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微课”与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融合研究

“微课”与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融合研究

时间:2023-05-23 17: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2013年,教育部举办了全国性的微课大赛。这是一次教学的改革!自媒体时代到来,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微”热潮,暴露出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如,“微博”“微信”,“微课”便悄悄地走进教学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发现近几年中考試题中学生得分率低的题目——实验题,如果能将实验题的准确率提高,中考化学成绩提升也不是难事。所以,基于环境的改变,通过“微课”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迫在眉睫。当今,微课已经不是新鲜的概念,由于微课自身所具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特点,课堂变得直观有效,使师生关系融洽等,所以本文以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具体学科中的融合。

关键词:微课;实验教学;九年级化学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基于微课特征和现状,在于促进课堂教学提升,优化课堂教学。

一、微课自身的特征

(一)精悍、灵活

微课程时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内。它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可移动的服务于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便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

(二)情景、真实

微课程教学内容选题范围广泛,内容集中。微课程主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包括课程导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反馈、练习测试等,为学习者设计类似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切身情景。

(三)目标主题鲜明

微课程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主题单元进行设计,包括以知识点或主题单元展示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资源呈现、教学评价效果等,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精细,教学互动效果更强。

(四)结构体系完整,独立性强

为课程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但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微课视频却有较强的独立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学习。

二、微课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融合

(一)用于新授课,辅助目标达成

1.预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学习老师提供的微课资源。

2.深入课堂教学中。

微课进行新课导入,微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微课巩固练习,微课进行小结拓展。

(二)微课突出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每节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将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考虑,确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堂解决。如,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模拟微观粒微的运动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子运动、间隔、分裂和重新组合,学生一目了然,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微课的启发下,化学教学难点也可以顺利突破。

(三)微课让课堂变得高效趣味

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的特点,很容易被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如,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实验》学习中,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通过微课动画,学生能形象地看到水分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是如何破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又是如何结合成氧分子,氢原子如何结合成氢分子的。

(四)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安全、显著的实验效果

例如,九年级粤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因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酸性氧化物,具有强腐蚀性,不可用手直接触摸,也不可直接闻气味。此实验探究不能在教室里做演示实验,需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实验。如果链接相关微课视频代替实验,则学生不仅同样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安全,也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达到了实验的效果。

再如,物质的燃烧实验、金属活性的比较实验及氧气的制造实验,都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这样使得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微课教学能让学生通过看、说、做、想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枯燥的知识也能轻松接受。

又如,配制药品、准备实验装置等。而到了课堂上,后排学生由于距离过远,无法看清实验现象,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没有看清实验现象的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多老师也丧失了做实验的热情,变做实验为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如果将重要的实验制成微课,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反复播放,清晰的实验现象配以老师的解说,真是越看越带劲儿,真正操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最后,微课不仅能帮助学生们自主探究,还能整理完善、查漏补缺,在时间上自由选择,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起来更轻松。长此以往,微课让学生提升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水平。总之,微课的引入帮助教育教学都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3]胡铁生,黄明燕,李明.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推荐访问:九年级 融合 实验教学 化学 研究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