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和融校本课程构建研究

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和融校本课程构建研究

时间:2023-06-26 17: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校本课程构建应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校本资源利用、实践体验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面对来自祖国各地不同区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民族学生,学校应该推进多民族文化共融。青龙小学民族和融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延展性,课程评价在体现科学合理的同时,具有民族特色。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和谐校本课程;构建策略;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5-0052-02

民族文化认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逐渐出现的一种文化融合现象。和融校本课程开发应兼顾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多元融合。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和融校本课程构建的必要性、要素的构建、课程构建的保障三方面出发,对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校本课程构建进行研究。

一、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和融校本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张家港青龙小学创办于2002年,是塘桥镇唯一一所公办新市民子弟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有学生1133人,其中新市民子女占学生总数的99.9%,他们来自全国19个省(市),有少数民族学生23人,分属于7个民族。面对这些来自祖国各地不同区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学生,学校该如何推进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他们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实现共同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些年来,市民族宗教局、市民族团结促进会及其他相关部门非常关心学校的少数民族儿童,尤其是前年,还到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这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共融,实现文化认同,更是在国家层面发出的强有力的号召。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应然选择,更是民族融合的意义旨归。学校应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落实到教育的细节上,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因此,民族和融校本课程这一项目正式启动。“和”即民族和谐,“融”即多元融合,将“和融”作为学校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主题,是对学校文化的进一步丰富,是基于学校特点、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让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学校“和融”这个大文化背景中相融相生,凝聚成一種和谐生动、活泼向上的文化样态,为学校不同民族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

民族和融校本课程的构建,旨在将多民族文化进行融合,意在传承多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和融校本课程要素的构建

1.校本课程目标

青龙小学民族和融校本课程目标是把知识、能力和情感作为基本维度。第一,知识目标。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少数民族的学生已经在本市生活多年,对自己民族的起源、语言,习俗等民族文化了解甚少。为此,校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能够对自己的民族有“根”的传承上。学生对其他民族有所了解,可以有更为广泛的接纳与认同。第二,能力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推进,学生能够掌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美术等文化传统,对民族文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三,情感目标。校本课程的情感目标旨在强化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从而能接受、尊重多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情感交融。

2.校本课程内容

青龙小学民族和融校本课程以不同民族文化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素材作为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1)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生源的特点和需求编写,使课程内容体现多民族融合性。学校的学生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苗族、彝族、白族、土家族、布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校本课程选择这些民族的文化进行开发构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产生民族归属感,培养其热爱本土文化的思想感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校本课程选择壮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等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容易了解到的民族文化进行开发构建,能丰富学生的民族知识储备。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美人之美,能增进民族情感交融,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

(2)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青龙小学民族和融校本课程从56个民族资料的整体呈现出发,让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有宏观系统的了解。不同民族的具体课程以12个民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包括民族知识、民族工艺、民族文字、民族音乐、民族美食、民族绘画、民族建筑、民族风情等。在学习、体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民族大融合的认知。

(3)课程内容具有延展性。青龙小学民族和融校本课程,设计有开放性拓展研究的民族内容,学生可在搜集资料进行其他民族文化的探究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总和整理,为校本课程内容提供延展。学生既是校本课程的使用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与开发者,让校本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3.校本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生源特点,依托本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学校拥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学校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外聘民族专业人士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开发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教师、部分少数民族家委会成员、民族专业指导人士。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还可根据学生生成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不断进行丰富,以拓展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4.校本课程评价

青龙小学民族和融校本课程评价以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基础。

(1)评价主体多元化。校本课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包括教师、学生的评价,也要重视家长、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民宗会”文化专家的评价。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客观评价,学校家委会少数民族家长的参与式评价,都将有助于推进校本课程的落实。特别是每学期定期邀请“民宗会”文化专家参与学校活动,保证了民族和融校本课程的构建质量,提升了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多元评价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断完善,民族文化特色得到彰显,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动态发展。

(2)评价内容多角度化。评价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效果,既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需要对校本课程自身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为前提,看是否提高了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除此之外,还要考查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程度。并通过活动参与、技能展示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评选“民族之花”,综合提升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终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对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主要从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对课程内容的评价主要看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民族性,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否达成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目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考查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即教师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强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校本课程的教学能力。

(3)评价方式多样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活动演出、模拟情境、作品呈现等多种评价手段。如少数民族文字课程的考核应侧重了解辨识,鼓励书写;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作品展示、活动演出等形式;少数民族文学等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模拟情境、开放测试等形式。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民族和融校本课程构建的保障

校本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倾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其有效构建与实施。

1.健全校本课程构建的理念和机制

要健全校本课程构建的理念,提高学校、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民族和融校本课程构建与开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明确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健全校本课程构建的机制,加大对校本课程政策与经费的扶持力度。

2.完善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机制

(1)保证校本课程的落实与实施。课程以学科教学为路径,在音乐、美术、语文等基础课程中开展“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民族认知课程教学。音乐课程,学唱民族歌;美术课程,画民族画;体育课程,开展民族类体育游戏活动;语文课程,诵读民族歌谣、诗词,讲民族故事。将民族文化科普性知识学习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丰富民族知识,增强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2)拓宽“互联网+”下的民族校本课程开发渠道。在校园网上开辟民族特色专栏,进行民族知识介绍、校园民族活动展播等。通过微信公众号、乐教乐学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和其父母更好地了解民族课程开发进程,同学生家长、社会交流成果,分享资源,从而推进校本课程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3.建立校本课程的体验机制

校本课程构建要重视学生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关于民族文化的体验,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1)开辟直观的民族知识视觉点位。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民族知识,学校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建设“民族特色教室”,布置56个民族的人偶,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特色服饰,布置一些有民族代表性的特色乐器、饰物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接受民族知识教育;在墙壁上张贴56个民族认知点位,将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文化习俗、节日盛典等主要信息以展板的形式进行展示。此外,学校还要在空旷处铺设民族跳跳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接受民族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2)布置现代的民族文化听觉点位。在校园的花园、凉亭等地方布置民族知识听觉环境,学生只要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民族知识介绍,就能听到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听觉环境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体验到民族文化特色。

(3)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人文教育环境。开展“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文化印跡寻访活动”“节庆礼仪传承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特产、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服饰、舞蹈等,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风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此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塘桥文化中心的民族文化长廊,带领学生寻访在张家港工作的各民族有成就的人。多样化的实践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感受民族间相互尊重、包容、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德纯.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达斡尔族校本课程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2]杨婷.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反思[J].红河学院学报,2015(02).

[3]郑卫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5).

[4]陈鹏.民族文化认同下的京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推荐访问:视角 认同 构建 校本课程 民族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