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考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工协作机制初探

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工协作机制初探

时间:2023-07-09 17: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E_@M8_Muӝ6]:u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与区域经济管理:(江西南昌 330047)李林(1987—),女,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江西南昌 33003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预测与政策准备”(项目编号:08BJL03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金融危机对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号:08ZBZX0004)的阶段性成果。

一、导言

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经历农业化、工业化和服务化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将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1]经济服务化实质上是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或现代化进程。其主要标志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得到大规模发展,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核心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和突破口。生产者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用于其他产品或服务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它与制造业直接相关,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融合于生产、流通、分配各环节,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是工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它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是一种低耗能、高技术、高集聚、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推动知识创新,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经济形态,具有高集群性。由于专业分工细化和高效协作的需要,物流、金融、保险、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并在提升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城市规模为条件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业需求就越大,供给也更为充分。因此,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服务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大城市集中的地理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只有依托城市群才能更好地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其承东启西、联络南北的独特区位为具有网络性和集聚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的“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中部地区目前已基本形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然而,中部城市群之间产业同构化的低层次竞争较为明显,产业梯度层次不清晰,城市群之间协调联动发展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为此,中部城市群之间应尽快形成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

二、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六个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英国还将批发零售业划入生产性服务业。考虑到我国批发零售业的历年数据齐全,且其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很大,而房地产业受国家调控,有一定特殊性。本文依据现行统计口径,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六个行业。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如下。

(一)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总体偏小

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总量规模较小,且比重偏低。2009年,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416.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尽管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没有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更低于2004年世界低收入经济体52%的平均水平[2],分别比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低20%和34%。究其原因,中部地区地处内陆, 有良好的农耕资源条件,致使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转型发展较慢,合作机制发育滞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 城市规模及其吸引力不大,导致发展服务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和其他资源不足, 创新能力不强。

表1显示了2009年中部六省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情况。湖北、湖南和山西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好,其占GDP比重接近40%,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均在四分之一以上。河南的GDP在中部各省中最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并不相称,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中部六省最低。从总量规模来看,中部六省可以分为两个方阵。第一方阵为河南、湖南和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均在10000亿元以上,且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均在3000亿元以上。第二方阵为安徽、山西和江西,地区生产总值在10000亿元左右或以下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均在2000亿左右。但是从结构上来看,安徽和山西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均高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而河南却低于中部的平均水平,其第三产业占比不到30%,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也只有20%。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状况

1.从行业结构来看,各省总体同构化较为明显。表2表明:占比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产业,山西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安徽有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江西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河南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湖北有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湖南有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然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各有偏重,但总体同构化现象较为明显。例如,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均在20%左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15%左右: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为10%左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占比则在1%以下。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使用的相似系数对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进行同构化分析。该组织认为,在比较国家与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程度时,相似系数以0.85为界: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国家之间的差异那么大,可将相似系数的界限提高到0.90。从表3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相似系数基本上都在0.9以上,这说明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构化现象是比较严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某些决策者或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二是缺乏分工协作机制,因而省际或省内城市之间不能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结果造成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生产性服务业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从地区结构来看,河南、湖南和湖北占优势,安徽、山西和江西欠发展。从表4可以看出,河南、湖南和湖北3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中部地区较为突出,其总值占比在20%左右,其他3省占比在10%~15%。其中,河南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其占比基本为中部之首:湖南的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具有优势:湖北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安徽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金融业发展较好,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比重为中部最低之一:山西的金融业发展较好,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却为中部最低或最低之一:江西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特别突出的行业,而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却为中部最低或最低之一。

(三)各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设想

为了破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同构现象,避免恶性竞争,中部六省必须注重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协调发展。本文采用区位商和聚类分析法对其分工进行分析,提出初步设想。

区位商(LQ)是指一个地区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LQ>1,表明该部门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LQ

从表5可以看出,2009年,整个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其中山西、江西、河南具有明显优势:湖南、江西和安徽批发和零售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山西金融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山西和江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安徽、湖北和山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区位商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

本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中系统聚类分析法,以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人均产值、就业人数及企业数等为聚类变量,对中部地区各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关数据、计算过程和结果图示略)。聚类分析的结果是:(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面,山西、湖北、湖南被划归第一类,发展水平较高(下同):(2)批发和零售业方面,湖北、山西、湖南被划归第一类:(3)金融业方面,山西、湖北被划归第一类:(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山西、湖北、湖南被划归第一类:(5)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方面,湖北、安徽被划归第一类:(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湖北、湖南被划归第一类。

综合以上区位商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中部地区各省普遍的优势产业,大有可为,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合作。(2)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山西的优势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安徽的优势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江西的优势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是湖北的优势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均应该重点发展。(3)河南目前发展的重点是物流。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还没有较为突出的高水平生产性服务行业。根据前述分析,可选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4)各省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应加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形成错位发展,争取地区共赢。

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协作机制的概念模型与对策思路

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缺乏梯度分工协作,造成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另一种是梯度级差过大,中心城市在周边找不到可依托的腹地,中小城市无法消化和吸收中心城市的向其转移的梯度产业,造成城市圈产业断链。要改善这两种情况,急需建立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机制,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机制。本文提出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协作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生产服务业在省际和省内的和谐发展,本文采用产业区域分工与城市层级分工相统一的分工协作模式来实现两者分工协作网络的耦合。如前所述,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经济形态具有高集聚性,其发展以城市规模为条件。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点,作为地区中心的城市圈需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链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根据图1,建立行业分工协作机制和地区信任机制是实现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省际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城市圈经济的产业链中心作用和县域经济的产业链支撑作用则是实现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省内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行业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

