根作宽。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根据条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可以知道长与宽的和是9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摆出来的,用8根栅栏做长,1根栅栏作宽。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但现在王大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应该选长为8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面积最大,它的长和宽就应该最大。

  生4:不对,我觉得应该选长是5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5×4=20,8×1=8,20比8大。

  ……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光靠这样简单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议是不够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面积最大了。

  师:前面我们学过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现在就请大家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整理一下,再算一算。出示下表:

  长(米)

  宽(米)

  面积(*方米)

  (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教师把相应数据填入表中)

  生:我们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整理数据的办法验证了大家的猜想,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现在大家再次观察一下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

  生:老师,我明白了当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生:老师,还可以围成更大的面积,只要把两根栅栏都*均剪开,这样就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了,它的边长都是45分米。

  师: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有没有道理呢?相信大家能得出正确的回答……

  教学反思

  “策略”的习得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我们开展新课改实践的新课题。纵观本课例的教学过程,有下列启示:

  1、凸现问题的探究价值与开放性——形成策略

  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上原本的设计是“围成的羊圈长8米,面积是多大呢?”教者在执教时将之巧妙地改为“王大叔会怎么围呢,怎样围面积最大?”比较两者的提法,显然后者的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正是源于问题的挑

  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放得开,能积极地尝试各种不同的策略进行探究,猜想验证、画图、列表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自然而然生成。

  2、紧扣“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个学习活动核心——优化策略

  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地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攀爬提升,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还不够,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逼着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反思。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

  3、尊重学习个性,彰显创新精神——发展策略

  列表收集整理信息,是本课例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基本策略,也是一本课的重点,但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此又不局限于此,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策略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激起创新的火化。比如,教者在学生提出不同的围法后,让学生大胆地直觉“猜测一下,哪一种围法面积最大?”再如,学生通过列表验证了猜测解决了问题,教者却未停留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这样数形结合,进一步挑起究其竟的心理冲突、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与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果然,今天教学时,自学质疑部分,孩子们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了解的较多,对部分实际问题也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替换,特别是练一练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一头雾水。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首先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如果不替换,题目中就有两个未知数,而且两个未知数的题目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我鼓励孩子们用方程解决问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方法。但总是很费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替换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孩子们按书上的替换的思路理解,大多数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我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数量有倍数关系时,可以“以一换几”或“以几换一”的替换方法。

  练一练的问题,孩子也无从下笔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另一种情况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替换的可行性方式:

  一对一的替换。从而发现替换后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大盒子都换成小盒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小盒子都换成大盒子,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孩子们发现:因为两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替换后就出现了剩余或不足。在引导孩子比较、讨论、推论,得出剩余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减去,不足的部分要在总数的基础上加上。

  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大多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这节课的成功教学,更是我尝到了有效预习在教学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声说:预习,爱你没商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教材简析: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问题一:为什么不教列表策略,学生可能会做,教了列表策略,学生反而不会做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需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本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里面的地位。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什么新教材要安排单独的策略教学单元,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老教材是怎么教学本课的应用题的,归一应用题一节课,配合相应的练习,归总一节课,做练习,后面的两种三步应用题最起码要两节课,还要配合练习。这样教学的弊端,这几年讨论得比较多,主要是学生缺乏自主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只会套题型,解死题。学生掌握的方法(注意:是方法)不能迁移。于是,老师只能碰到一个题型讲一个题型,耗时多,效果差,极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而策略,它是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它能有效的驾驭、统整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用好这种策略、反思这种策略、体悟这种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基本数学思想。

  因此,现在我们回来开头的问题,对于刚接触策略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但在教学处理时,千万不能退,千万不能舍弃策略,而去教方法。

  问题二:解决问题的策略究竟教什么?是偏重于解决问题?还是偏重于策略?

  前几年,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争论比较多。但目前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两条腿走路”,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培养策略。讲解决问题是为了应试,是策略是为了数学思想的发展。

  所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依托,把它作为载体,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我们的目光应该盯在策略上面,在具体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培养策略意识。关键词:掌握方法感悟策略

  问题三:怎样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策略是教不出来的。为什么?我们比较策略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在系统论上来看,方法是下位的,策略是上位的,再往上是数学思想。方法是外化的,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分析演示得以传递。老师掌握了三种方法,告诉学生,那学生也就掌握了三种方法。但策略这种东西是内在的,显不出来,哪怕老师有一百种策略,也没有办法直接告诉学生,策略只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渐渐萌发起来。那么,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因为,策略虽然不能通过直接言传身教获得,却可以在大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不断反思,不断比较,不断提炼而形成。有几个问题,应该是教师教学时经常挂嘴边的:“为什么要用策略?”“用了策略有什么好处?”“我们是怎么来用这种策略的?”不是说每做一题都要这么问,而是要经常问,促进学生感悟、体验策略的好处。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经验的积累,当学生把什么都忘了的时候(具体的题目、具体的解题方法),剩下来的就是策略,再进一步就是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看似**淡淡,但老师一个一个脚印地带领着学生领悟按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一切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又是那样的扎实*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新知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两种策略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本课按步骤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已有的策略来分析实际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为今天策略的学习做好复习准备工作,在接下来例题的整理条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时,学生的思维就显得更为顺畅。

