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想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想与实践

时间:2023-05-29 11: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然而,随着缅甸民主转型,中缅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但随着缅甸当局内部矛盾的升级,使得中缅关系陷入新的困境。通过分析和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及内涵,积极探索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缅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今世界在经历经济危机、恐怖袭击、气候变暖等问题之后,世界各国陷入问题的反思并提出一系列的构想,力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党的十九大将该理念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决议将该理念写入宪法。经过几年来,党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世界各国人民心中,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与支持,该理念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秉持和遵循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准则,成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规则、构建新型国际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共同价值导向。特别地,在全球民主化进程下,缅甸的民主转型使其一跃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胞波”情谊的中缅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但随着缅甸当局内部矛盾的升级,使得中缅关系陷入新的困境。因此,进一步探究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想与实践,为新时期构建中缅关系,打造中缅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碰撞、经济互利互惠的利益导向、政治平等协商以及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拉近了世界各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为全球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型国际意识形态和国际秩序已成为时代难题。党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全球发展问题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同我国提出的大国外交理念和周边外交理念是一致的,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进入新时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陷入低潮时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将“和平”与“发展”贯穿于公共外交全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每个国家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应对面临的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与动荡、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价值增值,竞争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矛盾激化,人与自然不和谐而造成的非传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国家开始怀疑全球化的方向和国际秩序的构建,面对世界发展的现实需要,习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的理念,旨在为世界和谐发展寻找新途径,意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竭力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类本质”属性。

二、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要互相尊重、加强对话、化解矛盾,同舟共济保护好地球,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价值认同为核心,强调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共同发展,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国家安全观和新型的国际秩序,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见,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本国现实发展需要,也契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的产物,蕴含了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时代内涵。

(一)责任共同体

国际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合作模式,成为世界范围内建构国家安全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内在需求。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正发生重大变化,各国的联系也随之更加密切,在安全领域开展的双方共同合作,为双方经济合作、政治和平和社会稳定服务提供总体安全产品,构建良性的国家新秩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面对交织复杂的数字浪潮,只有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共商共建、携手共进,担负起维护世界安全,世界稳定的时代使命,各国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沟通合作,才能打造现实的责任共同体。

(二)利益共同体

利益是各国交流沟通的基础,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世界各国政治、政体多元,导致了政治矛盾和经济摩擦不断,但各国在国家利益层面是趋于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与国的关系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各国的交往,也是为实现国家利益,推动民族发展而展开。当前,经济贸易,政治对话,文化交流,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支撑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致力于服务世界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以更加开放、自信的责任大国同世界各国一道构建良好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让世界的发展更加和谐、稳定。

(三)文化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

“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大格局,体现了“天下为公”“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中国政治理念。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始终离不开勤劳付出的世界各族人民,各族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尽管在地域上存在差异,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早已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因此,在最终的归属上都是一个共同体。习总书记的外交理念糅合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智慧,并结合西方优秀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实践。

三、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深化区域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世界各种的迫切需要。习总书记抓住时代脉搏并分析、判断时代特征,进一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构想,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在此构想基础上,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付诸了创新性实践。

(一)2016年民盟执政以来中缅关系发展现状

自古以来,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胞波(兄弟)”情谊深厚。随着缅甸民盟执政以来,中缅关系总体保持友好关系发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经济上,两国签署了《中国商务部与缅甸商务部关于建设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皎漂深水港项目框架协议》等,经济合作在不断深化;政治上,中缅双方高层互动互访频繁,双方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推进“一带一路”规划建设;军事上,双方就加强两国执法安全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继续做好湄公河流域巡逻执法、“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和执法培训等工作;除此之外,中缅双方在教育、科技、学术、文化、宗教等领域不断加深合作交流。可见,在中缅两国积极的交流对话中,大大推进中缅关系,为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合作树立了的典范。

(二)中缅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异构性和互补性

随着国家对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厚,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設,中缅双边合作开辟了新模式。同时,缅甸民盟执政以来,昂山素季访华3次、总统吴廷觉访华1次、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访华2次,中国成为缅甸政府党政军领导人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外长王毅也应邀访缅。可见,中缅双方互访越来越频繁,两国交流也更为密切。中国长期是缅甸最大外资来源国,占缅甸吸引外资总额的40%以上。据缅甸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2019财年(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前两个月,缅甸贸易总额为47.41亿美元,同比增加4.41亿美元。其中,出口21.13亿美元,进口26.28亿美元,贸易逆差5.15亿美元。中国对缅甸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摩托车配件和化工产品等,从缅甸主要进口原木、锯材、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中缅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彼此合作既存在不同,也存在互补。

四、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开放与包容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建共享的格局切实保障了各国人民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安全与治理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期盼。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安全格局。

(一)开放与包容:命运共同体接入机制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兼容并蓄的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脱离而独立存在,世界一体的本质属性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责任大国,肩负起守护世界安全与稳定的双重任务,始终立足于服务世界、服务人民,将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到我国外交层面,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国人民的到来,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积极同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与合作,让周边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以造福周边,辐射世界。积极构建双方资金融通新渠道,例如,引导国内有市场前景的组织(NGO、NPO等)入缅甸投资建设,形成互利互惠格局。通过援助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落实“亲、诚、惠、容”理念,打造繁荣公平的命运共同体。

(二)合作与发展:命运共同体参与机制

当今世界,各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同生活在一个时空里,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面对全球性问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时代必然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中缅有着共同的利益,在本质上是共通共融的,增强互信与合作,为双方创造稳定和谐的投资环境。夯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政治基础,加强中缅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生活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广大人民来说,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共建共享。社会各界人士都是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共享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层面都与人民群众、组织机构、企业之间都息息相关。因此,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为命运共同体注入无限动力。

(三)安全与治理:命运共同体保障机制

一方面,加快构建中缅双边贸易安全投资机制。中国应在现有的CAFTA、GMS、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组织及平台上,进一步深化同缅甸的合作,开创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中缅交往格局。同时,中缅两国政府要积极巩固和维护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搭建安全、和平、有效的长期合作投资机制。逐渐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主动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高层交往、会晤机制,提升双方的战略互信,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加强两国社会治理。恐怖主义、气候变暖、难民危机等非传统的全球性问题,始终蔓延在世界各地,中缅双方应深化合作,筑牢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协作,共同应对和治理全球性问题。

【项目基金: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想与实践——以中缅关系为例》,项目编号:2018YJCXS089】

【参考文献】

[1]罗蓉婵.打造繁荣公平命运共同体[J].云南日报,2014.

[2]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

[3]殷文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

推荐访问:共同体 总书记 构想 理念 命运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