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用关心唤醒和释放教育的人性光辉

用关心唤醒和释放教育的人性光辉

时间:2023-05-17 11: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0-02

关心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会关心”这一教育思潮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诺丁斯教授的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关心能力的人,这一观点对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本文主要对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

一、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阐释

诺丁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当今美国著名教育家之一。她提出关心理论并热心倡导这一教育学说,这一学说对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学说进行分析。

1.培养关心型的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诺丁斯在他的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1]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培养关心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的教育引导所有的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己身边的人们,关心人类,关心植物、动物、环境。”[1]应尊重人的多种能力和兴趣,不能只注重学术目的,智力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全部目标,智力目标应该为更高的教育目标服务,而将关心作为首要目标的教育恰恰表现出关心教育对整个人类智能的极大尊重。

2.围绕关心来开展教育

诺丁斯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出发,主张围绕着关心的主题组织课程与教学活动。因为关心的主题能把学生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并使他们学习怎样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关系。

3.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教师就必须具有关心的能力和素质,要学会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与学生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为了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做出努力。教师以一个关心者的角色去关心学生,培养他们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作为被关心者也要积极回应教师的关心。诺丁斯认为,教育中的关心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上,并要求连续性,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4.关心教育的四个组成部分

基于关心理论的视角,诺丁斯认为教育主要由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这四部分组成,并且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不必告诉学生如何关心,只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学生就能从中领悟如何关心。对话允许教师和学生各表心声,从而通过相互了解,使建立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成为可能;实践使学生有机会练习关心的技能,培养关心的意识和态度;认可展现了一个更好的自我意向,在这个过程中,关心者把被关心者看做是与他们一起致力于关心的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关心主题的缺失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还在为取得一个完美的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成绩、分数,学生的命根、家长的自尊、教师的宝典、人才的标准……在这些墨守成规的社会准则中,中国的大学生在遭受着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这些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没有充分关注人的情感,忽视了具体思维,忽视实际活动和道德行为。因为母亲干预自己求职而自杀的青年大学生,为了家庭贫困而自杀的女研究生,孩子被车撞倒在地却无人问津……在人类灵魂如此需要关心的时代,关心却离我们日渐遥远,所以悲剧层出不穷。

1.仅关心知识的教育收效甚微

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情况看,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中依然缺乏深刻情感体验的实践环节,生硬的道理缺乏生动的感性力量,模式化的传统观念与时代脱节,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入人心,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工具化的人,使得大学生慢慢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轨道。虽然课程分数考得很不错,但是思想认识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关心型师生关系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难以达到真正的平衡。一方面,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本身也缺乏关心意识和能力,很少去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跟学生沟通。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习惯于成为所有人注意的焦点,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期望。因此,从而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漠视生命现象层出不穷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杀人等漠视生命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生生理发展比较成熟,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如果这一时间段,学生没有接受一定的生命关怀教育,那么他对生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客观的认识,他就难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道德标准不太清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坚定,精神领域出现荒芜,使高校学生容易在面临挫折、面临压力面前失去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和彷徨。这些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改变,对学生道德发展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关心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重新组织。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主体、过程、方法、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

1.教育目标的重新审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本应是培养和谐的人。什么样的人才算和谐的人呢?答案是具有关心能力的人。也就是他不仅能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并且还要学会关心人,这个人不仅包括自我,还包括他身边的人,陌生人和远离自己的人,延伸至动植物和地球。也就是说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

2.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关心过学生吗”

反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去背每一个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有好的表现。这样的方式,花费了老师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不仅很累,而且还认为这才是真正地关心学生。但有一个现实情况很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在考前努力记好每一个知识点,但考试一结束,这些知识很快被抛之脑后。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仅仅关心知识的情况。我们经常见到毕业以后回来看老师的学生,都是老师说;“当年学习那么差,真想不到长大了这么有出息!”这真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爱心的人而不仅仅是只拥有知识技能的冷血动物。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

3.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关心和爱是源自对人与人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的体验与认同,而不是源自对弱者的怜悯、施舍和恩赐,所以,当一个人把他人当成与自我同样的存在,特别是与自己共生的一种存在时,人与他者的关系便不再是占有式、对抗性的关系,而成为一种共生型的关系。这样,双方是“我”和与“我”一样的“你”,而不是与“我”相对的“他”。由此看来,关心的基础是尊重,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了,那么关心就变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关心者,学生则是被关心者,这种关心关系始于教师的关心行为,完成于学生的反应、接受和回馈。要使这种关心型关系一直持续,需要教师具备关心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从心底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主体,将师生关系看成是“我—你”的平等关系,是与学生有着平等地位的关心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不是硬要灌输给学生一定的观点,并且还要试图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对话双方关注彼此,维持关心这种关系,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内尔·诺丁斯反复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是一种接触,是一种交流。不学会接受关心,也就不可能学会关心。”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只有当学生真正接受时,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时,关心的关系才算真正建立起来,关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4.让生命教育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

如何看待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却很少进行真正的生命教育,我们对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多数停留在人生理想性的、被政治化的以及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生死观的认识阶段,却忽略了社会转型的飞速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吁求。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非常尊重学生生命、情感和体验,这一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5.转变观念,从关心知识到关心精神世界

当前我们的教育关注更多的仍旧是知识与能力,而非人的精神世界。只有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虽然需要关心知识,但仅仅局限于关心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无法塑造具备完整人格的人。教育必须以内在的“精神关心”为支撑点,才能充分开展知识关心的同时,塑造全面的人。因此,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说:“人类才能的整体性是神圣而永恒的天赋,着重这个整体性才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谁在教育实践中漠视这一原则,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只能使我们成为不完整的人,在这种人身上是找不到满意的结果的。”[3]

6.努力营造关心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营造。生活在批评之中的学生很容易学会谴责;生活在敌意之中,很容易学会争斗;生活在鼓励之中,很容易学会自信;生活在表扬之中,很容易学会感激;生活在分享之中,很容易学会慷慨;生活在诚实之中,如果大学生置身于关心型的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关心他人。因此,关心型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重要,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教育环境和制度中有所渗透,这样会使人感受到关心的气息,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业会去的明显的效果。

7.注入真情关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单纯的课堂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中灌输的方式方法之外,还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毕竟认知是为情感服务的,道德情感高于道德认知,这两者表现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知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深深地扎根,成为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长此以往,慢慢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在很多方面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旋律,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鉴。培养关心型的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真谛,按照诺丁斯的观点,教育没有最后的产品——没有什么人接受教育后能够成为完美的人。但是,教育会培养出那些向我们展示进步和成长的人,而只有一个学会了关心的人才具有这种进步和成长的张力,才会去追求和实现一生的幸福。以学会关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目的,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爱”的教育,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0-79.

[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12.

推荐访问:唤醒 光辉 人性 释放 关心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