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时间:2023-05-24 11: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近年来,非洲国家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成绩斐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投资热土,而中国已成为对非洲投资的生力军。针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特殊性,必须从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两方面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宏观)和企业(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防范对非洲直接投资风险的对策建议,可供政府管理部门和海外投资企业借鉴参考。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风险;防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17

[中图分类号] F83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31- 05

1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迈越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目前非洲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小,2011年投资流量仅占总投资金额的4.25%,但潜力巨大,已成为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近几年,中非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非洲国家广大的市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日趋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都吸引着大批中国企业涌入非洲。

由于目前关于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层面,较有影响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主要有:威尔士(1977)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邓宁(1981)提出的投资周期理论等。国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保障[2]、国家风险防范[3-4]等层面,针对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层面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

2011年利比亚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对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遭受了难以估量的巨额损失,涉及金额数百亿美元[5]。利比亚政治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研究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2.1 对非洲直接投资金额总体较低,但增长迅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①不断增长。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2.61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2006年为176.34亿美元,2007年为265.06亿美元;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当年投资金额达559.07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10.92%;2009年、2010年平稳增长,分别为565.29亿美元和688.11亿美元;2011年又呈现一轮上升趋势,金额达到746.54亿美元;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772.20亿美元,总存量达5 020.01亿美元。

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占中国总体对外投资的比重一直比较小,除2007年和2008年的5.9%和9.8%之外,其他年份均不超过5%。虽然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比重一直不高,但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流入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2003年对非直接投资额仅0.75亿美元,2006年就达到5.2亿美元,增长率为593.33%,随后一直迅猛增长。截至2011年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162.44亿美元。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非洲国家政治日趋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资更加鼓励,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根据UNCTAD数据库资料计算而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根据UNCTAD数据库资料计算而来。

2.2 投资地区、投资行业之间不平衡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但地区之间不平衡。中国对非投资几乎遍布所有非洲国家,覆盖率超过92%[6],但资金主要流向阿尔及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南非等国,且非洲北部总体好于非洲南部。2006年至2010年,4国合计共占有对非投资流量总和的49.68%、67.08%、86.30%、32.07%和38.12%,占有对非投资总存量的44.12%、51.58%、62.55%、49.81%、53.02%。2011年,4国共占有对非投资总额流量的38.12%,总存量占比49.62%。在整个非洲国家中,对南非直接投资额最为突出。2007年后,每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南非一国吸收中国的直接投资都占到存量的24%以上,近乎总量的1/4,在2008年甚至达到了总存量的39.07%。其他非洲国家地吸收中国直接投资,但数额基本较少,一方面与其国内现状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国别不平衡性。二是投资行业领域丰富,但个别行业集中。截至2009年,行业分布主要有采矿、制造、建筑、金融、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农林牧渔等众多行业,但从投资金额来看,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4个行业占投资总金额的80.9%,仅采矿业一项就占29.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 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宏观政策层面的系统性问题

3.1.1 对非洲的投资环境研究不足

我国目前缺乏对非洲投资问题的研究,很多企业对国际标准体系和国际管理等都不熟悉,对投资国的法律和市场信息更缺乏了解[7]。基于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的状况,有必要建立对非洲的投资风险与研究机构。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如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等机构。但针对研究非洲具体投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研究机构尚少。由于在对非洲研究不足,因而在我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指导政策制定方面缺少配套的战略支持,导致投资风险加大。

3.1.2 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不科学,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海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海外中资企业的建立以及其对国外公司的收购都必须送交国内多个政府部门审批(至少有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而不同投资方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需经不同部门审批,如国家计委(负责一般对外投资项目)、国家经贸委(负责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外经贸部(负责贸易型项目,如设立贸易公司和贸易代表)。表面上看,各个部门均对境外投资负责,各司其职,但实际上审批内容重叠,职能交叉。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往往延误企业投资的最佳时机,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3.1.3 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融资制度、保险制度、法律规范不完善

目前,对非洲投资的众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问题,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致使外汇资金的融通和汇兑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决策效率和投资规模。虽然国内出台了各项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另外,在非洲的投资风险大于其他地区,而国家至今尚未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抑制了国内企业投资非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非洲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方面, 一些主要的政策法规尚不成熟和规范,有的是“试行稿”,有的是“暂行规定”,有的仅是“意见”,明显具有探索性和临时性的特征[2]。至今仍没有一部调整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对海外直接投资行为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有序发展。

