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教育方法初探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教育方法初探

时间:2023-06-11 08: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国家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关系到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思想的民族性特征、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渠道的拓宽给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带来了冲击。本研究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教育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教育的解决对策与教育途径。

关键字: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爱国教育

理性爱国是指个人通过对全局的判断,经过对整体大局利弊分析后而做出的爱国行为。其能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且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自觉地让位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把报效祖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1]。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通常伴随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动态变化发展,对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政治说教、形式主义活动,对于政治理论学习能力偏弱,政治理论素质偏低。少数学生认为“现在不是靠理性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适当地表达愤慨。”此类言论表现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不理性爱国的表现相对突出,凸显对其进行理性爱国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情感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都有着纯朴的爱国热情,他们不仅懂得要热爱祖国、热爱国家得道理,而且这种爱国情感质朴而强烈。当国家中发生一些重大突发性灾难或事件时(比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雅安地震等等),少数民族学生更表现出不惧艰险、精诚团结、上下齐心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爱国情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在看待国家与民族问题上与汉族学生存在普遍性,具备当代青年思想的基本特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中传统文化对乡土情怀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对家、国有着浓烈的认同感,但其普遍存在不知道该如何理性地践行爱国主义情怀,在面对国家重大社会问题时缺乏深入、全面的思考,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二、现有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不足

现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多集中于民族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结合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可以加强对东部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等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因地域与宗教信仰不同对理性爱国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也存在差异,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细化民族成分分类探讨。现有的爱国教育中提出的爱国教育方法多是针对全年龄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忽略了年龄差别及学历差别。这些研究较少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此前所受的教育积淀和已建立的思想道德模式。所以这类教育在执行的过程中,大学生对其理论的吸收与接受较难真正达到期望目标。

三、理性爱国教育教育方法探索

(一)将形成社会共同核心价值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起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民族特点浓厚,少部分学生不能端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2]。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问题缺乏思辨能力,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把“国家”等同于“汉族”。因此在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中,要强调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努力下建立的。将形成社会共同核心价值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起点,增强其建设国家、实现国家富强的主体意识。建立社会共同核心价值是建立一种主體的、引领性的观念体系,这对于民族复兴民族进步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这一方面在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韩国、新加坡等新兴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得以证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理念也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国家中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文化差异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就更加需要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形成社会共同核心价值理念。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需将国家与民族利益向结合

与大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对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理解的缺乏,缺少大局观念与时代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容易把一些负面现象归结于政府和社会制度,而忽略了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的成就,忽视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必然要求它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性与民族性、国家统一与各民族的相互尊重等多层面多方面的统一。立足于国家层面,将国家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相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落实爱国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将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相调和、相一致。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需要注意结合个体自身理解性、接受性的实际进行,注意重视教育形式、内容对教育对象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对象自觉爱国。教育内容对国家认识不能太抽象、太空洞,应该从个体对象的身边开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步上升到更高、更大的境界,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融到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中去。并且,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更要考虑年龄特点,这样教育才能有实效,受教育的对象才能有更多的满足感。

(三)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各门学科、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中大都蕴含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民族院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和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去。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情,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有效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合理渠道,使爱国情感能在正确的价值观及理性的引导下得到释放。

(四)加强爱国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爱国教育软实力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主要有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址,各种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也包括各种英雄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和电影、电视、歌曲等。部分具体举措如:在广大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开展深入社区的服务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效忠感与责任感;校服校徽等不应仅仅是身份识别统一着装的作用,在其上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文字,拓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渠道,时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五)强化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突出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应重点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应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需要避免以汉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现象,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事迹需要做更多宣传。

(六)依托公共必修课堂是理性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

公共必修课堂是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以重大事件为载体,结合实例进行理性爱国教育。需要让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学生了解国情,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使他们的爱国情感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事实越辩越明,真理越辨越清,在高校的公共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事例,组织多专业、多年级、多民族大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正确的引导,结合重大事件的讨论,公共必修课堂是对青年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和阵地。

(七)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性爱国的网络素养。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要把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构筑坚实阵地,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当前社会环境中网络对少數民族大学生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有重大影响,需要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网络法制观念。党和政府也需要牢牢把握话语上的主动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学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力争提高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合格的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扶荣.浅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59-159.

[2]朱磊.网络舆论场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现状调查与理性引导——基于武汉市某民族高校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4):184-188.

[3]杨红.大学生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教育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37-41

作者简介:

朱岚,(1987-)女,回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爱国 初探 少数民族 理性 引导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