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汉字的文化构成及教学探索

汉字的文化构成及教学探索

时间:2023-06-28 19:50:03 教学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我们母语文字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而仍在使用的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它的存在自始至终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相联系。无论是汉字的产生、发展、变革,还是它的具体使用,都生动的展示出汉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单就汉字的创制讲,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事物形象的具体感知反映到汉字字形上,使得汉字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完整的语言符号所记录的东西,其一个个字形本身就凝结体现着古代社会各方面的文化信息,反映了造字者对客观事物以及当时社会的感受和认识。可以说,每个汉字的生成和构造,都是汉民族文化的产物,都凝结着汉民族的精神与情感,体现着汉民族的文化精神特质。

1、透过汉字,展现古人生活的社会形态。

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

例如:“教”字在小篆中的写法,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棒子,左边是一个小孩子。意思就是古时候的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手里要拿一把戒尺。如果学生犯错误就要用棒子打,这样才能教好他。又如:“史”字在小篆中的写法,下面是一只手,上面是一支笔,放在口的正中间。意思就是写历史的史官拿着笔,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和意愿。因为历史是写给后人看的,必须真实。

由此可见,汉字形体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只要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让学生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奥秘。

2、透过汉字,还原古人的生产和生存方式。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比如,“渔”字,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反映了先人以打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人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

又比如,“垦”字,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些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3、透过汉字,了解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

众所周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人际交往的规矩。其中“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又比如,“妇”字,右边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须服从于男子。

4、透过汉字,破译古人社会的民风习俗。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先有古人的社会生活,尔后才有以此为依托而造出来的汉字,甲骨文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古人是先有刻木为信的习俗,据此造出辛字、对字。先有去掉人之外肾使之成为奴隶的习俗,尔后有臣、宦等字。先有给幼儿文身使之得到一种巫术保佑其长大成人的习俗,后有人义的民字。先有割牛耳歃杀血为盟的习俗,后有据此产生的未字、制字。先有滴漏计时的习俗,后有商字、庚字。先有杀首子祭神之习俗,后有孟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汉字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文化精灵,是汉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产物。它的每一个字从创制到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大情感、大智慧。汉字是写意文字,它提供的是一种直觉形象,其形体体现了先民在远古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战天斗地的历史,凝结着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先民造字之初,常把他们造字的意图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看法都融入汉字形体中,这样后人就有可能据形释汉字教学中开掘汉字的文化构成的教学探索

1.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自古以来,识字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在汉语文教育中,学生首先接受的便是汉字教育。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一书中指出:汉字教学方法不应当是一元化的,不但在每个阶段是不相同的,对属性不同的字,也要选择不同的策略来教。例如,初期积累阶段,在教学独体字时,可以采用古文字作背景,沟通物象、古代象形字和楷书;对理据明晰度高的会义合成字,可以以个体为单位,多用字理讲解法;而对形声字,则宜用系统归纳法;再如,对表音度比较高的形声系统,可以利用声符系统编成韵语成。又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远古时候,我国的农业技术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因此,许多汉字就与农耕密不可分。如“禾”就像是一棵成熟了的庄稼;“香”上的“禾”表示小麦(禾)成熟后的馨香,“日”表示盛麦的器皿;“稻”的左边表示稻子是庄稼类,右边的“舀”既表示声音,又表示手(爫)拿着杵在石臼里舂米。那么,在进行这一类字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开掘远古的农耕文化,展现先民耕种与丰收的场景,使学生轻松领悟汉字的文化机理与构字智慧。

2.利用校园环境资源进行熏陶。

我校是一所书法实验学校,对学生书法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在学校的围墙上专门开辟了学生的“涂鸦壁”,还有专门用来展出学生优秀作品的书法展览室等等。这些地方都可以成为老师渗透汉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有效手段。学生每逢下课和午休,总会在这些地方逗留,指指点点,讨论着作品中的汉字。

于是,我就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一幅作品一幅作品地去研究:我们教过的字中,作品中的写法和我们平时作业中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它还有哪些写法,你去找一找,问一问,查一查,然后和班里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

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的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汉字不单单是汉民族交流的辅助工具,而且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点横、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端庄方正的外表,更有五千年中华文化构成的灵魂。正是汉字的文化构成使汉字与汉语相适应,与中国人,尤其是想象力丰富的中小学生的思维相适应。汉字教学中开掘汉字的文化构成,在识字的同时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无论对汉字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还是中华文化的“香火延续”,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河北景县中学)

推荐访问:汉字 探索 教学 文化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