  2.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设计。

  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交流读题的感受,学生在读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条件多而凌乱,自然引发学生整理条件的需要。又如条件的整理和摘录环节,由于在此之前,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直接整理和摘录条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整理和摘录,给学生一个方向。虽然有了一个方向,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整理,再通过几份作业的对比,哪个整理的有序、简洁一目了然。再如检验环节,虽然在本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将 “得数代入原题”这种检验方法,但由于练习的比较少,这里又是三步计算的检验,老师用在条件上问号的方法给学生作了适当的指导。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有这些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才得以顺利展开。

  3.教学语言精练、清晰,小结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也很繁琐,不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分析数量关系,或是检验,都需要学生有准确、完整的表述,这对于四年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相应的,老师要强调的也就多了,但今天这节课,老师的语言精练、干脆,每个问题的指向性都很明确,每个环节的小结也很到位,也正是这些精练的小结,学生在最后的回顾反思阶段,才能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顺利的总结出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习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一、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四的1-3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 随后在第三环节“及时练习,运用转化”中我改变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第四环节是“观察思考,再探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第五环节“应用迁移,拓展深化”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应用和进一步体验转化的目的。第六环节是“总结转化,深化思想”,本环节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古代智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使他们对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 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习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此外,对课件的操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从我操作中的“蛛丝马迹”中获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思考主动利用转化策略去解决。这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不够自信和熟悉的表现。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 ,积累成功的经验,思考失败的原因。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

  在上课前,我跟学生玩一个游戏:老师手中有扑克牌方块5、6、7和红桃5、6、7这6张扑克牌,两人游戏。每人拿方块或红桃,每次出一张牌,比大小,三局两胜。在游戏里,我是先出的,学生再出,结果是每次都是我胜了。从而引出策略这个抽象的概念。利用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报名整理,引出列表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完后,也有一种非常想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冲动。

  教学例题时,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店促销活动,我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条件和问题,学生找到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很快就会算出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钱?我追问:你*时用哪些方法进行整理信息并解答问题的?学生不作声,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用什么方法,只要懂得其中的数量关系,就能解题。

  对于班级中聪明的孩子来说,有些题目老师不讲,他们都会做。为了照顾到全体同学,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用列表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表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呈现简洁的文字摘录,学生感觉很清晰,很简便,学习兴趣逐渐加浓。我指出如果再给它们加上边线会怎样呢?操作后形成了表格,学生十分兴奋,并认为这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更清晰了。此时,学生对列表整理的优势有了直观的感知,再通过分析表格中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安排几次对比,比如将列表整理与凌乱的情境图进行对比;将列表整理与学生的文字记录整理进行了对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要将列表整理与文字记录整理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列表整理”清楚、简便、有条理,形成自愿运用“列表整理”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细致,只注重分析了表中的数量关系,如从条件出发,要求5本笔记本多少钱,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再求出5本的价钱;再如从问题出发,要求5本的价钱,必须先求出1本的价钱……看似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答得非常正确,但是感觉此节课还应该突出如何进行列表整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今后出现的更复杂的题目。

  在教学中,给我的感觉是单独出现条件和问题,要学生自主列表解决,问题不大,但如果几个条件和问题同时出现,有些学生就会茫然……这在教学两表合并成一张表时,感觉特别明显。

  总而言之,由于此次教学,我们五个试教者都没有试教,而是备好课后直接教学,在时间的控制上做得不够到位,例题花了太多的时间,感觉很清晰的教案,在教学时总有一种不知所以的感觉。于是我在思考,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功夫也许还应花在课外,比如首先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到底是什么?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列表,还是通过列表重点来分析数量关系?其次是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还是边引导边探索?整节课到底是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导?一系列的问题在我教完后,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下子我就好像失去了方向……也许,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我们只要采用灵活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便是一节成功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2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3

  《借助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上段时间,我在四年1班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上升。鉴于往后还需要在另一个班进行推广这个能力练习,故反思如下:

  1. 教会学生画图的基本策略

  开始时,我准备了一节以画图解决问题的主题课,通过一步计算、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的题目,结合如何画图进行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数据的提炼、画图步骤、需要解决问题的标示等简单画图技巧。如“商店买回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还剩20个,每箱装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读题,简单快速的找到题意“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剩20个,每箱?个”,接着画线段图或者用其它图形来表达,要让学生明确,把140个杯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装箱了,一部分是剩下来的;装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个箱。最后在图形上,把各个数据标在合适的位置,并用问号将所求部分标示出来。