3.1.4 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外交战略

中国政府在非洲缺乏战略思考和战略设计,为国际舆论左右。这样不能服人,也不够客观,既缺乏主动性,也使中国外交被别国牵着鼻子走。中国从未搞过殖民主义,现在反而要在各个场合向老牌殖民主义者声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不是殖民主义,十分被动。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缺乏透明度,一味追求打通政府关系。进入非洲的中资企业往往直接带中国工人进入非洲,很少雇佣非洲工人,所投项目往往远离大众百姓,虽为大众熟知,但非洲民众基本接触不到项目的相关信息,很容易经过外国媒体的曲解影响非洲民众对中国主观印象的臆断[8]。中国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舆论的话语权被欧美部分国家所掌握,一些霸权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刻意丑化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中国在舆论方面疲于应对,更是处于弱势。虽每年都有中非文化年,但多是政府主导的活动,民间组织、参与的活动很少[6],单在经济方面发展迅猛,但文化、教育等外交互动较少,公共外交力量缺失,分化了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影响力。

3.2 企业微观层面的非系统性问题

3.2.1 企业行为缺少前瞻性,缺乏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

部分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缺少前瞻性,其投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发展战略思想,很少从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②的高度,把海外投资纳入其整体发展战略,而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享受优惠政策或获取投资补贴、甚至转移旧设备的短期行为。不少中资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现象[9],与国外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大公司相比,缺乏全球经营、管理能力,其所得利益也只是眼前利益。在非洲市场上国内同类企业之间更是不能形成整体竞争力与国外大企业竞争。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落后造成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缺乏了解,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集团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合理的治理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非洲企业没有建立起战略联盟,以实现规模经营,这与索尼、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相比还相差甚远。

3.2.2 投资非洲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多注重短期利益

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太注重品牌问题,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品牌,贴牌经营较多,产品利润低。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思维狭隘,片面追求产量、销量、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忽视其他关键要素,过多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7]。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主要以价格取胜,但这显然不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做好品牌功能的建设才是关键。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各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形象,而且也有损中国对外投资过程中的国家形象,使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陷于被动。

3.2.3 中国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自身竞争力不强

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渐细化,拥有核心技术的多少、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条件。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在过去 20 多年有了显著提高, 但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虽在新技术扩散和旧有技术扩散方面进展很大,但在技术创造和人力技能开发方面进展不明显[10]。目前中国在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家电行业中,优势也主要体现在加工制造环节,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依靠国外技术生产。因此,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自身竞争力不强。

3.2.4 对非洲的社会责任关注不够,忽视长期利益

在对非洲的社会责任方面,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中资企业都能严格遵守当地的劳工、环境、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同行规范和国际惯例,恪守商业道德,尊重所在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注重与所在社区的和谐发展。但仍有不少中国在非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问题,安全事故、破坏环境等现象难以杜绝。如莫桑比克盛产材质较好的红木、黑木,我国进口的木材99%来自于莫桑比克,而莫桑比克超过80%的木材都出口到中国,其中估计有一半是非法过度采伐,致使莫桑比克的森林资源不能合理地可持续利用,导致莫桑比克森林大面积破坏。我们曾经抱怨、反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把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工厂迁到我国,也曾谴责日本为了保护国内森林资源而大量从我国进口一次性木筷,如今我们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非洲,有悖于长期发展战略。

3.2.5 对于风险的评估、预警、应对能力较弱

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预警系统,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分析、识别、预警机制,对于海外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缺乏可遵循的风险处理系统,这不仅反映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能力不足,更反映出企业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2010年8月26日,商务部印发《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这是目前唯一成文的善于外部风险预警的一项制度,但根据实践的情况看,其效果有限。国内目前也没有独立的风险评级机构和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这更要求企业重视海外投资风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在风险问题上加强分析研究、识别和预警的管理,在正确评估海外投资风险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4 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

4.1 对于宏观层面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4.1.1 政府加强对非洲的投资研究,设立风险研究中心和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非洲的研究中心,这无疑增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和外部成本。政府要设立对非洲的研究机构,加强对非洲的研究,不仅要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而且要对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以及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把握非洲国家的宏观、微观政策动向,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来源,降低投资风险。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对国家风险和公司风险进行评估的机构,较有影响力的如英国的《欧洲货币》杂志,美国的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公司等。其中英国《欧洲货币》杂志每年定期发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风险评估报告,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价和投资指引[2]。我国目前还没有较有影响力的国家风险评级机构,我国政府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建立国家风险评估机构,进而对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示和预警,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4.1.2 成立海外投资委员会和进行海外投资方面的立法