在行业协作机制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已有产业链,拉伸已有产业链并加强重点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协作。

1.重点发展与特色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中部地区富有特色的产业链主要有: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烽火通信、华工科技、湘江计算机、铜峰和山西长城微光器材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东风汽车、江铃、江淮、三环、太原重机为重点的汽车产业链:以武钢为龙头,马钢、鞍钢、江铜、华铃、太钢的冶金产业链等。[3](P43)利用已有产业链加快区域核心品牌的扶持,加强地区间技术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与这三条产业链相关的物流、金融、商贸、科技等的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枝柱。

2.加快推进物流、金融、科技等重点生产性服务行业之间的协作

首先,加强物流供应链协作发展。对于点轴开发模式,交通和运输是重要的作用因素,为此,必须加快物流方面的协作。一是必须大力发展三个物流体系。即:中部地区的国际机场和大型机场空港物流:长江港口群以及汉江、湘江和赣江内河港水运体系网络物流:高速公路、铁路等“陆口”物流,同时强化铁路、公路、海运、航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规划并建成中部各港口之间便捷的快速交通网络。二是重点发展三个物流市场,即:中部粮食、棉花和水产品物流市场,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西的煤炭物流市场,湖北、安徽和江西的长江沿线汽车工业走廊的零部件、整车配送物流。三是探索组建双方或多方参与的股份制物流企业,构筑相互衔接的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以促进中部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物流网络的互通互联。

其次,加速金融保险业合作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积极组建中部的地方银行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地方银行的战略联盟,可以联手发展投资公司,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信托融资或实施股份融资,以真正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二是适度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三是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业务,特别要努力吸引外资银行来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四是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和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中部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投资公司,可以联手建立融资平台,形成区域性的金融合作网。[4]

最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协作。武汉、合肥、长沙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等教育的重镇,为中部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科技服务的产业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中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转让及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加紧建立生产型企业的技术服务公司,为中部地区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努力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增加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的力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提高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家库等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的程度,使中部地区在科教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形成互补、共享和共建的格局。

(二)信任机制的建立

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地方之间的竞争是一个不断试错和重复博弈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走向合作。[5](P29)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建立一定的信任机制。上述所分析的行业分工协作发展必须以地区之间的相互信任作为保障。根据已有的研究,可将影响地区信任机制建立的因素归为以下六类:非正式的关系网络:网络主体间的沟通管道:对其他网络成员的认同:目标兼容性:潜在经济惩罚力:潜在法律惩罚力。[6]

中部地区必须加强地区间沟通管道的建立,加快地区间平衡发展以及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地区合作。根据欧盟经验[7],中部地区的合作之路,一是尝试建立跨越行政边界的“特殊组织”,增强中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的能力:二是建立旨在缩小合作成员之间发展差距的发展基金,解决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参与合作的激励问题。如区域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和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等,主要用于资助落后区域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和农村发展等的财政支持:三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合作具有约束性,保证合作组织与政策工具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三)发挥城市圈经济的产业链中心作用和县域经济的产业链支撑作用

就一个省区经济来说,城市圈需要广阔的腹地为依托,而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周围大城市的辐射,只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增强整个城市圈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心城市和中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征。中部城市群主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和商务服务等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承接大企业总部,以针对大企业内部高层部门的服务功能为重点,发展形成总部经济:二级城市和县域经济则主要发展制造业及为直接制造业服务的其他服务行业,承接大企业地区分部和职能分部,以针对大企业内部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功能和建立企业制造基地为重点。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应分别发展成各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中心,将郑州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经济中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就中部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而言,约80%的人口在县域,约60%的生产总值是由县域经济贡献的。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其对城市圈经济的支撑作用,首先,要发挥好县域经济局部中心的功能,一方面接续中心城市的辐射,对周边的县城继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根据各自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增强对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其次,发挥好县域经济接收站的功能。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应盲目追求产业高级化,要充分消化城市圈转移出来的生产能力,改造和升级传统行业。

四、结语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心城市和中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征,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和共享等外部经济效应显著,易形成区位集中的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中部地区要避免生产性服务业同构化、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实现在省际和省内之间和谐发展,就要求各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确定自己发展的重点生产性服务行业,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生产服务业体系,形成相互错位发展,提高协同效率,增强整个中部地区对外产业竞争力。加速拉伸已有重点产业链规模是形成中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捷径。城市圈经济的发展需要广阔的腹地为依托,各省内城市圈经济和县域经济只有通过紧密产业关联,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才能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共同进化机制。此外,使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协作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区间的依赖、信任与承诺,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建立信任机制方面的作用,通过尝试建立中部合作组织、成立共同发展基金和加快法律法规制定等建立起中部地区良好的信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克强,彭迪云.江西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预测及其政策涵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8,(8).

[2]高传胜,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与中国推进经济服务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7,(4).

[3]郑克强,彭迪云.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新论——江西发展现代服务业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刘健.生产性服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3).

[5]尹继东.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KRAMER,RODERICK M.Trust and distrust in or-ganizations: emerging perspectives, enduring questions[J]. Annu RevPsychol. 1999.

[7]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1).

【责任编辑:薛 华】

推荐访问:初探 分工 协作 机制 服务业发展

版权所有:首考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首考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首考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5026071号-91