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议人与哲学的关系

浅议人与哲学的关系

时间:2023-05-14 18: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和哲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虽然从广泛的意义应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属于人、也都是为了人的,因而人同所有一切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即使单就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学科来说,也不止几种,可以数出许多种,至于作为间接对象的学科那么就更多了。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与人无关的学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说。人与哲学或哲学与人有着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那么讨论人与哲学的关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人”。

人是神的创造物。在中外早期哲学体系中。人主流的来源于神的创造,其是对于人创造自我的反映。中国有女娲造人说。神话与宗教结合形成中国独立的人学思想。在我国春秋战国就有比较系统的人性学说:善恶二性论。欧洲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上帝造人。基督教圣经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违抗了上帝的意旨,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使其下凡,才创造了人类,因而后来的一切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入罪恶的肉体,由此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人是自然的人。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从人的自然属性上揭示人的本质的。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那么哲学呢?哲学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呢?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哲学在众多学科中的性质同人的性质完全相似。我们回顾哲学曾经走过的历程,也同样可以说,它曾经什么都充当过,什么也都是过,而又什么都不是。不能把它归结为任何一种它曾是过的学科。哲学曾经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于历史,如自然理论、逻辑理论、社会理论、伦理理论、政治理论、神学理论、生物理论、语言理论、历史理论……等等;然而哲学毕竟只是哲学,正由于它是过这许多而又不是这一切,所以它才是哲学。

人的存在的世界性质,也就是人的类本性,它表明人是一种类存在。十分明显,要认识这样的一个对象,就人去认识人是绝对行不通的。它所需要的必然是一种具有类性质的理论,这就是哲学。哲学从一诞生就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把探究宇宙之谜作为自己的宗旨。即属于具有“世界观”性质的理论。但也同样明显地是。哲学的认识世界从来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在它对世界的认识中总是贯彻着某种人的观点,它从认识中所揭示出的世界本性也总是属于这样或那样的人的本性,例如具有生命性质的水或火,与精神相贯通的原子或单子,理念形式的共相。思想之思想性质的本体,具有活性的物质,乃至人性的上帝、宇宙精神等等。

我们由此就可以了解,哲学为什么在自己的历史生成中必然要去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最后才能走向自己的道理。原来这就是人所必经的发展道路和特有的性质。哲学本属于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它只有以自身的理论形式走过同样的道路,帮助相关的知识部门成长起来,然后才能依靠它们把握到人之为人的存在本性,形成并确立自身的哲学理论。在这点上哲学同人也完全一样,都不存在什么前定的绝对性质。人从非人走向人。形成为人以后仍在不断超越自身,所以要不断地提出并追问“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哲学也同样,在哲学的发展中“什么是哲学”也是不断被重复提出而又从无确定答案的问题。过去人们不了解这点。以为哲学总在踏步不前。仿佛哲学“发展”了二千多年连自己究竟是什么也还没有搞清楚。如果我们了解了人与哲学的这种内在联系,“哲学是什么”与“人是什么”具有同义性,对于这种现象就不会感到奇怪。

人是哲学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哲学的宗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这是哲学这种理论根本的性质和职能,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这种特质。西方哲学是以“人啊。要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为发端的。希腊学者注目的虽是自然世界。那是为了探求人的生成本原,他们赋予这个世界的却完全是人的性质,世界对他们不过是个放大了的“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对他们来说,天道、天理也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人性、人伦、人道而寻求的一个权威根据,哲学理论看来与科学理论的形式颇为相近甚至相同,然而它所包含和具有的却是很难为科学相容的内容和特点。人们常常感到很奇怪,哲学的理论为什么不象科学,仿佛它永无确定的性质、永无统一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前进:哲学对外什么角色都充当过,从无确定的活动地盘、研究对象、理论领域,而内部又始终派别林立、观点歧异、纷争不己,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论争的是同样的老问题,几乎看不出什么理论进展;哲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不去具体探究事物的存在性质,却要首先搞清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究有多大:哲学本来要去统一世界,然而它又总在设定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先把世界人为地分裂开来,然后才从观念去建立它们的统一;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从“科学”的观点看来简直都是不可理喻的,所以坚持科学观点的某些人往往就对哲学持有否定的或指斥的态度。

对于哲学的如此状况假如我们改换一个视角考虑一下人的特点比如少的从自然而来却又超越自然的双重性质,人的从分化中去统一世界的生存活动性质,人的既包括一切又不能归结为一切的多义性质,人和人之间的既分工合作而又彼此竞争的矛盾性质,人的总是在他物中实现自我的超越性质等等,如果认识到这些情况便不同了,我们就会毫无惊异地理解哲学的如此状况。应该说,这些正是人自身特有性质的写照。包括哲学理论的演化历史也完全是映照着人的成长过程。

哲学就是这样一种适应人的特有本性,以反思意识的独特方式来表现人对自身的存在性质、生存意义、生活价值的理解,和对人的未来前景、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的追求的特有意识形式。一句话,哲学也就是探索人及其相关存在的奥秘的人的学问、人的理论、人的学说。

人的发展如此,哲学的发展同样如此。迄今的哲学也可以说经历了两种基本的历史形态。目正酝酿向新的理论形态转变。

古代哲学产生于群体本位时代。它适应并反映人对异己力量的依赖关系和依赖状态,创造出了以非人的形式表现人,以追求终极存在、先定本质、永恒本体和绝对真理为基本特征的理论形态。随着个体走向独立、个人主体逐渐形成,哲学的理论形态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近代以来,哲学便被引向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价值关系,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体为基础、具有相对主义多元化特征的理论形式。

我们看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的哲学,与以往的传统哲学理论在研究的对象、主题、性质和方式等等方面都明显地不同。如果说传统哲学适应人从自然的原始统一性逐渐走向分化、对立的发展过程,因而着重于从理论上揭露人与对象世界的内在矛盾的话。

人正在走向未来,哲学也正在走向未来。我们恰好处在这样的转折时期。未来的人将是以类为本位的一体化的存在。未来的哲学也必将向着类哲学方向发展。近几年兴起的以消解、解构、摧毁一切传统观念为特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就表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人们已开始不满足于以相对主义为特征的自我体验哲学,而要求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突破个人体验的局限,打通主体间的限界,建立与对象世界的一体关系,以便开拓新的生活天地,走向广阔的生态宇宙。

人的出现搅乱了世界原有的秩序,另一方面。世界也因人的出现而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升华了自己的意义。人与世界原本就是一体的存在,未来也必将结为一体,经过人的分化、对立、否定而后所建立的统一世界,已不再是单一关系的自然世界,将是与人的关系融合为一的崭新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实现了自身本质的自为的世界。哲学的作用就在于推动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自在走向自为,从必然提高到自由。这就是人和哲学的基本关系。

推荐访问:人与 哲学 关系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