为改变我国目前分散管理、多头领导的海外投资审批制度,建议成立“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制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提供目标国家的风险指导、投资产业指导、风险防范等信息咨询服务,同时进行直接投资的项目审批和登记,并负责制定具体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此外,海外投资委员会要在投资前期、投资中期和投资后期,具备完整、有效的风险处理策略。一旦风险发生,对风险预警和处理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若风险不可控制,在投资后期的撤退、索赔等方面均要有一套完整的应对预案,最大化减小投资损失。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一部调整海外投资的法律,只有《在国外开设非贸易合资企业的审批程序管理办法》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两个层次较低的法规,且其内容有些不合时宜,另外境外投资的其他企业形式,如独资企业、合作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等都无法可依[2]。这些均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加强海外投资的立法,以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健康高效发展,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法律保障,避免或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风险。

4.1.3 引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融资制度,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建议考虑设立针对直接投资的保险与担保机构,引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通过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保护,以达到鼓励本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减少投资风险的作用。从实践来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被公认为的“促进和保护国际投资普遍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1948年美国基于《对外援助法》(Foreign Assistance Act)率先实施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确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多为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还是空白,完全可以学习海外经验制定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由于目前进入非洲直接投资的企业80%以上为中央企业和大型国企[6],在融资方面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但考虑到众多中小企业在未来进入非洲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政府也应及早在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方面,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促进和鼓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配合“走出去”战略。

4.1.4 开展公共外交,加大文化、教育、科研交流,扩大民间交流

在对非洲外交层面,要通过宣传、交流和接触等方式推广中国的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公共外交。中国目前开展的对非洲的外交接触,如中非文化年、孔子学院等,多为官方活动,众多非洲群众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也未能对其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9]。在中非关系上,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包括教育培训和广播电视宣传等,利用教育交流,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用中国经济奇迹的模式来吸引和影响非洲国家。发展公共外交是对当前外交层次的有力补充,也有助于改变非洲民众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减少冲突的发生。由于中国入非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多是矿产、石油等敏感性行业,中国一定要掌握主动权,如果发生问题后再处理应对就显得非常被动。另外在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非洲行业协会,为未进入和已进入非洲的企业提供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渠道和平台,提高企业协同效应,加大企业间的互补性。

4.2 对于微观层面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4.2.1 企业目标定位要明确,提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先要目标定位准确,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且使其对外投资及跨国经营战略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的任何一项海外投资,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在产业选择上,不贸然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更不能不经调研盲目进入高风险领域。企业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国际化经营和管理能力,包括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等。西方众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国企业应该向世界上成功的大公司学习,根据企业的实际,摸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4.2.2 切忌利益短视,要大力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追求长期利益

我国在非洲的众多中资企业,普遍忽视长期利益,目标短视,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7]。企业一定要有要明确的品牌战略,企业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和企业的前途命运。品牌对企业更有维护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和塑造形象等功能,同时品牌也具有聚合、磁场、衍生、宣传等效应,不可轻易忽略。对于缺乏自主品牌的企业,企业自身要加大组织和技术投入,创立自主品牌,扩大品牌在非洲市场的影响力,提高品牌延伸使用和管理能力。

4.2.3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核心技术

企业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和培育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相关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具有竞争力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跨国大企业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4.2.4 企业实行经营本土化策略,强化对非洲的社会责任

中国对非洲投资普遍缺乏本土化策略。由于非洲教育水平落后、高素质人员较少,中资企业在对非直接投资过程中,往往把中国的全班人马复制到非洲,在非洲的经营、管理完全照搬中国的方法,不了解也不融入非洲社会,更谈不上本土化经营。长此以往,对企业发展不利,这样的方式也难以成就大企业。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必须实现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自主的生产、销售和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跨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发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强调了中央企业要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规定了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这也成为促进中央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措施。此外,在劳工待遇、与当地文化融合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中资企业也应予以重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4.2.5 企业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海外中资企业应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以跟踪东道国综合形势的变化。有效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能够使海外中资企业在风险到来之前赢得采取应对措施的时间,以减少外部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或损失。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11]。企业可以通过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动态掌握其所处市场环境中的风险状态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和危机,有效分析海外投资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体系由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环境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策略系统组成;在组织结构上可以进行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风险预警,以达到减少海外投资风险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利华.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聂名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规避策略[J].国际贸易,2011(7).

[3]王海军,等.国家经济风险与FDI——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1(10).

[4]李琛.跨国经营政治风险及其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姚桂梅.北非乱局的经济根源及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1(7).

[6]姚桂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J].西亚北非,2009(7).

[7]龙永图.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

[8]李安山.中国走进非洲的现实与真相[J].社会观察,2011(8).

[9]周新军.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探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2(14).

[10]范黎波,等.技术差距、技术扩散与收敛效应:来自134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11]蒋云贵.我国社会转型期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推荐访问:非洲 中国 直接投资 风险防范 对外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