  2. 通过典型例题来提升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测验反馈中,学生在有关“倍”的问题上,经常出错,学生习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几倍,没有分析等量关系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在运用线段图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找标准量,用一个格表示标准量,在用另一条线段表示什么是标准量的几倍,最后是标数据和问号,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分析1个格与几个格的关系,从而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一天一练,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我让学生一天进行一题练习,然后第二天进行批改和讲解,在学生养成习惯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4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课前思考: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授课小结: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习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4-95页例1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啊?(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1。(20分钟)

  (一)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1、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2、(指名读题):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发现题目当中隐藏的信息吗(2人答)?(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掌声)

  师:周长一定是22米,是保持不变的,长和宽也会像周长这样保持不变吗?长和宽在变化,那么面积也就有大(顿)有小。

  师:长和宽可能会是几米?指名答 (板书: 长: 9 宽: 2 )

  他猜得对吗?再指名答理由(2人)。(板书:长+宽:22÷2=11(米) )

  设疑:还有不同的围法吗?(有)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围法当中(板书:),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可以怎么做?(把所有围法都列举出来)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围一围?

  (二)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1、分层提出要求:

  ?请你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将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

  ?也可以直接填写记录单,再通过摆小棒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师注意收集(A:遗漏B:重复C:全但无序D:有序)的表格进行投影展示。

  2、比一比: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D)为什么?(板书:按顺序)按顺序列举有什么好处?(板书: 不重复 不遗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掌声)

  师:请刚才没有按顺序填写的同学改成按顺序填写,老师也来改一改。( 补齐板书:长(m):10 9 8 7 6

  宽(m): 1 2 3 4 5 )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5种)现在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长6米,宽5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补齐板书:面积(㎡):101824 2830)看来我们还要对列举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能选出我们想要的。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所有结果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出来,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常就称它为“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三)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1、提出要求: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列举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举时要有序思考,对列举的结果要进行比较)

  2、进一步要求:其实列举的策略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思考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交流。(如:一年级:10的分与合)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在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过渡:王大叔有个女儿叫小芳,他送给小芳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对,小闹钟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16分钟)

  1、出示“练一练”第1题。(突出“有序”)

  (1)指名读题,指名板演。

  (2)学生尝试解答,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列举的。

  过渡:你们喜欢学校的饭菜吗?小芳也很喜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芳所在学校食堂的饭菜情况。

  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进行荤菜搭配时,可以按表中的样子从荤菜想起,也可以从素菜开始一一列举,一共有12种不同的搭配。

  过渡:小芳有一个爱好是上网,在课余时间经常通过浏览一些网站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大家是否知道网站为了及时发布最新的消息,都需要定期更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突出“对结果要比较、观察”)

  (1)指名读题,师引导学生观察A网站怎样更新后再提出要求:先在下表里画一画,再回答。

  (2)组织交流反馈:重点突出对列举的结果要观察、比较。

  联系生活:上网确实很好玩,但同时郑老师也对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要做到“文明上网、适度上网”,千万不能沉迷于网络。

  过渡:小芳除了喜欢上网之外还有一个爱好是收集邮票,先课件出示4张邮票(师介绍“邮票”,认识邮票面值),再课件出示问题(师介绍“邮资”:就是指邮票的面值之和。)

  3、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引出分类列举的思想)

  提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一题?指名回答,生口头说出按怎样的思路来列举即可。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常常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混乱的思维变得清晰,这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怎么写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怎么写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本节课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买面包的计算问题。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现实的情景,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上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课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再告诉学生给你80元,你喜欢买哪两样文具,算一算还剩多少钱?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课堂上不足的地方:

  在用小括号将分步计算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时要更加注重理解分步计算时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加强分步与综合的联系。另外在小括号的引出时,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想改变运算顺序所做的记号,从而得出统一用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充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怎么写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小学奥数列方程解题

小学奥数列方程解题1

  方方、圆圆、丁丁、宁宁四个小朋友共有45本书,但是不知道每人各有几本书。如果变动一下:方方的减少2本,圆圆的增加2本,丁丁的增加一倍,宁宁的减少一半,那么四个小朋友的书就一样多。问:每个小朋友原来各有几本书?

  解答请见下页:

  数学学习有助于脑力的开发,多做奥数题有助于我们数学思维的提升,为大家整理了小学六年级奥数题小虫的数量,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几只小虫

  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每种小虫各几只?

  答案请见下页:

  解:设一样多是x本。

  X+2+X-2+X/2+2*X=45

  X=10

  方方:10+2=12丁丁:10/2=5

  圆圆:10-2=8宁宁:2*X=20

推荐访问:解决问题 反思 教学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篇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问题例2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